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甘肅省隴西縣昌谷幼兒園,甘肅 定西 748100)
德育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音樂學科滲透德育的獨特優(yōu)勢,探索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價值,有效地進行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本文主要探索音樂教育中德育滲透的策略和途徑,希望能夠提升初中音樂課程在所有學科中的地位和價值,提高音樂教學質(zhì)量。
(一)學校對音樂教育認識不強,在教育中滲透德育的意識不足。新課標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初中的音樂教育和德育進行結(jié)合也獲得了較高效果,然而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受應試教育影響較大,很多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掌握,但是卻不重視其德育功能,不注重學生參與體驗;在教學中還存在注重教學結(jié)果,不注重過程的問題;教學中注重理論教授,實踐活動不足。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逐漸失去了對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極大的限制了德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滲透,這就使得很多學生雖然喜歡音樂,但是卻不喜歡上音樂課。另外,初中音樂教育進入了單一的審美體驗誤區(qū)。
(二)學生音樂基礎素養(yǎng)不足。學生音樂基礎素養(yǎng)不足是我國初中音樂教育中的一個常見問題,學生的音樂鑒賞以及鑒別能力不足,也極大的限制了德育教育的滲透[1]。實際教學中,學生對理論性的教學內(nèi)容會失去學習興趣,然而這些理論知識也很重要,對學生的音樂基礎素養(yǎng)、鑒賞、鑒別能力都有直接影響,所以有的教師為了提高理論教學的效果會采取游戲方法等進行教學,然而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課堂教學脫離了音樂本體,對學生的音樂能力發(fā)展沒有實質(zhì)性作用。
(一)在音樂的演唱和聆聽中滲透德育。音樂課堂教學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歌唱和欣賞能力,還要讓學生通過唱歌和聆聽這兩座橋梁得到生活的啟示,進而培養(yǎng)學生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高尚的審美情操。教師應牢牢把握音樂的表現(xiàn)元素,通過歌唱、表演、創(chuàng)作等音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培養(yǎng)理解寬容與合作意識。例如:在歌曲“南泥灣”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歌詞中倡導辛勤勞動的觀點,讓學生了解八路軍對南泥灣進行改造的艱辛,體驗改造南泥灣的精神和勞動的意義,促進學生熱愛并尊重勞動的好習慣的培養(yǎng)。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向我們展示了那些有志于為國家生存興亡,拋頭顱灑熱血,在黑暗的籠子里尋找崇高理想的有抱負的年輕人。在這首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重溫時代的經(jīng)歷,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然后構(gòu)建在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教學情境。這時,再讓聽一遍歌曲,學生會立即感受到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無畏精神,也讓學生體驗到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當下,從而也有助于樹立起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國有許多有效的民間傳統(tǒng)音樂,在針對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必須積極向?qū)W生介紹優(yōu)秀民族音樂的文化和輝煌歷史。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從無知到理解,從了解不多到深深理解,在介紹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欣賞優(yōu)秀的民族舞蹈和民間音樂作品,由此讓學生通過聽歌和演唱來激發(fā)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二)以情感升華為突破滲透德育。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初中音樂具有重要的美感教育功能,可以積極地促進學生的情感。在音樂教學滲透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結(jié)合時代發(fā)展的背景,探索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作品,以情感為載體,開展有效的音樂教學和道德教育。采用多樣化的方法為學生構(gòu)建感悟音樂情感的平臺。但是,是否可以與課堂整合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教師應該提前考慮好,由此才能在情感升華中更好地滲透德育。例如,贊揚無私與愛的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就可以結(jié)合德育教學中的奉獻精神由教師引導滲透到音樂教學,讓學生在搭建好的情感平臺上得到感情的升華。這首歌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近些年的賑災晚會上,這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利用多媒體來播放相關(guān)的視頻和晚會場景,帶領學生富有情感地學習歌曲的演唱,受到歌曲中精神的影響。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巧妙地融入道德教育,不僅使學生不會感受到音樂學習的無聊品味,而且還能從中獲得愛的力量。
(三)以實踐活動為平臺滲透德育。道德教育的發(fā)展不是空洞的理論教學,而是一種實踐的活動。在音樂學習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搭建一個實踐的平臺,讓他們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帶給身心的巨大快樂,為激烈的學習競爭生活找到一條調(diào)節(jié)的通道。教師不妨根據(jù)學生的音樂能力和德育的教學素材來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表演平臺,讓學生的課后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例如,在國慶節(jié)到來的時候教師不妨上一堂藝術(shù)表演課來代替平時的音樂課。這個表演會的主題不妨就擬定是“共同建設和諧社會”這類口號,讓學生按照主題來進行節(jié)目的安排。學生編排的“龍的傳人”和“愛我中華”等歌曲不僅好聽,還傳播著富強民主精神。與此同時,有些學生放棄音樂的形式改用小品來進行表演,將嚴肅的情感內(nèi)涵融入到其他的藝術(shù)形式中進行表演,從而深刻理解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愿望。這種實踐的活動平臺幫助學生接受正能量的熏陶的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總之,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應該讓所提供的東西被學生當成是珍寶禮物來欣然接受,而不是讓他們認為是一種負擔,是一種任務,必須去完成。”因此,教師在對初中生音樂教學中開展素質(zhì)教育不能讓學生認為是一種任務,從而產(chǎn)生負擔。相反的,教師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樂于參與到音樂課堂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有著歷史的重要任務。我們要懷著赤誠之心去做教育,除了教導學生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具有道德和過硬能力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