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大歡 賴春妹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課程診改在診改設計、內生動力、診改運行、平臺建設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認識、完善設計、配套制度、加強培訓、8字螺旋動靜結合、開發平臺等對策,促進高職院校課程診改的開展,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診改? 8字螺旋? 診改平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C-0151-02
課程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生成的基礎環節,是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具體體現,是師生溝通交流的橋梁。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經歷了精品課程和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形成了大量的教學成果,但也還存在著課程目標與專業培養目標缺乏邏輯、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深度不夠、課程教學手段落后和課程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提出課程診斷與改進(以下簡稱課程診改)項目因素指標,即通過構建課程建設規劃、目標、標準,對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進行診改,從而推進專業診改。因此,開展課程診改工作,成為推動學校診改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
一、高職院校課程診改面臨的問題
(一)學校課程診改設計有待完善。課程診改從2015年公布并開始試點以來研究已有4年的時間,主要的框架體系參照的是教育部、各省教育廳發布的文件和制度,大多都是全局性的指導意見,與評估不同,沒有固定的流程和標準可參照。課程診改要求的是一校一案,這就需要各高職院校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自行進行頂層設計,制定可落地執行的課程診改工作機制、制度保障和標準體系,因此頂層設計易受主觀理解的影響,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各高職院校的職能部門在課程診改指標、診改運行、診改總結、信息化平臺建設等方面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各課程負責人作為課程診改的第一責任人,往往未能從專業建設的全局角度進行考慮,只局限于自己的課程,缺少專業、院系及學校層面的邏輯貫通,影響課程診改工作的進度和規范性。
(二)教師課程診改動力不足。課程診改是直接面向一線老師,只能是由一線教師去做的一件事,因此這要求一線教師除了要承擔常規的課程教學工作外,更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學習課程診改。課程診改工作包括課程建設目標建立、課程建設方案開發、課程標準設定、課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課程資源建設等,因此除了要掌握課程涵蓋的知識、能力、素質外,還需要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掌握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的組織,這些都屬于費神又費力的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因此,部分教師抱著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害怕診改,不愿意診改,對課程診改工作先天動力不足。
(三)“8字螺旋”輕重不當。全國診改專委會專家楊應崧教授提出了“55821”的診改架構,其中的“8”就是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以下簡稱“8字螺旋”),是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基本單元,是診改的理論和方法,是實現質量提升的過程方法。課程診改“8字螺旋”由靜態和動態兩個螺旋組成,靜螺旋指的是一個完整的課程診改工作流程,由課程建設目標、課程標準一直運行到課程改進;動螺旋指的是在質量生成過程中,根據實時監測到的數據及時預警和改進的過程。建立動螺旋需要學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設校級數據中心和大數據分析平臺,需要將全校統一成一個整體,難度相對較大,因此大多數學校會習慣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結果而不是過程上,“重靜螺旋輕動螺旋”的情況比較普遍。
(四)課程診改平臺有待完善。部分高職院校的課程診改平臺主要是根據手工錄入的數據構建,手工錄入的數據往往具有一定的水分,數據的真實性還不能完全保證。有的平臺缺乏課程業務系統支持,缺少課堂教學運行、課程管理過程等方面的數據,進入平臺的課程不全。有的平臺對課程過程性問題缺乏監測預警功能,數據中心還不完善,規劃、計劃、目標等“兩鏈”打造不成鏈,沒有完成課程標準等。還有的高職院校甚至直接使用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系統作為課程診改平臺,平臺的數據是結果性數據非過程性數據,采集數據的時間節點為上一學年的數據,數據的時效性比較差,數據滯后問題比較嚴重。
二、高職院校課程診改的對策
(一)提高認識,完善設計。“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是學校質量管理的常態化要求,學校要以診改工作為契機,提高全體教師對課程診改工作的認識。一是學習領會教育部、教育廳的文件及課程診改要求,樹立職業教育質量文化,強化課程診改工作的主體意識,明確課程診改的工作任務。二是要通過多種方式宣講課程診改工作的重要性,圍繞什么是課程診改、為什么要改、改一些什么內容、怎么進行課程診改等方面加強專題培訓學習,有計劃組織全體中層干部、系部負責人、課程主任、課程負責人和任課教師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根據課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架構,從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等五個縱向系統,建立學校、系兩級診改體系,梳理課程資源、課程支持、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層面需要建立的規劃、標準、制度等內容,形成以學生為本的課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診斷與改進機制。另外,要設計好課程目標鏈的通路,一是要貫通課程發展的目標鏈,讓學院發展規劃—專業建設規劃—課程建設規劃—課程建設目標前后邏輯貫通;二是要貫通人才培養目標鏈,讓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前后邏輯貫通。
(二)配套制度,加強培訓。高職院校教師除具有一定的高校教學經驗外,更需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但高職院校教師不是萬能的,如何將教師從日常性事務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教學經驗,全心投身到課程診改工作,讓他想改、要改、會改,是此項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各高職院校應該建立相關的人事管理制度體系,與有經驗的質量管理第三方公司合作,全面梳理教師的崗位職責、工作標準、工作流程、辦事流程,進一步明確職、權、責。基于高職院校的特殊性,充分利用“管辦評”分離下人事制度改革,出臺相配套的績效激勵政策,鼓勵教師積極開展課程診改工作,對教師的課程教學資源建設、課程設計、教學過程實施、學生技能掌握、課后分析等維度考核教學工作。對診改突出的教師予以足夠的鼓勵,讓其脫穎而出,樹立模范帶頭作用。制訂出臺教師考核辦法,客觀評價教師的課程診改工作實效。
信息化時代,沒有信息化就沒有課程診改。因為課程診改是基于大數據理念開展的,必須有信息化的支持才能推動,比如課程資源建設、課程教學實時數據采集、教學數據分析、教學數據監測及預警等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要更加要懂得使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課程診改。培訓是提升高職教師信息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高職院校應該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以高職院校教學能力比賽和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為抓手,制定信息化培訓制度和分年度培訓計劃,分批分專業對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方面的培訓。特別是要注重信息化教學設計和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包括網絡資源的使用、課件制作、微課制作、慕課開發等),幫助教師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地利用。通過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的培訓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能力,從而推動課程診改工作。
(三)8字螺旋,動靜結合。“8字螺旋”的靜態螺旋環工作過程為:目標—標準—設計—組織—實施—診斷—學習—創新—存儲—改進,動態螺旋環工作過程為:設計—組織—實施—監測—預警—改進,動、靜螺旋相交于“設計—組織—實施”環節,診改過程亦靜亦動,相輔相成,“8字螺旋”是推動高職院校課程診改實操的關鍵基礎。
課程診改靜態螺旋中,要以專業團隊為單位,組織課程負責人及教師,以問題為導向,確定課程建設目標和標準,制訂分年度建設任務及建設措施,根據課程診改指標進行診改。專業團隊通過定期召開課程研討會,交流課程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加強課程設計。課程負責人圍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點,做好計劃、執行和改進。
課程診改動螺旋中,一是課程團隊建設課程教學資源,將教學資源導入課程教學平臺。二是任課教師圍繞課程標準進行教學過程設計,組織開展高效的課堂教學,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測試、作業等數據通過平臺實時采集;課程教學平臺通過算法數據分析后與診改指標進行對比,實時監控和預警,定期推送至教師、學生和質量管理部門,實現了課程教學過程數據從基層一線直接呈現到決策指揮系統。三是質量管理部門根據預警信息督促教師和學生針對反饋數據分析原因,及時改進,并將學習數據反饋給專業主任,修訂專業發展規劃、課程建設規劃和建設任務。
(四)梳理指標,開發平臺。課程診改平臺是根據指標體系來進行監測、預警、推送和統計,因此要圍繞教育部制定的文件梳理課程診斷項目,根據診斷項目提煉影響課程診改的指標診斷點,從而構建課程診改的指標體系。根據診斷指標,進一步理清反映該指標的數據項,實現指標的數據化。然后根據數據的屬性,確定數據來源的業務系統。因此,數據的管理對于課程診改非常的重要,這需要各高職院校建設校級數據中心,實現全校數據的有效流通、共享和利用,在數據中心的基礎上再對數據進行整合、清洗,提高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為構建課程診改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課程診改需要開發兩個關鍵平臺,一是課程教學平臺,二是課程診改平臺。課程教學平臺是課程運行過程數據主要來源,平臺要有數據統計、數據分析、課程資源共享、信息推送、教學過程管理、教學互動等功能,由于數據來源的重要性,因此全體教師要用好課程教學平臺,實現課程運行數據自動生成,并力求通過平臺提供的功能實現部分診改。課程診改平臺一般是由學校和開發公司合作開發,平臺可由前臺展示和后臺管理兩部分組成,前臺展示呈現以儀表盤、雷達圖、畫像形式展現的課程總體達成度情況和各個診斷指標的完成度情況;后臺管理主要包括診改任務管理、診改指標設置、流程管理、數據管理、文件管理、統計分析等功能,可監測、預警、推送診改信息。
總之,課程診改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是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各高職院校要重視課程診改,扎實工作,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鄧志輝,杜偉.高職院校課程診斷與改進問題分析與對策[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
[2]蔣買勇,唐珊.基于內部質量保證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診斷與改進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
【基金項目】2019年度北海職業學院委托課題(2019YW02)
【作者簡介】韋大歡(1979— ),男,工程碩士,副教授,北海職業學院教育技術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教育、網絡管理;賴春妹(1981— ),女,幼兒園高級教師,北海職業學院教學科研處助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