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德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82—01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 因此,小學數學教育應真正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較為落后 。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思想觀念的制約,不少教師在教學觀念方面還顯得較為落后。部分教師認為,小學數學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牢記公式,把書本知識背下來,對生活化教學應用極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2.沒有重視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部分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并沒有認真挖掘教材,對于教材中蘊藏的生活知識重視程度不夠。在這部分教師看來,只有把教材知識與解題方法掌握了,能夠考出高分才是最重要的。這在無形中對小學生今后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讓學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數學。農村學生接觸的事物大多與數學有聯系,那么在學生生活的廣闊數學空間里,教師要善于利用好這些資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寫“數學日記”的方式,記錄生活中的數學。比如,讓學生寫家里日常生活中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實踐證明,通過寫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又使他們明白了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2.捕捉“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教學“交換律”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然后觀察生活中的一種現象:同桌間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進而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教師利用“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生活現象,引出“交換律”學習,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一個創新與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成功的體驗。
3.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包含著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受成功和自身價值的存在,而且可綻放絢麗的創造之花,讓學生真正由“讀書蟲”向社會實用型人才發展。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時,請學生說明:為什么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學習了“利息計算”后,讓學生計算:把1000元錢存入銀行,怎樣存款更合算?學生先要調查銀行利率,選擇存款時間、存款方法,再計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
4.作業設計的生活化。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考慮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的作業與生活緊密結合。如,在教學“比例尺”后,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全班分五個小組,每個組繪制一幅我們美麗的校園的平面圖,并與同學交流,全班展評。筆者布置后,學生積極性高,小組成員紛紛獻計獻策,大家齊心協力,進行校園建筑物的測量,確定它們所在的位置,研究一個合適的比例尺。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數學課延伸到了生活中,數學作業走出了課堂的限制,讓學生明白不但課堂上需要合作,生活中更需要合作,從小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使學生體驗到團結協作、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快樂。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