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瑩
(威海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威海 264200)
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標志著國有企業改革進程的成功與否,也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與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國有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和產業結構調整壓力也越來越大,資產質量不高、投資回報率低、產權關系不清晰等制約了企業發展[1]。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確保國有企業按照市場規律對國有資產合理分配及運營,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性。
據2019年山東省審計廳國有企業發展質量狀況專項審計結果,雖然國有企業規模不斷壯大,總體效益有所提升,但總體盈利能力不夠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水平較低,被調查企業2018年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等總體水平不高。因此,根據企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制度與發展策略,改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和發展質量,提升國有資產盈利水平是當務之急。
當前國有企業面臨著重要改革發展機遇,但企業治理結構不健全的問題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部分企業的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突出,比如雖然明確了黨建入章,但在企業經營實際方面,對黨組織的設置形式、地位作用、人員配備方面沒有明確,缺少操作依據[2]。再如對出資人、董事會、經營層等的權責邊界不夠明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領導體制還需健全,“三重一大”決策機制落實不到位等,直接影響了國有企業的有序發展等等。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有企業面臨的外部與內部環境復雜多變,而在國有企業監管上沒有實現較大突破,存在著國有資本出資人、監管人履行職責不清晰,監管難到位等問題,不能滿足國有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改進國資監管方式,深化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監管職能轉變,強化國有資產損失責任追究和監管后續工作,是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一大關鍵。
部分國有企業存在著施行全面內控管理時間不長,相關制度不夠完善的問題,造成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在人事、財務、投資、采購、資產管理等方面的運營隨意性較高,沒有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錢,難以保證對國有資產的良性運營,可能加大國有資產損失風險,比如近年來出現的融資業務管控機制缺失,國有資金損失風險加大等事件。此外,企業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低也反映在了個別企業職工的主人公意識淡薄、工作效率低下等方面,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
仍有部分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沒有意識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意義,難以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理念落實到位。近年來國有企業通過固定資產投資、股權投資等實現了資產規模的大幅增加,但在資產質量方面存在著資產負債率高、融資成本高、債務風險較高;資產結構不合理、投資主業不突出、投資效益不高、有的存在潛在風險甚至形成較大損失;以及不良資產金額較大等問題,這都直接影響著企業經濟效益。
從組織維度、經營維度、財務維度和管理維度四方面采取措施,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要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國有企業要通過把黨建納入章程、建立健全黨委會議事規則,明確企業黨組織法定地位,從組織上保證黨組織參與公司重大問題決策,實現黨的建設與企業經營的深度融合。依據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體系規范標準,從國有企業的實際出發,建立健全產權清晰、政企分開、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明確出資人(國資委)、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的各自權責,完善“三重一大”決策機制,強化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管理。在此基礎上,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原則,強化事前立框和事后監管,優化事中流程,提高運營效率,落實基層子公司經營自主權,支持創新發展,增加發展內生動力。
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更加重視資本的配置效率,完善企業經營機制。根據企業功能定位、發展目標、行業特點和經營性質等,明確不同企業分類及相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指標要求,圍繞資產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動性”運營目標,實行差異化運營及考核[3]。要持續優化國有企業資產和債務結構,開源增收,挖潛節流,不斷增強企業的經營、融資、再投入等能力。在經營范圍和重大項目方面,要響應國家政策并立足發揮國有企業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做好二者之間的匹配。以“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為發展方向,加快推動國有企業實現集團化、市場化、規范化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引領力。
一是要加強資金管理和預算管理。通過建立集團資金結算平臺,對資金進行集中統籌使用和流向監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財務成本和經營費用,防范資金風險。二是注重經營性現金流量指標。關注經營性現金流量和經營性現金凈流量指標,并將此作為判斷和考核經營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三是夯實會計數據及信息,對企業的收入和收入結構、利潤和利潤結構進行準確深入研判,強調戰略規劃引領、堅持聚焦主業,分析優劣勢并有針對性地對運營結構進行優化。四是強化投資項目核算,堅持效益優先原則,規范投資項目的分析論證、項目立項、審批決策等程序。比如對預期收益率低于5年期國債利率、投資規模明顯超過企業實際能力等行為予以禁止。五是加強應收和應付款項管理,甄別資產質量,提升財務數據的質量和準確性。六是加大審計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參照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開展對標工作,查找企業在資產質量、債務負擔、盈利能力、政策落實、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建議,對不適宜繼續經營的虧損企業可以通過清算、注銷、股權轉讓等方式逐步退出。七是關注資本市場和資產證券化,在“穩”字當頭的前提下,探索盤活資產和提高投資收益的路徑。
以提高國有企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完善管理制度及經營責任體系,強化制度建設,構建長效機制,推進依法合規經營。一是建立完善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聚焦關鍵業務、重點領域、強化風險管控,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二是在做好風險評估的前提下,對企業行為進行分析,從而制定出與企業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發展目標。在重大項目、特定領域等方面的投資決策,應引入專業第三方進行審計、評估、法律等工作,提供決策依據。三是結合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不斷優化各業務流程,建立適應行業特點、全流程管控、優質高效的運營管理模式。四是注重團隊建設,堅持市場化管理模式,完善選人用人、績效考核、人才培養等機制,落實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加大績效考核力度,實行工資總額管控及業績薪酬聯動機制,充分調動全員勞動積極性。五是要切實開展“定期回頭看”工作,通過巡視巡察、重點項目投資后評價等方式,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合規檢查、財務審計和質量評估,對發現的問題嚴肅執紀問責。
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非常復雜,提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水平,鞏固和提高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實現國有企業的健康良性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調整的課題。國資國企要繼續探索與研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程,著力解決影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主要問題,使國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