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黃瓊


【摘要】拓展讀寫課是小學英語高年段每個模塊授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是一種重要且綜合的課型,也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拓展閱讀材料難度加大,閱讀策略需要優化的前提下,引入必要的語篇教與學工具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思維導圖工具因其良好的邏輯性和可視性在幫助高年段的學生理解長篇幅、大信息量、有難度的課外材料時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大量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一種思維導圖的DCCA(Deduction-Construction-Creation-Application)推演、構建、創作、運用教學模式,將課本話題與課外閱讀材料進行銜接與融合,從而促進學生實現了知識點內化和遷移,讀寫能力得到提升。
【關鍵詞】思維導圖 DCCA模式;課本話題;拓展讀寫課
【作者簡介】張穎,黃瓊,廣州市黃埔區東薈花園小學。
一、小學英語高年段讀寫課的現狀與閱讀文本分析
1.高年段讀寫課現狀。學習者從三四年級中年段升入高年段,要在語篇中習得知識點,內化語言的聽、說、讀、寫,必須要經過閱讀語篇、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脈絡、理解寫作的過程。在常見的閱讀教學中,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是精講詞意、學生翻譯,再者通過做閱讀理解書面練習、學生逐段背誦的形式還是比較多見。這種操練形式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寫作及表達積極性。
2.高年段閱讀教學內容及進行課外拓展的必要性。廣州版小學英語教材五六年級較之三四年級以對話輸入為主的學習內容,更多地進行了語篇輸入,其中每個雙數單元的課文都是閱讀文本,課本話題都是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常見話題,從語言難度來看,也適合大部分孩子的表達水平。
筆者在任教五六年級時就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和整理,結合每個模塊內容搜索了與之相對應的繪本讀物或分級讀物,以期在課本話題學習的基礎之上進行拓展延伸,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積累寫作素材,自然過渡到寫作訓練中。在接下來的內容中,筆者會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說明。
二、思維導圖及其在小學高年段應用的意義
思維導圖是基于可視化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和記憶加工理論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很好地結合起來的一種思維工具。Tony Buzan認為,思維導圖需要讀者主動尋找關鍵詞和中心思想,這可以極大地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效率,可以作為快速閱讀的工具。
五六年級是小學教育的高年段,學習者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利用提供的語言框架進行文本內容理解及復核表達,在頭腦中想象和思維,在其大腦內建構思維導圖,是思維導圖運用的黃金時期。
三、基于課本話題的拓展讀寫課之思維導圖DCCA(推、構、創、用)模式應用
筆者在任教五六年級時,有意識地在教材內容學習的基礎之上,結合模塊話題引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扇绾未龠M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完成課外拓展讀寫任務,在課外閱讀材料難度加大,閱讀策略需要優化的前提下,引入必要的語篇教與學工具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發現,思維導圖工具因其良好的邏輯性和可視性在幫助高年段的學生理解長篇幅、大信息量、有難度的課外材料時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通過思維導圖推演、構建、創作、運用這一模式將課本話題與對應課外閱讀材料進行銜接與融合,從而促進學生實現了知識點內化和遷移,并形成了本文要闡述的小學英語高年段拓展讀寫課中思維導圖的DCCA(Deduction-Construction-Creation-Application)模式?,F結合六下M1 Stories教學實例將思維導圖DCCA模式的應用過程闡述如下。
1.視聽材料導入、設問課文已學、推演導圖元素(Deduction)。在六年級下冊Module 1 Stories這一模塊的學習中,筆者發現本模塊兩個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寓言故事的,所以在本模塊課文學習完之后,從RAZ分級繪本M級中精選了與課本話題相對應的Aesops Fables一書,作為本模塊課外拓展讀寫的學習素材。
授課時,首先聽力輸入四個經典中外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如何描述一個故事的內容。介紹四大類故事類型,讓學生了解用英文怎么表達不同的故事類型。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中外經典故事的名稱,還習得了不同故事類型的術語表達,拓寬了知識面。
通過聽力理解和圖片排序,與學生討論以上四個故事分別是什么類型的故事,加強文本類型的認知。緊接著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寓言類故事,轉入課本舊知復習。
小組內部討論四個問題,回顧課文內容,給出關鍵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四類信息分別對應寓言故事的哪個內容要素,進而推演出character, problem, solution, moral四個內容要素,為下一步建構思維導圖鋪墊。
2.回顧復述已知、整體連貫表達、構建思維導圖(Construction)。在上一步推演了寓言故事類文本思維導圖構成四元素的過程后,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文本脈絡,建構閱讀寓言類故事的思維路徑,搭起語言支架,讓學生利用構建的思維導圖復述已學課文,整體且連貫地進行表達(如圖1所示)。
圖1 Construction
在以往的讀寫課中,常見的做法是挖空填詞復核法或是翻譯復核法,學生無法形成脈絡清晰的語篇意義框架,而通過設問提取已知關鍵信息,推演思維導圖并構建導圖的途徑,學生對已學文本進行了意義的重新建構,形成了有意義的識記過程,再利用搭建起來的語言框架進行復述和整體表達,難度較以往明顯降低。
再接下來,授課老師從引入的課外拓展繪本中抽出The Peacock這則寓言故事作為寓言故事思維導圖推演與建構的范例。
引入課外寓言故事The Peacock,讓學生初聽文本,感知故事大體內容。再讀文本,搜索關鍵信息匹配問題。接下來,信息比對,檢查學生理解程度及思維精準度。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建構思維導圖。運用導圖工具,整理該寓言故事的內容四要素。中心圓是要拓展閱讀的文本類型,Fable。四條分支分別是character, problem, solution, moral。
在構建思維導圖的基礎上,完善分支信息,示范該篇的Book Review及文本框架。幫助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支架進行文本復述,完成新知導學任務。
3.引入相應材料、分組閱讀交流、創作思維導圖(Creation)。在前兩個教學環節中,復習了課文已學文本,提煉了寓言故事類語篇包括要四要素,建構了《守株待兔》的思維導圖,又在老師的指導下師生共讀了一個來自《伊索寓言》的故事,操作了思維導圖的建構和運用過程,呈現了Book Review的語言框架,提出了創作和運用思維導圖的具體要求。
在接下來創作思維導圖的這個教學環節中,學生被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派代表從繪本中剩下的六個故事中抽簽選擇讀哪個繪本,并交流討論地,完成思維導圖創作(其中Moral一項會對原繪本進行遮擋,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形成)。
Aesops Fables封面導讀,向學生介紹分組任務,小組抽簽,獲得閱讀材料,開展小組內合作學習。
在Book Tasting的環節中,學生初讀文本,小組討論故事大意,猜測寓意。再讀文本,組內討論,組間尋意,寓意匹配。核對信息,檢查學生的理解度。提供多種多樣的思維導圖模板供學生參考,介紹小組創作思維導圖任務并給予學生創作指導。讓學生第三次讀文本,創作小組閱讀材料的思維導圖并上臺展示。
4.合作探究學習、完善書面表達、運用新創導圖(Application)。經歷了思維導圖的推、構、創(Deduction-Constrction-Creation)三個教學環節,作為輸入技能的讀已較好地分解進入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中。此外,學生還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合作學習構建并創作出了記錄自己思維過程的寓言故事思維導圖,距離輸出技能地寫僅一步之遙。在這時候對學生進行Book Review的寫作指導,鼓勵他們運用所創作的思維導圖進行寫作輸出,就完成了DCCA的最后一個環節,即Application(如圖2所示)。
圖2 Application
這個時候鼓勵學生分享自己讀后創作的思維導圖,鼓勵組間交叉閱讀,幫助學生運用未讀故事的思維導圖,整理信息,完成寫作訓練。組際交流合作,完成信息總表,分享及拓展閱讀本書中其他的寓言故事。組間交換不同寓言故事進行更多的拓展閱讀。指導學生完成整個的繪本的Contents Table。
四、結語
小學高年段的兒童處于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理據思維、辯證思維、歸納總結、口頭表達能力都處于整個小學發展階段的最高水平,基于課本話題之上,為學習者尋求更多拓展性的閱讀材料,并輔之以可視性、邏輯性強的思維導圖工具,能極大促進學習者閱讀理解及寫作能力發展,本文介紹的小學英語高年段拓展讀寫課中思維導圖的DCCA模式,從設計到實施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實踐進行實證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教學參考意義,但其中必定有所局限,筆者也希望在將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將這一模式更好地運用到高年段的讀寫拓展課中。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何安平.外語教學大綱教材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3]托尼·巴贊.思維導圖[M].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