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生學術批判思維是指高等院校中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學習系統的專門學問的過程中所體現的獨立思考、勇于質疑、科學分析和真實判斷的能力。批判性思維是研究生階段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本文從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出發,淺析了心理學專業研究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以及應用。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能力;心理學
1 引言
批判性思維方式可以使個體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可以用最佳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是心理學家做研究時一定會使用到的策略,其使用能讓研究者學會如何得到一個合理的結論。近四十年來,如何更加有效地進行思維的問題,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學生通過訓練批判性思維,能夠更加有效地思考問題。
1.1 批判性思維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1.1? 批判性思維概述
批判性思維最早是在美國的教育運動中出現。1910年,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杜威提出“反省性思維”,為美國學校教育所倡導。美國學校教育認為應該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能夠自主地判斷并處理信息的公民[1]。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為美國教育改革的核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政府為大學確定的總目標中就特別強調了優先發展大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要求到2000年具有批判性思維、有效交流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大學生的比例有顯著性增加。由此可看出美國批判性思維發展的脈絡相當清楚,而且對批判思維的研究和重視隨著年月層層遞增,批判思維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推動作用也體現得相當明顯。
而我國自先秦以來就有了批判性思維的運用。我國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提出學習中思考的重要性。宋朝的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學者對批判性思維的重視。
1.1.2 批判性思維的發展階段
1910年,杜威最早提出的反省性思維的概念,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提出批判性思維就是反省思維。他認為反省思維使人們的行動具有自覺的目的,可以促進知識創新的形成,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意義和價值,因而具有重大的社會價值。
20世紀60、70年代,認知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新興熱門方向,受此影響,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受到認知發展階段的影響。在這一時期,恩尼斯(R.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指個體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決策的能力[2]。
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批判性思維在國內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是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它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專業發展奠定基礎(Pau1,1990)。
1.1.3 批判性思維的定義
當前學術界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綜合大家的定義,大致可以概括為兩種。一種看法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能力。比如恩尼斯認為批判性思維指個體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決策的能力。另一種看法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過程。
在本研究中,傾向于把研究生的學術批判思維看作為一種學習能力。因此,研究生學術批判思維是指高等院校中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學習系統的專門學問的過程中所體現的獨立思考、勇于質疑、科學分析和真實判斷的能力。
2 批判性思維在論文寫作中的培養
心理學研究生不同于一般文科研究生,心理學研究致力于量化的實驗研究,用實驗數據來支持論點與論據。因此心理學研究生的學術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會輕易地相信錯誤地常識和理論。比如說,占星術認為月亮會影響人類地行為;被催眠后,人會擁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地力量。解答這類問題,批判性思維在其中起著很重要地作用。作為心理學的研究生,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假設,在任何時候,批判性思維的發生都與試圖揭示我們的假設、判斷假設的合理性、評估假設的準確性以及對假設的依賴程度息息相關。要合理使用批判性思維去提出假設,完成研究,我們必須掌握批判性思維方式。
批判性思維在論文寫作中的培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漸進式學習,從難度較小的聯系開始,學習大量的批判性寫作的例子;第二,社會學習,同門同學相互批評和借鑒;第三,教師親身示范論文寫作。
2.1 漸進式學習
對于心理學研究生來說,研究生學習是從閱讀文獻開始的,閱讀文獻最重要的部分是寫文獻報告,即文獻的問題提出,實驗設計、實驗結果,文獻的優點和不足。在文獻分析中,先分析文獻的引言,找出作者的實驗假設,找出文獻中基于或者并非基于證據做出的推斷的句子,然后分析實驗設計是否有效的證明了實驗假設,最后分析文獻中作者是否有前后矛盾、不一致或者疏漏之處。
通過細致的文獻閱讀和文獻分析,養成思考專業問題的習慣,有助于提高專業批判性閱讀的能力。
2.2 社會學習
社會學習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首先讓同門學生之間相互評價,讓同伴相互指出對方的假設,從對方忽略的角度進行解讀,然后根據同門的建議進行修改;最后再把修改后的內容交給導師批改。
在同伴學習中,應該回答以下問題:該論文想表達什么;你不能理解論文中想表達意思的語句;論文引言部分是否邏輯清晰的表達了問題提出和實驗假設;論文中最能準確解釋結論的一個句子。
通過社會學習可以集思廣益,擴寬思路,尋找問題,使論文邏輯清晰、更容易被審稿專家接受。
2.3 教師示范
任何專業的研究生在批判性思維論文寫作中,成長最快的方法就是導師的親身示范。在跟老師的交流中,學習論文寫作中哪里的過渡不清楚、哪里的推斷值得懷疑、哪里的實驗設計不恰當、哪里的實驗假設被忽略了,這樣的指導使學生成長更快。
3 批判性思維在論文寫作中的應用
在論文寫作中,批判性思維可以把實驗得到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心理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研究者通過實驗數據來論證實驗假設。研究者必須知道如何把實驗室中得到的抽象的數據和實驗結果應用于現實生活。為做到這一點,研究生們要知道奉行哪些假設、尋找哪些線索以及重視哪條證據[3]。
在數據分析的論文寫作中,心理學研究生需要研究和分析復雜的理論問題、概念和大量相互矛盾的數據,根據自身的實驗數據,判斷出最準確的解釋和最恰當的行為。在面對一堆數據的情況時,最重要的明白可以從多種數據分析方法來認識它們,得出最精確恰當的數據分析結果。
在進行結果討論的寫作時,心理學研究生需要解釋實驗數據背后的原因,重建研究的推理鏈,從而找到特定的證據,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以指導人類的實際行為。
4 結論
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意識地應用批判性思維,這樣研究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2(01):34-38.
[2]Ennis R H.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4),4-10.
[3]Missimer, C. Why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Philosophical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a Socia1 View of Critical Thinking[J]. Phi1osophy of Education: Proceedings, 1988, 44,PP.388-402.
作者簡介
張茂瑤(1994-),女,漢族,四川南充人,教育學碩士,江西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研究方向:腦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