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蕓
摘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是否能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對班主任工作能否順利開展有很大的影響。筆者在工作實踐中,以人文主義教育心理理論為指導,注重平時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的場合的選擇、語言的使用和說話的方式,希望以此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關鍵詞:人文主義教育心理理論、溝通
在班主任工作中,筆者發現現在的學生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在遇到一些問題時,班主任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處理,不只解決不了問題,可能還會產生反作用。尤其筆者所在的學校是職業學校,學生的問題更多,而且一些學生還有逆反心理和其他的心理問題。班主任如果方法不當,就很難把工作做好。在開展班級工作的過程中,班主任應該注重與學生的溝通。溝通的過程是師生互相理解的過程。班主任在開展班級工作時,應努力做到有效的溝通,達到師生之間的共鳴。筆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把人文主義教育心理理論作為理論指導,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開展班級工作。
1 理論基礎
羅杰斯是人文主義教育心理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初,他是一個心理治療師,在大量的實踐中積累了實際經驗,在對待患者時所他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非直接性技術鼓勵。患者說失戀,他說自己也失戀;患者口吃,他說你的口才很好;來客思維混亂,他說你的思路很清晰,這是運用了同情、尊重和共感。他創立的“當事人中心療法”主張心理治療師要用真誠關懷當事人的感情,在真誠和諧的關系中啟發當事人運用自我發展潛力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增強自信心。在從事教育心理學研究后,他提出了有意義學習與無意義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師生溝通提出新建議。
羅杰斯認為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就如同患者與醫生的關系。每個人都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都能選擇自己未來的生活,每個人都有渡過難關的能力。同樣,學生都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關鍵是在他有困難時,要有人給他同情,認可和鼓勵他,促使他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教師正扮演著這樣的同情者、認可者、鼓勵者。因此,作為教師要高度相信人類機體,相信每個學生,相信他們的潛力,相信他們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要學會移情,即理解欣賞他人的感情,要學會理解欣賞學生的感情;要能無條件地積極關注、不加判斷地認可學生,這是人性的需要;對待學生要真誠,不要裝腔作勢。
基于人文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人們了解到存在11種有礙于師生溝通障礙的方式,分別是:命令與指示;警告與威脅;訓誨說教,強調必須應該;講解與邏輯說服;判斷、批評、責難與反駁;勸告與建議;諷刺與譏笑;解釋、分析與診斷;保證、同情與安慰;詰問與追究;屈辱與壓抑。這些方式顯然是不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的,班主任唯一要做的是稱贊與支持。最重要的是稱贊學生的具體方面,而非大的人格。“你真棒!你真不錯!”這種話很空洞和無效,而應該具體到如“你今天幫助了xxx,你是個樂于助人的人。”這些具體的方面。一個孩子回家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中午老師表揚我也會幫別的同學盛飯了。”這個平時作業拖拖拉拉的孩子那天晚上作業做得又快又好。這一系列的理論和建議對師生溝通做出新的解釋,把師生溝通引入了一個新的層次。在師生溝通方面,與學生進行最廣泛、最持久、最直接溝通的就是班主任。
班主任由于其自身角色的定義,往往是一個班級和學生的管理者、組織者的身份,他必須對學生在學校里的學業發展、品格形成、身心健康發展負起最重大和直接的責任來。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班主任會運用一切手段和途徑,不讓學生有任何犯錯的可能性和機會。一旦學生犯錯,班主任所普遍采取的方法就是談話。于是我們經常在辦公室里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或“怒發沖冠、橫眉冷對”或“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學生或誠惶誠恐或一言不發,師生之間更多的是僵持和沉默。最后,要么班主任面對“頑固”的、啟而不發的學生,自己把學生的錯誤進行總結,并提出新的一系列要求結束;要么學生面對盛怒的教師快速地做出反應,承認錯誤,做出保證,教育“水到渠成”,“圓滿成功”。可是事實上這種談話有沒有效果呢?從我們的經驗可以看到,這種談話往往是徒勞的,學生依然是我行我素,勇于承認,死不悔改。那么,怎樣才能使班主任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呢?
2 具體措施
2.1 選擇合適的溝通場所
與學生溝通時,班主任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溝通場所。很多班主任習慣把學生叫到辦公室里談話。可是,很少有學生能夠在這種環境中放開心胸和老師交談,因為辦公室里坐著的都是老師,學生在這么多老師面前會感到有壓力,關系不對等。有時,班級里發生了一些違紀現象,班主任會迫不及待地在班級里開“批斗會”。可是,這種教育方式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很小,甚至還會對其他學生產生不好的影響。在這種場合下,班主任應該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時一個暗示的眼神或者一句幽默的話會比直接訓斥收到更好的效果。
班主任可以利用課后的時間,在走廊或在操場上邊漫步邊和學生交流。這樣可以讓學生放松心情,敞開心扉,與班主任進行開誠布公地交談,讓班主任了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縮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取得相互理解,讓班級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2.2 不要對學生惡語相向: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難免會碰到一些不服從管理、調皮搗蛋的學生,尤其在職業學校,這樣的學生會更多。班主任在一氣之下,有時會對學生說一些狠話。例如:“你試試在這個班級里到底是誰說了算?!”“你給我馬上到學生科去!”等等。有時,班主任說這些話只是出于一時的氣憤,有時是苦于有些學生實在是太難管教,希望通過這些話可以對他們起到一些震懾作用,在班級中樹立威信。可是,事實上,這些話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小。這些話不僅無法對學生起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威懾作用也是微乎其微。這些話只會傷害學生,破壞學生的自尊心,破壞師生關系,甚至會讓學生對班主任產生對立和厭惡情緒,不愿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可能還會故意搗亂,讓班主任難堪,下不來臺,造成班主任工作的被動。
因此,在進行班主任工作時,我們應該盡量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使用會對學生造成傷害的話語。
同樣是一件事情,會說話的人可以說到人家笑,不會說話的人可以說到人家跳。這句話充分說明同樣一件事情,怎么說、怎么處理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同理,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批評時,也要“會說話”?那么,怎樣才是“會說話”呢?
班主任說話要幽默。學生都喜歡幽默的教師,幽默可以使氣氛輕松,學生感到快樂,溝通也相對容易。班主任正在班級里進行思想教育,一個學生被同學惹毛了,在課堂上大叫起來。班主任沒有馬上訓斥這個學生,而是走到這個學生跟前,說:“你的嗓門很大!以后學校開運動會,咱們班的隊列口號就由你來帶頭了!”同時,班主任用眼神示意另外一個學生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這樣,兩個學生就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課后,班主任再找這兩個學生談話,指出他們不對的地方。這樣教育的效果肯定比直接在課堂上訓斥要好。要注意的是,幽默不等同于低俗、油滑,并且在使用時要注意場合。
班主任說話要委婉。班主任是高高在上者,習慣對學生發號施令。命令的口吻會讓學生覺得心里不舒服,從感情上難以接受。如果班主任在說話時可以稍微改變一下,委婉一點,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效果會更好。委婉的說話方式很多,如運用“嗎、吧、啊”等語氣詞;
把否定換種方式說;把肯定句改為疑問句等。例如:“你不要找借口嘛!”肯定比“你不要找借口!”語氣好;“我不認為你的想法正確。”比“我認為你的想法完全不對。”更容易讓人接受;“為什么我們不換個方法來做這件事情呢?”比“這個方法不好,換一個!”更溫和。
班主任說話要含蓄。職業學校的學生可以說是大孩子了,他們有自己一定的理解能力。有時候,班主任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時,可以不必太過于直接,含蓄一點,讓學生自己從中體會真正的含義,比直截了當更能讓人印象深刻。說話含蓄可以避免一些鋒芒,從側面暗示學生的錯誤,既能起到教育作用又能顧及學生的面子。例如: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課后,班主任找這個學生談話,只是說:“班級里要開一個關于學生是否可以使用手機的主題班會,老師想請你發言,談談你自己的看法。”學生一聽就明白了,然后主動向老師認了錯。
2.3 師生溝通時的其他要點
要注重情感交流,不要拒人以千里。班主任與學生談話時不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不容親近的樣子。班主任會認為自己是管理者和教育者,而學生是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這樣兩者就成了對立面,無形之間就筑起了一道溝通的“高墻”,這樣再好的道理學生也聽不進去。班主任應該放下自己被傳統“架”起來的架子。學生往往在談話開始時并不注意老師講的道理,而是看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和感情。如果班主任心平氣和,那么學生就會把犯錯的經過和原因告訴你。反之,如果一上來就是一通訓斥,學生本能地會產生抵制。同樣是談話,班主任坐著而學生站著和大家都坐著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班主任讓學生坐著談話,學生會覺得和老師是平等的,受到了老師的尊重,那么在談話前從感情上不自覺地是接受的。因此,班主任既要把談心看作是心理溝通的過程,更要把談心看作是感情交流的過程。
要耐心聆聽,不要隨意插話。很多班主任在交談過程中沒有耐心、也沒有意愿去傾聽學生的想法,即便“聽”了,也是在冷漠地聽,批判地聽,更多的時候是沒等學生說完,就劈頭蓋臉的批評責備,表達自己“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心情。即使學生表達了希望交流的愿望,也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往往被教師的隨意插話和主觀評判所打斷。這樣,談心的效果自然會打上大大的折扣。此外,在談話中,班主任往往難以忍受交談過程中的片刻靜默,學生的表述出現停頓時,班主任可能會馬上加以催促:“你說,快說啊!”這就會使學生感到自己在被審問,并且產生抵觸情緒。但是事實上,班主任并沒有意識到,學生的沉默可能正是在尋找適當的措辭來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候,班主任的催促或者插話都會使學生產生“老師并不重視我的感受,也不重視我本人”的想法,從而失去了解學生的良機。
要學會接納,不要一味批評。在批評學生時,班主任往往帶有自己個人的情緒和主觀色彩,這樣會使學生感到難以接受。那么,即使班主任再苦口婆心地批評教導,也只會成為學生的耳旁風。要想使自己的話能夠深入學生的心靈,班主任應該首先學會接納學生。班主任在談心中接納學生、關心學生,是愛心的自然表露。這種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班主任給學生以真心的接納,學生才會真正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班主任才能“對癥下藥”,使談心收到應有的效果。
要支持鼓勵,不要同情安慰。學生遇到了挫折與困難,會垂頭喪氣,有時可能還會傷心哭泣。作為班主任很自然的反應便是勸慰和同情。但是這種安慰可能會使學生覺得自己的情緒被否定了,自己在教師心里是沒有價值的這樣的感受。因此,要做到真正理解學生,班主任就要放下主觀的態度和認識,設身處地去感受學生的內心體驗,了解其所想所為的動機原由,不要以自己為參照標準去評判學生的是非得失,換位思考一下。班主任感受學生的處境心情,并表示關切和支持,以積極態度對待學生,強調其正面的優點,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被理解的溫暖,更可以給予學生面對問題的勇氣和力量,主動去尋找自我解脫的良策。
要注重引導,不要命令訓導。班主任與學生談心時,基本上都采用規勸或說教方式,并總是以幫助學生解決當前問題為直接目標。所以,班主任常常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目前的問題是什么,應該怎樣做,或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無論學生能否接受,都沒有選擇的權利。長此以往,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得到提高,個人的意愿和主動性被磨滅。引導是一個以討論為基礎,以啟發為目標的積極的思想過程。班主任應該學會引導學生積極認識當前的問題、思考其成長中的挫折與障礙,主動地剖析自我,承擔責任,協助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而不是包辦代替,為其安排一切。具體地說,它要求班主任談心時,多提問題,少加評論;多做啟發,少做說教;多鼓勵對方講話,少講個人意見,以共同探討代替強制的說理和武斷的解釋。培養學生自主的管理意識和責任心才是我們教育最終的目的。
總的說來,班主任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應該直率坦白、表里如一,把學生當作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予以接納和關注,允許他擁有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并允許他從中發現屬于他自己的意義,即按照學生本來的面目接受他,能理解他擁有的情感,能溫馨接納學生,能給予其無條件積極關注,能對他們面臨新情況時出現的恐懼感、期盼、挫折感予以共情,那么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就是有效和積極的。
參考文獻
[1]傅宏.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操作[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劉紅霞.由”向菲現象”說師生談話[J].班主任之友,2006,3.
[3]溫定明.一次師生談話的啟示[J].教師教育,2011,1.
[4]王平杰.班主任病理性語言何時休[J].教學與管理,2005,7.
[5]高武.談師生間的有效溝通[J].教師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