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15)
聯合國于2005年提出構建普惠金融體系,旨在改變金融排斥的現狀,為各個階層的人群全面平等地提供現代金融服務。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引進并應用了普惠金融的理念。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應從激勵約束、信貸投放、保險產品等方面促進農村金融創新。中國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務是幫助解決“三農”、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的融資困難。作為農村普惠金融的“主戰場”,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銀行業是提供普惠金融的重要主體。在中國,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一些保險公司是農村普惠金融的主要供給機構,它們的建立和發展,在緩解我國“三農”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促進民間投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與城市相比,中國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用性和滿意度仍然較低,農民、新農業經營者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排斥仍然很普遍。因此,農村銀行業結構的變化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怎樣產生影響,值得探討與研究。
中國在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務是幫助解決“三農”、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的融資困難問題。但現實情況中,部分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目前與其最初設定的目標相去甚遠,沒有完全、充分履行其支農的責任。金融供給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普惠性金融體系的建設和發展。而對農村銀行業結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機制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對推動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建設、實現全面脫貧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于銀行業結構與獲得信貸的可能性之間的關系,學術界長期存在分歧。一是市場力量假說。更高的集中度對應著不斷增長的市場力量,市場高度集中導致了信貸配給。Scott和Dunkelberg發現小企業的競爭加劇與存款集中度的變化呈負相關,與銀行小企業的產出呈正相關。二是關系銀行假說。該理論認為:銀行業集中度越高,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小,信息共享使銀行更有效率,從而降低了信貸配給。具體來說,在高度集中的市場結構下,擁有壟斷權的銀行更傾向與新成立的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因為它們可以在業務成功以后通過收取更高的利率進行補償。Fischer使用了德國制造業公司的調查數據,發現銀行市場更加集中,可以更方便地獲得信息和信貸。此外,有學者認為,壟斷收入在銀行業的高度集中會受到信息“泄露”的侵蝕,因此銀行業集中度與信貸配給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
在我國農村,農村信用社(包括農合銀、農商行)、村鎮銀行和小額信貸公司是目前最重要的三類普惠金融服務供給方。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農村信用社1 299家(859家農商行,71家農合行),成為全國領先的普惠性金融供給機構。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設有1 519家村鎮銀行,其中中、西部地區980家,各項貸款余額7 021億元,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總額6 526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93%;截至2016年底,全國小額貸款公司8 673家,貸款余額9 272.8億元。但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并不能很好地為弱勢群體服務。具體來說,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雖然承擔了涉農信貸業務,但比重低、支持范圍小、效果差,沒有直接針對農業企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群體;農業銀行逐步商業化,網點大規模退出,并陸續退出縣鄉市場;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供給的主力軍,非農化傾向非常明顯。郵政儲蓄銀行傾向于將吸收的資金大部分用于城市國有企業或國有大型項目的金融供給,“三農”和小額貸款資金較少,時間短,規模小,有網絡覆蓋率低、資金來源不足等問題;小額信貸公司和共同基金基本分布在縣城,縣級以下鄉鎮和農村設立分支機構少。截至目前,我國專業化農業保險公司,僅有5家,無法覆蓋農村和邊遠地區。民間金融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融資困境,但由于長期的市場準入,一直難以“浮出水面”,在規范化、法制化方面也不完善。總體來看,農村普惠金融供給效率不高,仍存在供給不足、供需失衡、結構不匹配等問題,優化迫在眉睫。
農村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和中小銀行比重的提高,將增加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在高度壟斷的信貸市場上,企業只能從特定的壟斷銀行獲得貸款。特別是對中小企業來說,獲得貸款的難度更大,可供選擇的貸款銀行和貸款渠道也更少。隨著越來越多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進入,小銀行的數量和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銀行的貸款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信貸市場可選擇的貸款銀行數量有所增加。企業擴大了可選擇的貸款銀行范圍,提高了中小企業貸款比重,優化了信貸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林毅夫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認為,不同產業結構的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不同,而中小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另外,隨著銀行業競爭度的提高,各銀行會面臨很大的市場壓力。這會激勵銀行通過提高服務質量等措施增加客戶黏性,強化銀企關系,發放關系型貸款,缺乏國有背景的中小企業更愿意與銀行保持良好關系。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關系型貸款可以有效地向關系型銀行展示風險,獲得銀行的支持。
農村銀行業競爭的加劇、中小銀行的份額上升會提高涉農貸款。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經過十多年的改革,農村金融機構的狀況和制度供給的嚴重不足正在發生變化。農村銀行市場競爭程度和經營效率提高,農村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環境改善。田杰等基于我國縣域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還表明,2004年實施新農村金融政策導致的農村銀行業結構變化,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增長和中小企業的形成。
農村銀行業的競爭促進了銀行增加銀行網點數、金融服務人員數和存貸款賬戶數。Ann L.Owen、Javier Pereira的研究表明,銀行的集中度越高,儲蓄和貸款服務的可用性越好,銀行業的集中度越高,在市場力量確定的前提下存款和貸款賬戶越多。一些證據表明,允許銀行從事更廣泛活動的法規具有更好的金融包容性。因此,只要市場保持競爭力,大型銀行就具有明顯的金融包容性。
農村銀行業結構的變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相較于壟斷性銀行市場結構,競爭性銀行市場結構可以提供更低的貸款利率。這一較低的貸款利率將導致企業投資水平的提高,并降低破產帶來的信用風險。可以從銀行結構與信貸配給、借款人篩選、資本積累、銀行償付能力四個方面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
農村銀行業結構的變化提高了農村就業水平。中小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吸納農村非熟練勞動力的能力,增加了農村居民成為非農就業人員的機會,從而增加了工資收入。另外,由于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的特點,低資本、低技術的啟動要求使中小企業容易建立,增加了農村居民從事非農產業的可能性。自營職業使農村居民獲得的非農利潤收入高于工資收入(經營收入)。
一是對于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引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增加貸款投放。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實現金融包容性發展,有利于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關注和了解不同類型銀行機構的作用,豐富和完善農村銀行和小額信貸的數據,促進銀行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匹配。
二是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積極營造有利于信用發展的外部環境。各地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開發一套農村信用信息基礎數據采集模型,建立獨立的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建立覆蓋所有信息的共享系統,從而完善機構內部信用信息系統,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
三是針對農村居民的特點和金融需求的現實,發展低成本、有針對性、可復制、易于推廣的農村金融產品,有利于降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成本。比如增加消費信貸,發展有市場的消費貸款。在住房、醫療、教育、零售等領域,倡導消費升級和靈活自主的還款方式,積極探索大規模農業貸款的管理和分配方式,加大對特色農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業貸款的質量。在合理信貸基礎上,推出簡單快捷貸款、自助循環貸款、貿易鏈融資工具、農村產業等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