席才
(河北省永清縣劉街鄉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如何在教學中導入新課呢?現談一下我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直接導入就是教師用三言兩語直接闡明學習的目的和要求,交代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程序的一種導入方法.它的優點就是直截了當、開門見山,教師用簡捷明快的講述或設問,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誘發探求新知的興趣.由于學生年齡的特點,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中、高年級的教學.
例如:“圓的認識”可以這樣導入:我們學過的三角形、四邊形都是平面上的直線圖形,它們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則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認識”.
這樣的導入方法主要用于獨立性比較強的知識的教學.例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角、垂線和平行線”、“圓柱、圓錐和球”、“簡單的統計表和統計圖”等都可以運用直接導入法.當然其他知識有時因新課內容比較多,為了節省時間,也可以用此種方法.
我們知道,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所謂問題導入,就是指教師通過有目的、有方向的設置誘發性問題而引起懸念,來刺激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導入新課.
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這樣來設計導入:有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位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多少?(學生回答:每人分一半)此時,老師及時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在數學中用數字表示“一半”的話,那么該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聽到這個問題,學生無法用原有的知識來解答,于是學生進入了“欲求不能”、“自我需求”的憤悱狀態.然后,老師板書:分數的意義.這樣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從而使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達到最好的要求.
此種方法是用學生生活中熟悉或關心的事例來導入新課.這樣做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把學生的思想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新奇不解的學習環境.
如教學“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時可以這樣設計:
上課開始后,找一位中等個子的學生站到講臺前,然后提問:你們看他的個子是高還是矮?這時,會有這樣幾種答案:(一)個子矮(比他高的學生這樣回答);(二)個子高(比他矮的學生回答);(三)不高也不矮(和他一樣高的學生這樣回答);(四)說不準(有一部分人這樣回答,因為老師沒說和誰比).最后老師要肯定并表揚第四種正確的回答方法,并強調比高矮時,一定要有比的標準,不能單獨說誰高誰矮.然后,老師轉折話題:在生活中,人們不僅要比高矮,還要比大小、比長短、比多少、比輕重等,也就是經常要“比較”.這節課,我們就用大家剛才發現的“比較”的知識,來學習“求兩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
利用舊知識導入是以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為基礎,引出新的教學課題.它是用復習、提問,以及做習題等教學活動來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支點,這樣導入從舊到新過渡得連貫自然,并且這樣導入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為新知識作了鋪墊,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并不陌生.這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例如“繁分數”的教學.
出示如下復習題:2 ÷ 3,6 ÷ 11,7 ÷ 9,4 ÷ 23.
提問:1.整數除法算式如何用分數表示?
2.分數與除法有什么關系?(被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子,除號相當于分數線,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母,商相當于分數值)
既然如此,那么1 ÷ 4/7能不能用分數表示呢?
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新內容.板書課題:“繁分數”.這樣導入,如同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設橋梁,使學生既鞏固了舊知識,又激起了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既調整學生思維指向,又為講授新課創設良好的情境.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興趣也是學生成材的基礎和提高學習質量的動因.在一堂課的開始,教師應該創設強烈的求知情境,促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的思維.比如:教學“比多”、“比少”應用題時,可以用這樣一道題目引入新課:“哥哥今年20歲,比弟弟大2歲,比爸爸小26歲,求爸爸和弟弟的年齡各是多少歲?”學生們在做這道題目的時候,由于受到以往“遇多就加,遇少就減”的思維方式的影響,會有一部分同學得到這樣的結果:弟弟22歲,爸爸6歲.然后老師反問:“哥哥20歲,弟弟22歲,爸爸只有6歲嗎?”當同學們意識到這樣的結果根本不可能的時候,他們哄堂大笑,接著老師提問:“為什么‘比多 ’不能用加法,‘比少’不能用減法呢?”這樣就使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并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比如我們在教學“年、月、日”時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小紅今年十歲了,但她卻只過了兩個生日,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樣的導語可以造成學生渴望解開奧秘的心理狀態,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興趣.
在這種情境下進入新課學習,有利于保持和發展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實,導入新課的技巧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很多.由于每節課的內容、重點、難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不同,沒有固定的模式,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精心設計,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