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教學對于培養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與解題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得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判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特從課堂教學觀念和具體方法措施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閱讀能力;語文教學;一課一得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5-011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5.110
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語文學科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不僅對語文學科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對政治、歷史,甚至數學、物理等所有需要閱讀能力的學科都有影響。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值得初中語文教師思考與探究。
一、課堂教學觀念方面
堅持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和主體,因為學生參與程度與收獲多少才是決定一節課好壞與成敗的標準。
(一)要充分調動和展現學生的思維活動
思維活動在我們所有的課堂中都是存在的,聽、說、讀、寫、背,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應進一步強化對調動與展現學生思維活動的要求,要更加明顯,更加集中。
教師力求讓學生思考、分析、回答、辨析、歸納與總結,但并非一節課下來這些環節都有就叫好,少了就不好,因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教師有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意識,并能積極落實到具體行動和表現上,這就做到了要求。比如,這節課給足時間讓學生或指導學生充分地去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主旨,或者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地分析一個作文題目,只要落實到位、收到效果,就是一個好的“思維課堂”課。
(二)要堅持“一課一得”的原則
有時候聽完一節課下來,覺得課堂上的確是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只是這節課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知識點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似乎很值得探討,有時候往往過于追求形式,而忽視了真正的效果。
“一課一得”,是要求教師用一節課或幾節課,圍繞某個既定的、明確的目標,最大限度地達成這個目標。具體就是不貪多、目標明確、切口小而精、落實到位。比如,這篇閱讀理解放在面前,這節課的目標是什么呢?可以是把握內容,可以是分析主旨,也可以是解決某個具體問題,也可以是強化某個考點,這可以根據教學時間、目標難度具體而定,不貪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但是,要達成一個目標、解決一個問題,就要把它分析透、解決好,以學生為這節課效果的評判標準,真正達到學生能掌握的程度,讓這節課收到最大的效益。
二、具體方法與措施方面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做到慢閱讀、細分解、深挖掘。不管是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小說、散文,還是非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說明文、議論文,我們都應該先把文章內容讀懂,把文章中心主旨讀透,然后才能審題、做題目。具體可分為四個步驟。
1.弄清文體。盡管在考試中,經常出現“文體不限”的字眼,似乎是淡化了文體,但“文體不限”的真正要求是讓學生用自己最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并非忽略文體。文體是一種文章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形成的規范,只有符合這種規范,才是文章“得體”。
2.把握中心。弄清文章的內容與主旨,明白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想寫什么。這是決定能否準確做題的關鍵。學生閱讀理解做不好,不外乎文章讀不懂、題目沒看清、答案不全、不規范。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在分析文本上下大力氣。
(1)給足學生思考與分析的時間。不要急于用標準答案代替學生思考。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有時間并且能夠去讀書、思考、辨析、歸納。不能為了趕課時、趕進度,就囫圇吞棗地結束一篇閱讀。還應選擇各類型中具有典型價值的文章,注重語文閱讀質量。
(2)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辨析。一篇文章的內容與主旨。讓他們讀全每一個字,分析每一句話,挖掘每一種可能。在學生思考分析不全、不深時,教師還要給學生設置橋梁支架,進一步引導學生向中心主旨去挖掘。不要太在意答案的對錯,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與思考才更重要。
3.審清題意。做題目首先要審題,要審清題意,明白題目在問什么。審題不清是學生失分的很大因素。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也讓他從審題開始,先分析這個題目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說自己的答案怎么來的。
4.規范答題。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規范組織答案。學生最終要走上中考考場,做中考試卷,因此要學會在理解文本基礎上規范答題。這個規范可以讓教師有思路、有步驟、有規范地去教學,也可以讓學生有思路、有步驟、有規范地去思考與組織答案。
總之,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是值得我們初中語文教師不斷思考與探索的問題,廣大初中語文教師要一起努力,找到更多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寶貴方法與經驗。
參考文獻:
[1]崔林華.一課一得,少即是多[J].江西教育:教學版,2016(5).
[2]施加龍.淺談如何規范高考語文答題[J].中學語文,2016(2).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朱臘生(1983.12— ),男,漢族,江蘇淮安人,中一,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