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大學文科數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探討了課程教學的意義.結合文科學生的特點,探索了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文科數學 教學改革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隨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許多高校在文科各專業開設了《大學文科數學》課程。不可否認的是。文科專業開設《大學文科數學》課程,通過文理滲透改善文科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思維結構。這對于提升文科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將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以及眾多專家學者對大學文科數學教學的關注和探索,必將使得《大學文科數學》課程的開課意義逐漸明確、教學方式不斷改進、教學內容不斷優化。
1《大學文科數學》的教學現狀
1.1教學課時少
由于受各高校教學改革的偏重方向的不同,《大學文科數學》的教學時數受到不同程度的壓縮,有的每周只有兩學時,這種情況下,許多教師認為,課時那么少,能教給學生什么呢?于是課程教學沒有得到教師應有的重視,他們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為學生考試而教學。
1.2學生數學基礎差,學習興趣不足
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多數文科學生當初在中學階段是由于對理科缺乏興趣,或恐懼理科甚至恐懼數學,或自身更擅長形象思維方式而選擇文科專業學習的,這使得他們似乎天生就不喜歡數學甚至恐懼數學,而且大多數文科學生認為,數學對其今后的就業和工作似乎并無多大的幫助,因此,文科學生中普遍覺得數學概念抽象,難于理解,學習中有畏難情緒,學習動力不足。
1.3教師教學動力不足
作為課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教學的動力和興趣,忽視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忽視數學文化的傳播、忽視學生數學觀念和意識的形成,忽視學生主動性和主體性,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是教師對大學文科數學教學的意義認識不足、對教學目標理解不到位,對到底為什么要開設大學文科數學?應該教給文科學生什么樣的數學?用什么方法教授大學文科數學?思考不夠、研究不夠、把握不準。二是將教學簡單化,不研究背景、不研究應用,不研究學生、不研究教法,沿用數學專業課或理工科高等數學的教學方法、教學習慣,憑經驗、憑感性實施教學,忽視文科學生具有的特點,過分強調數學的嚴謹性、規范性,忽視學生的實際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尤其是對數學的思想方法、數學文化揭示不夠、總結不夠、渲染不夠,重知識的傳授、輕文化的傳播。三是受學生學習情緒的感染,學生學習沒有熱情,缺乏興趣,數學基礎知識較差造成教師教學激情不高,教學動力不足。
2對策思考
2.1明確《大學文科數學》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文科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認為,本課程開設的目的不是要求學生掌握繁難的數學計算和證明,也不是非要學生記住多少數學公式,而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思維的嚴謹性、開放性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作為現代人文化素養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從中汲取對其終身有用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方法;使學生理解本課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根據這一定位,應通過教研活動,集體備課等方式,加強對課程任課教師的培訓,使教師充分理解本課程開設的意義,充分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
2.2注重文科學生特點,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相較于理科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特點,文科生更擅長形象思維方法,他們認識問題的初期更感性,想象力豐富,做事靈活。因此,通過探索文科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需要、學習規律,從認知規律和教與學的規律出發,以培養文科學生的數學素養為重點,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這體現為兩個優化,首先是課程總體內容設計的優化。《大學文科數學》的課程教學內容不應“多”而“全”,二應體現 “精”,為此,我們設定本課程教學內容應由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三個模塊組成,一是有關數學文化的內容,二是數學知識部分,三是數學實驗。我們認為,將數學文化加入課程教學內容,可以寓趣味性于枯燥的數學學習之中,學生可從中體會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它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一種是將其滲透于數學知識模塊之中,在概念的形成過程、命題的獲取過程、方法的發現過程、知識的應用過程中進行闡述;另一種是通過對一些相關數學文化專題材料的閱讀與欣賞,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會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文化的內涵,如中外重要數學人物的事跡(特別是他們對數學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重要數學事件發生發展和解決過程、重要數學分支的起源與發展,還有數學的特點、數學的價值、數學文化的特征和價值、數學美學等專題材料。兩種途徑都要以自然的和學生喜歡的方式展開。
數學實驗可以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空間,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直觀,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該模塊內容可以結合相關知識點的計算,如函數圖像的描繪、導數、積分、矩陣、行列式計算、解線性方程組等,通過數學軟件在電腦上實現。
其次是對數學知識模塊的優化,在研究文科學生的實際和特點的基礎上,根據課時要求,大膽取舍、科學設計該模塊的教學內容,適當淡化數學的嚴謹性和規范性。
2.3注重文科生特點,優化課程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兩個融合。一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融合。例如,針對上述三個模塊的教學內容,教師可分別采用適合文科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對于數學文化模塊,可采用學生閱讀、討論,然后教師總結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向學生講清楚相關內容涉及的人物或事件的由來、發展或解決的過程、結果、及其對數學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貢獻等。對于數學實驗模塊,可在實驗室通過上機實現。對于數學知識模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知識背景,關注數學應用。只有充分展現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系,揭開數學嚴謹性和抽象性的面紗、賦予數學知識活的生命,才能使數學結論生動、鮮活和充實、成為學生可以理解易于接受的東西,才能使學生消除對數學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增加親切感。注重合情推理,淡化理論證明,注重計算的基本方法,淡化繁難的計算。這部分內容可主要通過引導,課堂講授為主。二是文理融合。要將文理交叉,文理滲透的理念融合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沿用理工科高等數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習慣。也正是在這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文理融合的教學活動中,才能將嚴謹的思維方式融入學生的思維習慣中。
由于數學語言的高度抽象性,致使文科學生很難理解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教師只有用通俗化、形象化的語言來解釋數學概念、描述數學現象,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認識數學現象。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從學生已熟悉的知識出發,引入新的教學內容。
3結語
數學源于實際,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是一個思維活動的過程,教師只有在這個過程中向學生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并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才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也只有使這個過程與文科學生的實際相結合,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大學文科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宋際平(1963-),男,漢族,四川丹棱人,樂山師范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泛函分析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