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丹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浙江 金華 322118)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公司IPO熱潮引發的上市審核研究成為當下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研究領域,今年以來,IPO審核通過率為52.08%,而這一數據去年全年為79.33%,2018年5月18日證監會回應首發企業(IPO)未能通過發審會主要原因有業務經營不合規;內控有效性存在缺陷;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信息披露存在瑕疵;持續盈利能力存疑,而其中公司的內部控制是決定其能否上市的基礎。上海證券交易所圍繞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展開審核,強調加大風險管控,督促公司加強風險揭示,上交所對28家公司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企業風險研究和立法行動的重視,加強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呼聲愈來愈高,越來越認識到風險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一直是我國制造業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強有力優勢,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勞動力成本優勢在逐漸縮小,用工成本在企業成本中占據重要地位。
1、采購缺乏規范的控制制度
大多數制造業企業都缺乏行之有效的采購制度,采購制度不完善,缺乏整體性,與銷售部門、生產部門溝通不足,缺乏采購計劃,企業在進行采購工作進展中沒有合理的依據,造成企業存貨堆積或者不足,導致企業資金占用或者中斷正常生產,給企業帶來損失。
2、采購成本控制觀念陳舊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日益艱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在行業生產規模擴大后逐漸演變成供應鏈之間的抗衡,特別是我國傳統制造業企業,行業受原料供應市場影響波動較大,采購環節至關重要。傳統觀點把采購部門看成是成本中心,物資采購金額往往占據其銷售額的40%-60%。當今新常態的經濟形式下,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各企業都在思考如何通過企業管理降低企業采購成本,從而形成長久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采購部門作為企業的利潤中心來管控,采購成本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盈利空間,采購成本的管理至關重要,對采購成本的管控勢在必行。
3、缺乏有限的監管制度
制造業企業內部監管體系不完善,通常不設置內審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缺乏對采購管理的有效監管,容易導致采購過程中腐敗現象的產生。制造業企業多數是由人在實現采購工作,在缺乏監控制度的環境中,采購人員更容易因為個人利益,違背員工基本守則中忠誠、勤勉的義務,在采購過程中通過吃回扣或者其他方式損害公司的利益。
采購管理的影響因素分析是風險管理中風險識別和分析,是對采購管理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將會發生的風險進行系統的歸類,并加以辨識和分析的過程,是企業采購環節風險評估的前提。本文將制造企業采購管理的風險因素分類為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通過對風險的合理分類,充分掌握采購管理的風險點,全面系統的對采購風險進行控制,構建風險預警系統,從根源上預防采購管理風險的發生。
本文擬通過宏觀環境分析制造企業采購管理風險的外部影響因素,宏觀環境分析簡稱PEST分析法,圍繞對政治風險(Political)、經濟風險(Economic)、社會和文化風險(social)和技術風險(Technological)對企業面臨的宏觀環境進行分析,企業處于不同的區域,不同的行業,所面對的宏觀環境也會有不同的差異。
1、政治風險
制造企業面臨的政治風險主要有稅率變化、環境保護、貨幣政策、政府補貼水平、反壟斷法規等,這些政府政策的變更會影響制造企業的采購行為,例如我國增值稅稅率重17%下調到13%,給制造業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空間,支持企業健康、穩健的發展;政府出臺的環保稅、排污費等保護環境的政策又會限制企業的持續發展,加劇生存壓力,優勝劣汰,幫助市場淘汰不合格的生產者。
2、經濟風險
制造企業采購風險預警管理面臨的經濟風險主要是指GDP及其增長率、貸款的可得性、貨幣與財政政策、通貨膨脹、利率、規模經濟等經濟因素可能導致的制造業企業采購管理風險。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國家整體的經濟狀況決定企業的經濟增長速度,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地區,會加速產品和服務的生命周期,會影響采購的節奏,甚至于直接跳過產品或服務的導入期進入成長期,導致原料供應不足,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經濟因素深刻影響著企業采購管理的全過程。
3、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是科技的發展給制造企業采購管理過程帶來的風險。技術風險不僅包括新產品的研發帶來的風險,也包括降低產品成本的新技術,增加質量的新工藝和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捷服務的新渠道開發,技術的發展是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也可以加速企業的滅亡。成功的產品研發可以為企業提供獨特的競爭力,形成競爭優勢,失敗的研發會導致企業資源的浪費,甚至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制造企業面臨著技術變革的風險,包括采購的路徑,采購的流程,采購的管理形式都涉及技術的范疇,技術的變革可能是創造性的,也肯是破壞性的,這對對采購管理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4、社會文化風險
社會文化風險不同區域企業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供應鏈受各地人員結構、性別、人均收入、生活方式、平均可支配收入、購買習慣、投資傾向、對質量的態度、對服務的態度、對能源的節約、社會活動項目、社會責任等因素影響可能給采購與供應鏈造成風險。
制造企業采購風險預警管理內部影響因素通過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提出來的價值鏈分析法來進行分析,價值鏈分析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分成基礎活動和支持活動,其中基礎活動是指生產經營的實質性活動,基礎活動又可以分為內部后勤、生產經營、外部后勤、市場銷售和服務。這五種活動與商品實體的加工流轉直接相關,是企業的基本增值活動。支持活動是指用以支持主體活動而內部之間又相互支持的活動,包括人力資源、技術開發、采購管理和基礎設施。采購管理、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三種支持活動既支持整個價值鏈的活動,又分別與每項具體的主體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基礎設施支持整個價值鏈的運行,而不與每項主體直接發生聯系。
1、內、外部后勤影響因素分析
內部后勤指企業中從供應商處接收原材料、質檢、入庫、倉儲、庫存管理、退貨等采購活動。
外部后勤指庫存管理、送貨車輛調度、出庫、訂單處理等集中存儲將企業產品發送給客戶的活動。
內、外部后勤風險主要可以歸結為庫存風險和運輸風險。庫存風險是指由于采購計劃安排不當導致的庫存量過多或者過少,導致企業大量資金占用,資源浪費,存貨貶值風險或者生產中斷,原材料短缺,喪失企業發展機遇。運輸風險主要指企業采購運輸過程中遭遇事故,物流配送延遲或者貨物毀損帶來的風險。企業采購環節的庫存風險和物流風險都會影響生產環節的正常運轉,造成企業成本的增加,甚至會導致供應鏈中斷,使企業利益嚴重受損。
2、生產經營影響因素分析
生產經營是指將原料等相關投入最終轉化為產品的活動,它由生產過程、生產能力、質量、庫存和人員管理五大要素構成,采購管理中生產經營的風險主要是與供應商協調溝通不暢造成的風險,不能很好地控制采購訂單的傳遞、變更和取消,影響企業的生產節奏,造成生產部門不能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導致產品積壓或者短缺,交貨時間提前或者延后,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3、采購管理影響因素分析
制造企業采購過程中供應商選擇不當也會破壞整個供應鏈系統的正常運轉。尋求穩固的合作伙伴,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是企業采購活動正常運轉的基礎,合作伙伴構成了采購管理中關鍵的一環,選擇的供應商信譽不佳,產品質量不合格,交貨能力差等因素都會損害形象,導致企業的生產運營受到影響。從更寬泛的角度講,采購過程中的物流風險、信息風險、生產風險等其他風險也可能是供應商選擇不當所造成,這些風險直接關系制造企業采購能否得到滿足,生產能否正常進行。
在國內制造業競爭激烈,市場日益低迷,尤其是擬IPO企業在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下,要直面其所面臨的風險,構建符合上市要求的控制框架。制造企業面臨著法律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政治風險、社會文化風險等風險,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求企業建立以采購管理為核心的風險預警系統,根據采購管理中的風險影響因素,預先設置制造企業采購項目可承受的風險限度,規避和降低采購項目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減少風險損失,并針對風險評估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控制活動,從而使企業順利過會IPO,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立于不敗之地。
制造企業日常風險管理措施主要有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事前防范主要指制造企業采購人員要有風險意識,加強與外部市場的聯系,建立風險防范與控制措施;事中控制則要建立有效的內部采購風險控制體系,建立控制目標,明確控制活動主體,確保采購相關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法性,確保采購活動的有序、有效進行。同時需設置采購風險管理相關影響因素的可接受度,量化風險指標,構建風險管理預警系統,使企業可以通過風險預警系統的風險預警反饋對采購風險進行實時監控;事后補救是指在風險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企業采取各種補救措施,根據風險管理體系實施風險轉移或者風險承擔,爭取把風險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對相應風險進行事后的管理。
制造企業應結合自身采購流程,完整識別公司采購流程潛在的不足和缺陷,針對企業采購環節內部控制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導出內部控制風險所在,并歸納分析,結合風險存在點,構建企業采購環節內部控制風險體系,根據結合內部控制風險指標評價體系的設計標準和評價結果,設計采購管理內部控制風險預警指示標準,將風險區域分類并對應不同的指示燈,結合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原則,為企業掌握各方面的風險信息、及時消除風險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