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源
【關鍵詞】 培智學校;康復訓練;途徑;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46—01
一、培智學校做好學生康復訓練的途徑
1.明確康復訓練目標。世界衛生組織醫療康復專家委員會給康復下了一個權威性的定義:康復是指應用各種有用的措施以減輕殘疾的影響和使殘疾人重返社會。康復訓練最終的目標是智障生的生理、心理功能性障礙得到改善及發展,潛能得到開發,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并讓他們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與發展技能,為提高生活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培智學校康復訓練要面向全體智障生,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2.實施康復訓練途徑。(1)個別訓練。為滿足智障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缺陷矯正,個別康復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途徑。首先,訓練教師應選取班級中缺陷明顯,需要個別訓練的學生1~2名。其次,根據學生的障礙類型選擇相應的評估量表實施功能評估,制訂訓練計劃,開展個別訓練活動,定期評估訓練效果,適時調整訓練方法和內容,并建立學生個別訓練檔案。個別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認知、模仿、動作、溝通和社會情緒訓練等。(2)小組訓練。我校感知覺統合訓練課、肢體康復課等,均采用以小組訓練為主的康復訓練方式,即把同一類型的4~6個學生組成同質小組放在同一訓練室接受康復訓練,針對學生共同的發展需求進行康復訓練活動。實踐證明,利用小組氛圍,同伴間相互學習、模仿,再加上教師的強化,能有效增強學生訓練的興趣,訓練效果會更好。
3.開展康復訓練方法。(1)借助優勢,彌補缺陷。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康復訓練中,要借助學生的優勢功能,來補償劣勢和不足,如一些自閉癥兒童視覺學習占優勢,就可以利用視覺優勢彌補思維刻板缺陷。在做游戲“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中,孤獨癥學生不會應答下句,人稱代詞轉化困難,只會機械地重復上句,這時教師就可利用其視覺優勢、識字量多的特點,將其下句寫在黑板上,當教師說上句時,自閉癥學生看著板書,自然就能說出下句了。(2)采用固定程序進行訓練。培智學校康復訓練沒有統一的方法,視訓練領域而定,因人施教。在當前訓練中,我校運用最多的是固定程序訓練法,此法能培養學生的任務意識。如,在肢體康復訓練室里,腦癱兒童要完成一系列的大運動訓練,首先要靠墻或手扶手杖進行站立練習,然后做準備操,接著在墊上練習坐、跪、爬等動作,最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功能障礙補償訓練。(3)多種方法融會貫通。在康復訓練中合理安排講授、操作、實踐、游戲等多種教學形式與方法,能體現靈活性。如,對自閉癥兒童進行感知覺統合——平衡訓練時,為避免訓練的枯燥與單調,可設置“小白兔采磨菇”游戲活動,將平衡木、腳踏石擺成障礙道,讓學生從上面通過,最終到指定地點采到磨菇,這樣既達到了訓練的效果,又增強了訓練的趣味性。
二、今后培智學校做好學生康復訓練的思考
1. 加強教師專業指導。盡管培智學校教師有機會參加各級各類康復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但培訓學習的內容不系統,又缺乏實踐性指導,加之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教育書籍稀缺,造成了康復訓練教師專業性不強,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培智學校學生不僅伴有功能障礙,還有情緒障礙,教師需要的不僅是醫學康復知識,還有心理咨詢、行為矯正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因而需要加強系統跟蹤性培訓和專業人士的現場指導。
2. 建立健全電子檔案。為了提高智障學生的康復效果,培智學校應為學生建立個人電子檔案,詳細記載醫院的診斷、評定、康復計劃及計劃執行情況、執行效果等,學校為其設置的課程標準、內容、評價標準、課程實施情況等,都應記錄在案。醫療、康復機構和學校等相關人員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并通過網絡分析,商討學生問題的解決策略。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加入網絡,提供學生的信息,了解學生的情況。
3. 充分利用家庭資源。目前,培智學校的師資力量相對不足,造成學生個別訓練的次數不足,訓練時間不夠,訓練效果不明顯。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并且在許多方面也是兒童最好的教師,學會與家長有效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如,在集體康復訓練課中,由于學生人數較多,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這時便可以組織家長培訓,這樣不僅增進了親子感情,又保證了訓練的時間和強度。
4.重視已有資源的開發。在肢體康復訓練器材中,可利用作業治療系列——手功能組合訓練箱,訓練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改善手指功能,提高手的協調性與靈活性。此外,學校的康復訓練器材要面向學生開放,教師要有“不怕用壞,就怕不用”的思想,讓學生隨處、隨地可觸摸到相關的訓練器材,擴大康復訓練的時間和空間。需要指出的是,康復訓練并不一定非要借助設備才可以實現康復的目的,簡單的自制工具、圖片,甚至徒手都可以進行康復訓練。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