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秀
(河北省永清縣韓村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應當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課堂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語文的情感,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即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但是絕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說教者。就語文教學活動而言教師與學生應成為心貼心的朋友,才能有心與心的交融,才能有思想火花的迸發。著名青年教育家魏書生在給陌生的學生上課時不是抓緊時間上課,而是不惜用時間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陌生的學生成為與自己無所不談的知己。從而在下面的教學中學生就無所顧忌,使得他的課堂教學顯得生動、活潑、輕松、有效。
人的思維靈感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激發出來的,當前的課堂應不拘于傳統的格局模式,可以根據課堂的需要合理安排學生課桌的位置,騰出大量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不無謂的限制學生的思維。同時還可以借助音響、影像等媒體資料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情趣。使學生個體與教學內容相融,與情境產生共鳴。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用武之地,還學生課堂主人的權利。
在教學中孩子的靈感、思維往往受到教學內容、自身興趣、知識面的寬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時候會出現思維真空現象,這就要求老師把握住學生的思維動態,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密切關注、校正,隨時調整影響思維的外界因素,做到用力平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用些教學技巧,多抖教學“包袱”,用自己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的肢體語言來吸引學生,提高興趣,完成教學任務。
魏書生先生說:“教師不能說是學生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言外之意就是放手,讓學生大膽去說、去做。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生活閱歷以及家庭背景不盡相同,于是會出現課堂上相持、爭執、難分的局面。這是很難得的,這說明孩子都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靈感往往由此產生,此時教師不能熟視無睹,錯失良機,應該因勢利導順水推舟,讓孩子的思維扶搖直上。但也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真正擔負起教學引導者,促進者的責任。
語文教學的新提法:感悟、體驗、領悟,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教學空間目標的具體落實。可是在實際教學中過會出現兩個偏見,一是重感悟輕訓練,二是重內涵輕于對文字揣摩。變以往的重訓練棄感悟為如今的重感悟而棄訓練。造成文字本體的失落化,造成孩子知識的營養不良。語文教學過程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教師要在這兩者的統一上把握好尺度,理解文字、工具、人文三者關系,體會訓練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科學有效的訓練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語文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宜采取循序漸進往復的方式,正如孔子所云:“學而時習之”。
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就要首先轉變教學理念,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采取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式交流方式進行討論,由此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發言機會,并可以發表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看法,由此可以培養學生敢說、會說以及勤于思考的習慣,而這些能力都是為以后接受教育做鋪墊的。當今,學生創新能力是學生競爭力的源泉,所以在小學教育的改革中,首要的就是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初級教育的重要內容,理應不斷采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教師和學生不平等的地位,充分給與學生尊重,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