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摘 要:茂名年例歷史悠久,是茂名市極具特色的地方性傳統民俗,同時也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茂名市文化大部制改革完成的背景下,研究年例的政府文化管理行為,促進年例的活態傳承,有助于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發展,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促進區域和諧穩定,發展繁榮特色文化產業。
關鍵詞:茂名年例;政府文化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9-012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12? ? ? ? 文獻標志碼:A
1? 茂名市年例文化管理現狀
年例在茂名城鄉地區最為盛行,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經濟雄厚的商人或者集體經濟富裕村舉辦的宴席規模甚至達上百圍,晚宴過后五彩斑斕的煙花更是將年例的歡聚氛圍推到頂點。每年正月到冬至都有年例期,但一般多集中在正月至三月,少數村年例期定在四月之后。做年例是村里每家每戶的大喜事,典型傳統的大型年例一般為3天,俗稱“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
2? 茂名市年例文化管理存在問題
2.1? 政府微觀干預,年例管理效率低
從政府信息公開的數據來看,茂名市文化館普及、傳承年例文化各類型的群文活動都屬于政府“一手操辦式”的模式,以承辦者的身份全程安排組織、參與活動。從年例宣傳活動的提出到成功舉辦,甚至最后文化成果的驗收,都離不開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和文化館的“身影”。
2.2? 年例傳承人才培養體系缺乏吸引力
其一,政府并沒有從根源上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使之愿意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政府對于競爭選培年例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的宣傳更是難以找尋。
其二,文化傳承人的培養沒有從對自身“文化自覺”衍生出對年例的生產性保護,并沒有以年例為主題特色的文化產業。
2.3? 地方法治保障和監管體系缺失
其一,茂名尚未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定有關年例文化管理方面的地方條例,缺乏地方法制規章,沒能從地域特點方面闡述地方保護的實際應用內容,行政行為保護與監管機制不完善。
其二,缺乏針對性、地域性的地方法規限制和監管年例管理機關的權責行為,年例管理的目標任務沒有實現定性、定量考核監督,缺乏專項資金的根本保障,文化傳承人缺乏產權等相關知識[2]。
3? 茂名年例文化管理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3.1? “重申報輕管理”,缺乏生產性保護意識
政府對年例保護管理的意識不強,重視程度與申報相比之下,“輕管理”現象十分明顯。在政務動態信息和現實生活的比對中,很難發現政府對年例的常態指導規劃機制,缺乏指導性大方向,茂名市文化館負責加強年例的規劃和傳承職能也難以有效落實;政府沒有從傳承人的角度出發,引導傳承人對自身傳承的文化符號產生文化自覺,沒有政策鼓勵傳承人利用自身技能創業創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往“資本化”方向嘗試。
3.2? 政府管理角色定位不準
政府扮演的角色模棱兩可,具體權責邊界不清,導致在文化管理過程出現低效問題。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是年例文化管理的領導部門,應該對人們進行思想價值上的引導教育,為社會環境提供良好的體制來激勵市民加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形成良好的全社會保護年例氛圍。但目前政府對自身的文化管理職能范圍不明確,缺乏“管辦分離”意識,管理角色的定位不準[3]。
3.3? 文化法治化未步入正軌
由于茂名政府立法能力和立法經驗都不豐富,導致文化領域的立法遲遲得不到重視,法治化未能步入正軌。目前政府并沒有明確關于把年例管理納入法治化的軌道的指導意見,從茂名市政府工作報告和茂名市兩會的召開中也沒有發現有明確提及完善文化發展法制化的建議。茂名市政府沒有因地制宜地出臺關于年例文化管理法規制度,對年例的文化管理沒有從推動年例事業法制化,加快法治化協調管理,法治化監督政府,法治化宣傳年例等角度出發。
4? 茂名年例文化管理的優化對策
4.1? 創新年例管理模式
4.1.1? 轉變政府角色,重視年例發展
首先應該重視年例的發展,強化保護意識。其次,以“掌舵”者的身份參與保護,促進年例發展。茂名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應該承擔好宏觀指導規劃的作用,提高對年例的非遺保護責任感和管理能力,集思廣益,結合自身職能和相關部門協作聯動,努力為社會營造重視年例、全社會共同保護的良好文化氛圍,加強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民俗文化價值觀。市文化館緊跟上級發展目標,與上級指導部門做好銜接,組織執行年例政策規劃,繼續開展優質的基層活動,創新活動形式,提升活動內涵,提高群眾參與度,收集群眾想法,聽取有建設性的意見,改善當前文化管理機制存在的缺陷,同時注重“管辦分離”,提高行政效率[4]。
4.1.2? 完善年例管理制度設計
完善年例管理的制度設計,考慮將管理權力定性、定量,實行績效評估考核,明確職能目標,規范政府管理行為,防止政府文化管理權力缺位、錯位、越位。創造出良好的政策環境,為進一步推動年例市場資本化提供可能[5]。
4.1.3? 加強保存式保護
借鑒“冼夫人文化”的管理經驗,延續2018年茂名“十大文化名片”的勢頭,為打造年例成為茂名城市文化名片,政府應該逐步將年例提高到新的重視高度,加強對年例的保存式保護。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政府應該加強年例數字化管理,收集、整理、建立年例文化信息庫;推進年例朝著生態持續模式發展,加快推進年例生態保護區建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促使公民參與,指導年例示范村的建設;增強價值引導,做好傳承式保護,建立年例文化紀念館、年例傳習基地等。
4.2? 創建全面協調的社會合作共建模式
4.2.1? 合作推進年例特色文化產業
茂名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和市文化館應該抓住2017年“魅力中國城”冠軍城市的溢出效應,在大部制改革完成的基礎上,充分落實2019年茂名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目標,深入分析年例文化資源,找準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點,挖掘年例的潛在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富有年例地域特色的文創、文旅產品,擴大年例的知名度,把年例打造成茂名新時代的文化名片。政府作為規劃者,應與市場合作,招商引資,以政府、社會、市場效益最大化為出發點,打開文化市場,創建以舞獅、飄色、木偶戲等年例特色的文化品牌產業,如鼎龍灣國際海洋度假區已成功連續舉辦了4屆“粵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年例文化節”。鼎龍灣集團的旅游資源宣傳與吳川年例的國際推廣融合,實現了政府和市場的雙贏。茂名市政府可以參考市場合作化模式,以年例文化自身的獨特性、差異性為基礎,將其構建成別具一格的文化空間。
4.2.2? 推動公眾參與年例文化治理
政府應盡快構建與民眾信息交流的平臺。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21世紀,“互聯網+非遺保護”應該成為政府文化管理的創新模式。加快年例民俗走進校園,走入教育,需要文化管理部門與教育部門共同配合。茂名市文化館已在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但是沒有形成系統化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規劃年例在校園教育的模式,創新宣傳形式,讓傳統技藝進入校園,讓學生體驗年例的技藝的樂趣,讓更多青年人深入了解年例文化,為提高年例傳承的生命力提供可能性。
4.3? 加快推進年例并入依法治理軌道
4.3.1? 監督政府年例文化管理行為
年例作為一項內容形式龐大的文化活動,對區域和諧穩定的發展,地方精神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年例更是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參與社會的構建,其立法保障不容忽視。而茂名市非遺保護正是缺乏這一方面的內容,因此應加快年例管理條例的設立。茂名市政府可以借鑒其他地方的經驗,考慮將政府機構對年例的管理行為精準化,從法律方面明確政府的職責權限,監督政府在對年例資金、規劃項目等實施過程中的行為。
4.3.2? 重視年例傳承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
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研究所陳文媛在2016年發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實踐研究》中,提出了詳細的關于非遺知識產權立法的建設性意見。政府鼓勵傳承主體發展認同性經濟,要注重對傳承主體創造的文化知識成果制定明確的法律產權保護,同時為侵權行為提供完整的維權訴求體系,更要求政府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政府運用法律法規規范文化市場的運行,使年例市場資本化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此外,政府不僅僅要完成法律體系的構建,而且應該努力宣傳普及知識產權法律意識,營造社會尊重文化成果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