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
(李滄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東 青島 266000)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指出,我國將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行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和殘疾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到2020年,累計培訓農民工4000萬人次,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現象。
近年來,李滄區在職業培訓工作中開拓創新,勇于實踐,抓住關鍵節點,放手發動社會培訓機構參與公益性培訓,逐步摸索出一條由政府監督指導、社會培訓機構主抓、各方協力配合的發展新路子,職業培訓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培訓教學質量名列前茅,培訓合格率連年攀升。培育了一批技術過硬、素質優良的專業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一批儲備人才。
根據人社部發〔2017〕68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明確政府管理的職業資格范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職業資格過多過濫問題,降低了就業創業門檻。但在實際培訓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勞動者想培訓的技能卻不在國家公布的職業資格目錄范圍內。如李滄區王先生想開一間按摩推拿店,卻因為國家取消了保健按摩師專業的培訓而學不到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家住李滄區的張女士想要報名培訓養老護理員的相關專業,打算將來到養老院應聘相關工作,卻學習不到相關的技能知識。
原因主要有:
1、部分行業不需持證上崗,導致培訓后就業率不高。目前國家現行政策沒有強行規定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類的勞動者必須持證上崗,導致勞動者培訓后依然實現不了就業,也導致勞動者參與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如青島東暉學校的解校長反映,很多美容師、面點師、烹調師等專業技能培訓,人員參與積極性不高。原因在于此類專業的用人單位當前只注重勞動者的年齡和學歷,并不注重是否持有職業資格證書,加之這些行業沒有強行要求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導致即使不參加培訓、不需取得資格證就可從事相關行業,勞動者參加了培訓后就業率不高。
2、部分專業考試難度大,招生困難。青島托普職業培訓學校李紅霞反映,如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等培訓專業級別較高,考試難度較大,很多勞動者怕考試不合格,不能報銷,因此放棄了培訓機會,導致這些專業招生困難。
3、部分專業課時較長。青島航達職業培訓學校王主任反映,汽車修理工、維修電工的國家標準課時較多(平均300課時以上),學員擔心保證不了60%以上的出勤率,導致部分學員流失。
目前全國各地均出臺地方性就業技能培訓補貼標準政策,但很多政策的制定與實際操作存在偏差。根據《關于就業技能培訓補貼實行 先墊后補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青人社規 〔2017〕6號)文件規定,就業技能培訓補貼實行“先墊后補”的方式,由個人申領直補個人,其中,申請參加職業資格培訓的人員,須同時符合相應職業 (工種)、等級鑒定申報條件,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先墊后補政策實施以來,失業人員參加技能培訓的報名人數比以往銳減。李滄區2016年8-12月參培人數為1269人次,2017年8-12月參培人數僅為332人次,同比下降了73.8%。青島托普職業培訓學校和青島林海職業培訓學校在培訓的過程中反映,和報名人員解釋先墊后補的政策后,部分失業人員感覺培訓政策由原先的政府全額補貼培訓變為失業人員先繳費才能培訓,就放棄了技能培訓的機會,加之有的失業人員家庭條件較困難(不屬于低保戶),所以不太接受要先交培訓費參加培訓的方式。對于培訓學校和學員來說,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
建議將已經取消的職業資格工種納入政策培訓補貼范圍,以提升失業人員技能水平。
建議對不同勞動者人員結構進行細化,其中針對失業人員、農民工降低理論培訓的課時數,提高他們實際操作的能力,以此增加學員培訓積極性。
鼓勵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對接新舊動能轉換大局、著眼區域緊缺重點產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將符合條件的培訓機構納入政府購買職業培訓服務范圍,對開展與新舊動能轉換對接緊密、專業特色突出、培訓效果好的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給予獎補。
設立競賽專項經費,定期舉辦職業技能競賽。按照賽事級別對承擔競賽籌備組織等主要任務的單位給予獎勵。獲獎選手為區屬企業參保職工的,對選送單位給予獎勵。
建議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勞動者技能培訓后的就業優勢,同時降低理論、實作考試難度,提高鑒定合格率,讓更多的學員轉變觀念,主動報名參加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