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甘肅省漳縣武陽西街小學,甘肅 定西 748300)
筆者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一定的閱讀教材或課外讀物為依托,對學生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有目標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在小學閱讀課中,教師的作用一是要熟知教學目標,二是要做好課內外讀物的有效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通過閱讀,全面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一)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小學生注意力渙散,又容易分心。加上本身詞匯量又小,在閱讀學習中,難免遇到對字句、語法內容不了解的情況,而教師往往按照預設的教學內容講課,有些知識來不及講解,這就容易讓學生中途放棄閱讀。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會對生詞、字、語法等進行詳細的解釋,但是由于沒有有效的鞏固練習,導致實際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有較大差距。
(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多數不是來自內在的求知欲,而是來自于老師、家長的認同,這使得學生的學習穩定性差。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授內容單調,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表現出對老師的不配合,或者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消極懈怠。
(一)設置情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要和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玩是小學生的天性,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設置一些有益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講解《多彩的春天》課文時,筆者使用了“找朋友”的游戲模式。筆者讓學生閱讀課文后,選一部分學生參加游戲,讓學生分成兩個組,一個組提問,一個組回答,比如A組提出小草是什么顏色的?B組就應該回答“碧綠的”,之后B組提問“原野里吹著溫暖的什么”A組應該回答“春風”。這個游戲看似簡單,其實激發了學生們瀏覽課文的速度,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詞匯的搭配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小學生的榮譽感也非常強,他們喜歡在竟賽中表現自己,在多次的比拼互動中,閱讀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注重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生雖然活潑好動,但是可塑性也是非常強的。這個時期,教師做好積極的引導,培養出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生能否堅持長時間閱讀的關鍵。閱讀的黃金時間是清晨和晚上,筆者會讓學生在早操后,大聲進行課文朗讀,在集體朗讀時,學生的情緒是很容易被帶動的,通過大聲的朗讀,學生會無形中提高對課文的喜愛度和理解度。日復一日的堅持,讓晨讀成為筆者所帶班級的特色。
(三)做好課外繪本閱讀。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不應以文字為主,重點在于讓學生喜歡上閱讀本身。所以,繪本其實是小學生的最佳課外閱讀材料。繪本最大的特點是圖畫大于文字,讓學生在品味大師的繪畫中體味大于文字的生活體驗,而且繪本中的文字也較簡單,字數較少,學生結合著圖片,非常容易建立閱讀的自信心,也就有了不斷摸索新繪本的勇氣。同一本繪本,學生在每次翻開的時候也會有新的發現,這會給他們的閱讀帶來新鮮感,繪本的這些特點是普通的書本所達不到的,所以教師要與時俱進,多搜集優秀的繪本推薦給學生。
(四)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勤于動筆。閱讀,是通過文字解讀作者的人生思考,學習知識,引發思考。在閱讀課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力。《多彩的春天》一文進行講解后,筆者問學生都想到了什么?有的學生看到了春天的溫暖,有的學生感到了萬物復蘇的朝氣蓬勃,有的學生懷念冬天的大雪,這些觀念都是非常好的,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贊揚,學生也將有自己更多的思考。閱讀提升一個人的基礎學習能力,而多動筆無疑可以鞏固這樣的能力,所以在一定的閱讀練習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可以是心得感悟,也可以是日常所聞所見。雖然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薄弱,但是,教師一定要耐心的引導,讓學生多練習、多運用,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五)教師要保持教學熱情。文字是藝術的載體,教師在進行閱讀時,如果對閱讀內容沒有深刻的理解,對教學工作沒有熱情,那么文字中承載的情感就沒有辦法表達出來,所以教師一定要對語文教學工作持有熱愛,對文字藝術有一定的領悟力,能夠對學生的閱讀做出積極的引導。
(六)全面接觸文本,深化生本對話。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理論。這一理論說明,對文本的理解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基于生本對話視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接觸文本,通過充分的自主預習,使其全面把握文本的相關信息,包括寫作背景、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心路歷程和創作風格等,為閱讀學習作好鋪墊。這樣才能夠深化生本對話,使學生從作者的角度解讀文本,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例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篇課文。音樂家肖邦由于革命起義失敗,被迫離開祖國前往法國生活,后來因為肺結核客死他鄉。在生命彌留之際,肖邦請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這表現了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為了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文本,筆者要求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包括肖邦的生平、時代背景和音樂作品等。學生了解到肖邦的祖國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大部分國土被當時的沙皇俄國侵占。生活在被欺凌、壓迫的時代,肖邦內心滿懷悲憤,被迫離開祖國,寫下了《革命練習曲》。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學生與文本進行初步的對話,在課堂上進一步與文本對話,從而為全面解讀肖邦的形象作鋪墊。
總之,小學語文是一切課程的莫基石,打下良好的基石才能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能力。而閱讀又是語文的重中之重,學生在閱讀中對母語的語音、漢字、語法、行文要求等語文要素有了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