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靚 馬新新
【摘 要】本篇文章通過配音與播音、表演的比較,了解它們之間的互通性和獨特性,并以《聲臨其境》中的具體實例,論證說明播音與配音、表演與配音究竟有什么異同之處。在對比之后,突出表現做一個真正“有戲”的配音者所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以及配音工作對于完善作品的重要性,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并關注配音行業。
【關鍵詞】配音? ?表演? ?播音? ? 《聲臨其境》
一、播音基礎支撐配音專業技巧
1.播音與配音的異同。配音,廣義指影片加入聲音的過程,狹義指配音演員替角色配制聲音、為影視作品或電視動畫等加入負責內容說明的旁白。此外,戲劇演員的話音、歌聲轉由別人配制的替代;現場收音出現錯漏,由原演員重新為片段補回對白的過程皆屬于配音范疇?,F今除了默劇動畫,所有電視動畫都會有配音。代替原本語言的配音最常出現在電影、動畫或劇集里。配音是一門語言藝術,是配音演員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在銀幕后、話筒前塑造和完善各種活生生、性格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項創造性工作。
播音是指播音員和主持人運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通過廣播電視傳媒所進行的傳播信息的創造性的活動。所謂隔行如隔山,雖然配音與播音這兩個行業都是進行有聲語言創作的,但是它們之間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情感方面,稿件播音時需要情感的調動,但不會有太過夸張的外在表現;可是在配音中情感的表達是更加外放的,表現也是張弛有度。在用聲方面,播音要求規范發聲,要圓潤飽滿、干脆利落,要咬緊字頭歸字尾;而配音要求與人物的形象相符,要根據劇中人物的口型來決定語言的松弛度,另外氣息運用方面也同樣如此。在塑造人物方面,播音大多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講述這個人物,講究的是“神似”,而配音講究的是“形似”。由此看來,配音與播音的不同表現在很多微妙之處。
但是播音與配音也是有互通之處的,在基礎形式方面,配音和播音在對文學藝術作品進行再創作的過程中都是以普通話為標準音,對聲音的要求很高,都需要靈活的語言表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技巧方面,播音專業講究“內三外四”:情景再現、對象感、內在語、停連、重音、語氣、節奏。與配音專業進行比較:首先,配音員在配音過程中是必須要設身處地地理解人物情感態度和劇情發展的,在《聲臨其境》節目中配音者為了更貼合人物會做出和視頻中人一樣的動作帶動著發出聲音,例如朱亞文在配《紅高粱》片段時為了能還原劇中人物醉酒后的狀態,閉著眼睛,晃來晃去地去配音。其次,配音員還要對劇中人物對白進行處理,使人物能夠成立,在處理對白時配音員會運用語氣表達出人物的情緒心理活動變化,配音是具有感染力而含蓄內斂的,在分析過人物語言之后,對其進行藝術再創作,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千篇一律,所有的語調、語勢和重音,都需要有根據、符合邏輯,并且要確保畫面轉換的內在聯系,有分寸地進行細微內容的處理。
當然,這不是簡單地把某段對白意思直白地說出來,把人物隱含在內的意思表達出來才是最重要且最困難的,例如在《聲臨其境》中韓雪與張魯在配《泰坦尼克號》時,韓雪瑟瑟發抖地用哽咽的聲音喊出十個“come back”,讓人為之動容。除此之外,直白、千篇一律、沒根據地停頓以及拿腔拿調的洋嗓子都是配音中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因為配音是建立在人物和劇情的基礎上的。由此可見,配音的專業技巧與播音的“內三外四”有異曲同工之妙。
2.由播音到配音。在《聲臨其境》的第二個環節“魔力之聲”中,嘉賓們以創新的方式為廣告、新聞、體育比賽、搞笑漫畫等生活中的常見場景配音,這個環節是非常典型的播音主持的內容,考驗的就是嘉賓的聲音基本功,不僅僅是氣息、語音,還包括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就要求配音者吐字發音標準,氣聲字結合;掌握如何準確傳達情緒情感,有準確的劇本定位分析、人物分析的能力;音色多變可控制,音域夠寬,聲音可塑性高;對各方面知識的了解,豐富文化底蘊;語言的學習、語言轉換的敏感度;具備思維應變能力、即興發揮能力和自我解放能力。
與配音專業不同,播音專業更加注重規范的吐字發音,思維邏輯以及一些鏡頭前的素質訓練,學習如何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闡述事實、播報新聞,還有寫各種新聞稿。而配音專業顯然更靠攏表演一些,根據不同的角色背景、性格、行為方式和外貌特征做不同的后期配音,在劇中人行動的同時,配音員也在跟隨其內部行動和外部行動說出不同的臺詞。
二、表演技巧成全配音鮮活形象
1.表演與配音的異同。表演指演奏樂曲、上演劇本、朗誦詩詞等直接或借助技術設備以聲音、表情、動作公開再現作品的行為。一般情況下,表演是指對已有文學藝術作品的公開再現。而即興演講或者即興舞蹈可視為作品和表演同時發生,表演者即是作者,在此類情況下的表演仍是對作品的再現。
配音在本質上是屬于表演創作藝術活動的。表演是根據劇本,運用自身條件進行“二度創作”,塑造出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而配音是根據影視畫面,運用自身條件進行“三度創作”,塑造出符合人物形象的鮮明的性格特征。
配音和表演一樣,遵循一切從角色出發的原則。但是配音演員還要加上一條,那就是向片中的角色演員靠攏。任何企圖表現自己獨特嗓音和嫻熟技巧的想法都要拋開,因為銀幕上已經有一個明確的形象,因此配音員只能順著這個形象的行為邏輯去配音,就連音色和哭聲、笑聲都要符合人物特色,配音者只有讓自己變成了劇中人物才可以達到第一步的形似;即使原片角色的演員在表演上有被認為不合理或者欠妥的地方,配音者也應該順從,然后再用語言去彌補不合理的地方,只有這樣才不會形神分離,才可以讓劇中的人物成立。
配音與表演最不同的一點就是:表演講究大開大合,用力表現,而配音講究“外冷內熱”。首先,配音棚里需要絕對的安靜,甚至不能有衣服的摩擦聲,調好了演員與話筒的位置,就不允許前后左右地亂動,如果是激烈動作中的臺詞, 則要求配音者做到“外冷內熱”,既要保證情感的激烈表達,又要保證聲音的強弱遠近。
“外冷內熱”正是配音演員特殊的地方。因為話筒的高靈敏度,在棚里配音時摩擦會出聲音的衣服都不許穿,更不能跑步、打斗,那些本來應該是在做動作中說出來的臺詞就要配音者憑借記憶來模擬表現,一切全憑想象,還不能離開話筒的規定位置,否則會導致配音忽遠忽近,忽強忽弱。總之,配音的技巧就是把聲音與表演合為一體,也是演員完成表演創作的最后一關。
2.由表演到配音。不管是配音行業還是播音行業、表演行業,對于聲音的要求都是極高的,很多人覺得表演有什么要聲音的?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大錯特錯,原因就在,演員講究“聲臺形表”,其中臺就是臺詞,是考驗演員在臺上表現的功力。
在《聲臨其境》這檔節目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合格的演員,嬉笑怒罵、酸甜苦辣必須全部掌握,聲音洪亮飽滿富有張力,普通話標準也是基本功,就比如《聲臨其境》節目中韓雪配的《頭腦特工隊》一段時的表現就非常準確地印證了這一點,不僅對人物語言特點和性格特點進行了區分,而且每一個角色的特色都通過聲音的張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有戲”的配音賦予角色靈魂
配音員,在聲音的演播藝術領域里,是技術最為精純的一群人。配音專業的大多數基本功和播音的要求一樣,氣息的練習方式也大同小異,但是和播音要求不一樣的是,配音在有些特殊情況下,會避免吐字發聲過于標準,這完全是要跟著所配角色走的,符合角色定位是第一要義。此外對于配音的感情要求也是更加深刻,甚至比表演還要更深層次一些,畢竟是從聲音中透出的“戲”,要表現到位才可以與畫面匹配??傊?,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嫻熟的技巧和強烈細膩的內心情感,才可以給配音加入濃墨重彩的一份“戲”,才可以賦予配音以真正的“靈魂”。
在對配音行業與播音、表演行業進行深層次的對比研究之后,配音者應該會對自身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雖然配音是一個在幕后的工作,但這個行業所具備的能力和技巧絕對不比臺前的行業少,反而會更多。如此看來,或許可以這樣來形容,首先要具備播音行業中扎實的基本功和表演行業中嫻熟的演技,再加上配音行業獨特的“外冷內熱”的技能,才能夠成為一個合格、優秀的配音員。
(作者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楊亞青,宋薇.播音與配音[J].記者搖籃,2007.12.
[2]李力宏.表演藝術之有聲語言再創造——影視劇配音創作淺析[J].當代電影,2007.11.
[3]李櫻子.影視配音聲音塑造技巧對播音基礎教學的啟示——以《聲臨其境》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