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群
(重慶市大足區彌陀小學,重慶 大足 402360)
在人教版的小學語文中教學實踐中,文章寫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僅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當然這些都是要以教師的引導與幫助為前提。傳統的寫作教學主要是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教師的寫作教材講授,第二部分是學生的寫作,最后就是教師根據所講內容與學生的寫作相結合,進行評價與批改。很多教師都忽略了后面第三部分的重要性,重點都放在了寫作的教材講授上面了。因此,導致了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并練習之后,卻沒有深切的理解自己在練習過程中的問題所在。
此外,教師在批改的過程中,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看學生的練習,但是卻在看完后僅僅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與名次,很少把關注點放在怎樣彌補學生的不足之處方面,對習作的評語與建議也沒有關注。
在課程改革后,特別是人教版的這一版語文教材中,更加重視寫作的能力,將教學目標設定為提高學生自我檢查修改和師生、同學之間的修改,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來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文字語言的表達能力又要改變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方面,大多選擇了后者,忽略了前者。
文章的寫作能力是練出來的,也是改出來的,不能一味的去練習不修改,這樣會導致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也不能只修改不去練習,這樣會導致學生提高不了自身的語言運用和邏輯思維能力。上面提高的修改,不僅僅是學生自己對自己的修改,還應當包括教師對學生寫作的修改以及同學之間的修改。然而,由于學生之間的互動量以及平均水平不高,因此,導致互評的模式應用不全面,只是存在與一小部分成績相對突出的學生之間。沒有做到課改要求中所提到的“交流寫作心得,分享寫作感受”。鑒于此,要從教師與學生兩方共同入手,改變傳統的方式,激勵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并進行自我的反思與總結,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批改與建議,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應用水平。
教師在作文評價中想要確保點評精準具有針對性,首先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制定合理的寫作題目。寫作題目既要符合課程學習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鍛煉的要求,也應該符合學生的寫作基礎與寫作能力。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完成作文題目的情況來分析學生的寫作能力,并根據學生的總體水平以及個別學生的特殊情況來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同時,還應該訓練學生的作文審題能力與審題習慣,必須確定好文章的大方向,才能避免文章跑題,寫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1.鼓勵性。教師應該積極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并對學生的作文給予肯定。學生在受到肯定和鼓勵之后,才能夠逐漸積累起寫作的信心,并對作文怎么寫會得到老師的認可與表揚有了理解,才能夠提高作文水平。
2.指點式。學生的作文肯定會有不足之處,尤其是一些錯誤是較為淺顯。這時候,就需要教師來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指導與修改。例如學生存在著語病錯誤,教師可以直接采用修改符號的方式在學生的文章中進行修改,這樣可以讓學生進行原句與修改之后的句子進行對比,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最后避免這種錯誤的出現。
3.商討式。學生有些時候對于教師的評語不能夠正確解讀,可能會因此而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用商量討論的方式來與學生進行交流,以起發為主,讓學生能夠在商討中獲得進步。
1.聯系前次作文批語。教師應當對比學生每次寫作中出現的問題,看哪些錯誤得到了改正,哪些錯誤學生還在繼續出現,并作出點評與指導。
2.聯系閱讀教學批語。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夠學到許多新的詞語,記住許多好句子,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靈活運用這些好詞好句,豐富學生的好詞好句積累,在批語中對學生利用好詞好句進行鼓勵。
3.聯系生活實際評價。作文的素材往往來源于生活,學生的作文往往反映的是他們的實際生活,因此教師在寫批語時,應當引導學生如何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如何將生活中的小事放大,寫得更加精彩。
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培養學生寫作文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給學生寫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時也要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