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芳
(江西省萬載縣黃茅鎮中心小學,江西 萬載 336106)
和諧教學是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在教學活動中力求使教學過程諸要素始終處于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一般來說,教師、學生、教材、方法四者相互配合,構成和諧的關系,才能優化教學品質,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與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主要因素,正是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學習構成了教學流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要始終從人格平等的觀念出發,以平等親和的態度去對待成長中的學生,尊重他們,關心他們,以自己的學識能力和人格魅力來激發他們對自己的信賴和愛戴。師生感情融洽了,師生關系才能和諧。
這個過程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確課程標準要求,堅持依標施教。第二步充分熟悉教材,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唯有如此,教法設計、學法設計才有“靶子”,課堂的人文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才能得到有效承載。第三步,備課和“背課”。一個優秀的教師課前不僅要精心備課,還要把教案記熟。只有對文本、教案爛熟于心,講課時才能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觀察學生和靈活應變上,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否則,課必然上得磕磕絆絆。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法,并在課堂上根據現場情況及時調整。因文本設計教法時,要重點研究文本的特色,據此設計有個性的教學方案。如此設計,有效地簡化了教學頭緒,有力地牽引著學生進入文本的角角落落,迅速理清小說的結構思路,全面認識人物的出場方式,并深入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因學情而設計教法時,一定要切合學生實際,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發展規律,還要善于預見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從而設法降低問題的坡度。
這主要靠預習來實現。在預習、上課、復習三環節中,預習尤為重要,它不僅僅是在落實先學后教的理念,更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何況通過預習也為后面的師生互動奠定了基礎。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多種自讀方法,并鼓勵他們大膽創造出適合自己的讀書法,同時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大膽質疑。
學法切合實際,才能取得學生的積極配合。比如學習那些平實的課文,就得設想好學生不感興趣或懈怠該怎么辦。多預設幾個不測,才能讓學法設計精益求精。如《伶官傳序》短小精悍,意旨鮮明,但頭緒繁雜,涉及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眾多,教師不妨讓學生根據課文和文下注釋先編出莊宗年譜,再探究文本內容和主旨。這樣抽絲剝繭地學,學生必定會興趣盎然。
教師要善于根據文本的特點、亮點、疑點等選擇教法學法。教師可以抓住句中的“動人”一詞設計學習流程——“動人”之處體現在演講的哪些方面?“動人”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表現“動人”的?文本的關鍵詞成了教學支點,一下子撬動了整篇文本的深入解讀。
和諧教學的課堂模式分為三個階段。
此階段包括復習舊知和導入兩步。尤其是導入新課,聯系著已知和未知,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精心預設好此環節,會為整堂課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
此階段含出示目標、自學質疑、互動探討三個環節。前兩個環節不必贅述,重點談第三個環節中教師的精講。精講任務包括:點撥學生自學后仍不能解決的問題,點撥教材的重點、難點、亮點、疑點;精講是啟發,特別講究語言藝術和非語言藝術,講究板書綱要的信號化;精講是引導,引導學生積極“動”起來,做到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真正落實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導學結束后,還要強化課堂的延伸設計及訓練。訓練方式之一是“以讀促讀”,如補充閱讀、比較閱讀、多面閱讀等,讀得多了,積累厚了,自然會有所感悟,有所創新。訓練方式之二是“以寫促讀”,可設計延伸訓練。三個階段的共同要求是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動”不是表面上的氣氛熱烈,花樣繁多,而是看學生的眼睛有沒有動(讀)、嘴巴有沒有動(說)、手有沒有動(寫)、思維有沒有動(思考)、語言有沒有動
(語言活動和語言積累)。動的核心是動腦——學會思考和動心——學會感悟。
以文本解讀為基礎,以問題探討為引導,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三者互相融合互相促進,這就是和諧教學的重要策略。教師要善于預設并及時生成富有探究性的真正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思維的引擎,是引導的抓手。它有一定的覆蓋面,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它有一定的方向性,往往是解讀文本重難點的制高點;它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富有情趣,解決的過程可以給師生帶來溫情、帶來歡樂。
教師還要緊緊圍繞語言文字運用這一核心,抓住閱讀文本、積累語言這些基本點,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下課堂有兩種現象要特別關注:一是學生整堂課都在接受多媒體的輪番轟炸,很難看到對文本的靜靜思考、對語言的默默涵泳;二是教師淡化引導,信馬由韁,表面上氣氛活躍,實際上卻是放任自流。對此,教師要讓教學回歸語文本色,要讓人文素養落到實處,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諧統一,課堂教學一定要回歸語言活動的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