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玲
摘 要: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它的經濟運行模式是資源環境和諧共生的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對各類要素的反復再循環使用的過程,而且是資源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再循環和持久的利用,從根本上把經濟社會的活動影響降到最小的程度,從根本上試圖緩解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交織已久的矛盾,進而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發展的多贏局面。
關鍵詞:循環經濟;本質;內涵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佳模式。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性較高的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是融合經濟、技術、社會和環境于一體的一個系統的復雜工程。
1 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指人類在一切生產、流通和消費等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對物質資源進行的低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活動,也可以稱之為一切資源的節約利用和循環使用的總稱。從比較流行的理論上來說,循環經濟的目的是追求對一切資源或者能量的最高效利用和多次循環利用,以“低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它最基本特征是追尋物質的閉路性循環和能量的梯次循環使用,并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內對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方式而進行的一種綠色經濟運行的新模式。總體上來講,它是運用一些生態學的基本規律來指導人類所從事的經濟社會活動,目的是通過對資源的最高效使用和反復循環利用,來徹底實現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從而達到既要保護環境又能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間的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重構經濟社會的系統,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生產活動要遵循自然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使經濟社會子系統能夠完全融入到整個自然生態大系統內的物質資源循環的過程之中,從而建立起一種新型的社會經濟運行的模式。所以說,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便是可持續發展,它對能源、能量和廢棄物實行新的綜合利用,并通過清潔生產的發展方式來實行的一種社會生產活動發展過程。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較是不盡相同的,主要表現在:一是傳統經濟是物資間的單向流動,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以“高耗能、低利用、高污染”為特征的線性經濟模式。而循環經濟的運行模式則是物質間的不斷循環再利用的新模式。它是將經濟活動對照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模式,強調生產要素的反復循環和再流動,所以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低耗能、高利用、低污染”,從而使得整個經濟子系統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僅僅只產生極其少見的垃圾和廢棄物。二是傳統的經濟運行模式是不斷的制造垃圾的過程,通過消耗更多的自然資源來拉動經濟上的數量增長,因此,這樣的經濟運行模式最終導致了很多領域內自然資源(能量)的枯竭、短缺或者造成更大的浪費,并不可避免的會導致的結果是自然災害頻發、垃圾污染嚴重、人類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等諸多惡果。而循環經濟運行模式卻奉行的是資源環境和諧共生的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對各類要素的反復再循環使用的過程,而且是資源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再循環和持久的利用,從根本上把經濟社會的活動影響降到最小的程度,從根本上試圖緩解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交織已久的矛盾,進而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發展的多贏局面。
2 基本特征
傳統經濟運行模式是一種“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循環的過程,在其運行過程中,它創造的社會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也會不可避免的增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會隨之增多,對環境資源的影響程度也就更大。循環經濟則是以最可能小的資源耗損和最低的生態環境污染代價,獲得最可能多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從根本上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間的物質循環過程更加和諧,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循環經濟則是對“批量生產、批量消費、批量廢棄”的傳統經濟運行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所以,循環經濟運行的最基本特征是:在資源的開采中,更加注重自覺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的利用率;在資源消耗中,更高程度的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廢棄物產生中,更高程度的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活動;在再生資源產生中,使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比例達到最大化;在社會消費中,大力推行綠色、共享、低碳消費。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社會比較認同的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要求的人們要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將簡單地把自己置身于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份子,將生態系統建設看作是社會持續大系統發展的最基礎的細胞,自覺運用生態學的一般規律性,不僅要充分考慮園區的承載能力和水平,還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復雜多變性,將其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來看待,同時要在生態系統運行中,如若單個經濟活動的總量超過了資源承載能力的總量,它就是一個標準的惡性循環,會不可避免地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退化,而強調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和水平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得到更加持久地良性化發展,強調既要更加充分的考慮到自然生態系統內的承載能力和水平,盡可能多地節約自然資源,又要通過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力求創造更加良性的、更大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財富。
3 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循環經濟是一種公認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也是在當今世界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中不斷升華出的新共識,其發展過程中應注意遵從的基本原則概括起來總共有以下三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3R原則)。
1)“減量化”的原則。這是指企業在主要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的過程中,盡最大可能降低其資源(能量)的消耗,降低其廢棄物、污染物的產生,并盡可能地采用可代替性的資源,以最小的投入來換取最大的收益,以提高其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程度為核心,使生產者能夠通過減少產品原輔材料的投入,通過盡力優化制造流程和工藝,從而達到其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的目的。
2)“再利用”的原則。這是指終端產品經過多次重復使用后,還能夠通過修復、翻新來繼續使用,這樣無形中就可以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和生命周期,從而防止終端產品過早的成為各種垃圾,從而節約再次生產這些產品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資源消耗和生產時間。這就要求不同的消費群體能夠改變使用此類產品的方式,能夠便于延長產品的平均使用壽命,提高產品的服務效用和時間,進而達到能源或者產品再循環再利用的目的。其本質上就要求生產者在生產各類產品的過程中,采取更加高效的精細化的社會分工和服務協作,盡最大可能延長從產品生產到廢棄物的轉化利用周期,最大程度地提高不同資源的使用率。并鼓勵再造工業的發展的流程,以便更加便利于接收產品在拆卸、修理和組裝中無意間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破碎的邊角材料,通過對零件再設計和再使用,同時又能夠保留原有的功能,最大限度的通過采取重復使用來降低生產成本。
3)“再循環”的原則。這是指要使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變成可利用資源,盡可能地變廢為寶。通過有意的對整個產業鏈中的廢棄物(或能量)在經過多次回收和有效利用后,能夠促進更多的廢物多次被重復化使用、使資源能夠實現有效的閉合式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廢棄物排放量最小化、浪費達到最少化,從根本上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企業既得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馬江.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9.
[2]付霞.發展甘肅循環經濟的思考[J].發展,2010(5):97-97.
[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J].2005.
[5]甘肅省發展循環經濟總體規劃[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