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奇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0)
有機化學作為中藥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研究內容為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及制備方法,故學習該課程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客觀條件是有機化學課時有限而學生化學基礎薄弱,因而大部分高職中藥專業學生感到學習有機化學課程困難。如何設計課程方案,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升有機化學課程教學質量,是值得教師深度思考的問題[1]。
說課作為大多數高職院校常見的教研形式,主要是由授課教師圍繞教學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4個維度向同行系統闡述某一章節的教學設計及背后的理論依據[2]。開展說課活動能夠使授課教師在與同行的交流問答中明確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手段,也能使聽課教師受到啟發并獲得靈感。成功的說課是教師勤學善思的結果,更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各系部積極推行說課活動,不但有益于教師個人教研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精品化課程的建設[3]。
筆者以中藥專業有機化學課程中“醇”這一小節為例,從教學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4個維度來探討本次說課的理論依據及具體過程。
1.1.1 教材分析 有機化學是高職衛生類院校中藥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我們選用的教材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有機化學》。該教材以典型藥物分子為對象,分章節介紹不同類型有機物的概念、結構、理化性質及在醫藥行業的常見應用。本次說課內容“醇”是本教材第六章第一小節的內容。該節內容正式開啟烴的含氧衍生物學習的新篇章,對后續章節乃至課程學習起到引領作用,因此需要重點講授。
1.1.2 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將教學目標分為3個維度,分別為認知、技能、素質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系統掌握醇的結構、命名、分類及主要的理化性質,熟悉不同類型醇的鑒別方法,了解常見的醇的特性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2)技能目標: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以及相關實訓練習,明確不同類型的醇與試劑反應出現的不同現象,使學生獲得鑒別不同類型醇的化學實驗技能。(3)素質目標: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綜合分析及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增強安全環保意識。
1.1.3 教學重難點(1)重點:醇的結構、命名及主要的化學性質。(2)難點:醇的結構及主要的化學性質。
新時代學校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有機化學課程的授課對象為我校中藥專業高職生,授課時間為大一下學期。大一新生對大學生活還處于適應階段,自主學習及抽象思維能力都有待加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當考慮以上因素,導入內容時盡可能向專業靠攏,提升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熱情。同時,由于我校高職中藥專業文理兼收,文科生和理科生化學基礎差距明顯,在講述本課程內容時,教師應兼顧不同基礎的學生,在教學評價設計中也應注意差異化。
小組討論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單調性復述與再認知。“以學生為主體”教育觀念指導下的小組討論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鍛煉傾聽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啟發法是最常見的調動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法,通過啟發式教學,一方面提升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對有機化學課程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思考,溫故而知新。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是在傳統講授法基礎上借助信息化手段,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本節課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清華大學研發的雨課堂平臺與傳統PPT課件相結合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分為兩部分,分別為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課前準備主要是收集相關資料(查找中藥材中典型的醇類物質,如昆布中的甘露醇)及制作相應PPT并上傳至雨課堂。學生可提前預習,對有疑問的內容可在雨課堂的論壇區留言,從而在課前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本節內容共2學時,授課時間為80分鐘。教學過程具體如下。
簡單回顧緒論中提及的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引導學生從本章開始進入烴的衍生物學習環節。以中藥材昆布作為本節新課的導入內容。昆布本為海帶科植物海帶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干燥葉狀體,具有消痰軟堅散結、利水消腫的功效。而昆布有效化學成分甘露醇的利尿作用明顯。教師簡要介紹甘露醇在醫藥行業的應用,隨即引導學生關注甘露醇的化學結構并提出問題:具有什么樣結構的化合物叫醇呢?在講授新課前,通過合理設置疑問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動機。
新課講授主要圍繞以下4個教學點:醇的定義與結構,醇的分類與命名,醇的化學性質及醇的應用。
3.2.1 醇的定義與結構 以甘露醇的分子結構為例,引導學生找到其特征官能團并大致總結醇的定義。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甲醇的凱庫勒模型,使學生對醇的結構有較為直觀的認識。隨后以甲醇這種最簡單的醇為例系統講授醇類物質的結構特征,師生共同推導出醇的定義。
3.2.2 醇的分類與命名 鑒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烴的分類方法,故在醇的分類教學中,先讓學生根據多媒體展示的幾種不同醇的分子結構,大致判斷醇的分類。根據學生分類結果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將烴的分類方法與醇的分類方法做對比,不僅鞏固了舊知識,還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類比學習法。
同時,經過之前烴類化合物的學習,學生已十分熟悉有機物的系統命名法原則,即選主鏈、編號、命名。因此在醇的命名教學環節,將之前醇的分類教學中的不同類型的醇作為案例,讓學生互相討論其名稱,由此引導學生自主歸納醇的命名原則。根據學生總結情況教師適當補充,通過這種互動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2.3 醇的化學性質 對于現象比較明顯的反應(如醇與金屬鈉、鄰二醇與氫氧化銅等),先讓學生觀看相應實驗視頻,再從實驗現象中總結醇和醇鈉的酸堿性強弱以及鄰二醇的特性,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能力。而在講授醇與盧卡斯試劑的反應時,直接向學生展示不同醇的結構式并告知其反應后的實驗現象,讓學生分組討論不同醇的反應活性,進一步引導其探討醇的結構與反應活性強弱的相關性。在學生總結歸納后,教師適當補充。對于醇的脫水反應,采用多媒體動畫演示方式,將抽象的理論直觀化、形象化,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分子內脫水和分子間脫水的反應條件。
3.2.4 醇的應用 通過介紹幾類常見醇(乙醇、苯甲醇、丙三醇)在生活和臨床中的應用,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醇的必要性。
教師梳理本節所講授知識點,對于教學重難點要反復強調。針對文理科學生基礎不同現狀,設置不同難度的習題。通過學生的課堂反饋練習(依托雨課堂平臺),了解學生對該節內容的掌握情況。
在“醇”這一小節教學中,以中藥昆布導入新課,強調本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的相關性,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更加專注認真。在醇的分類、命名、理化性質及應用講解中,一方面借助多媒體及網絡教學平臺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在課堂組織形式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與傳統教學相比,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兩個特征。
從授課方式來看,本次教學借助新媒體,改變了傳統教師只在課堂上單向傳授知識模式。學生利用雨課堂平臺實現了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對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可在討論區留言,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學習大有裨益。
從授課內容來看,本次教學中不單單傳授了化學知識,還滲透了素質教育。在筆者看來,新時代專業教師應當注重課堂教育中非專業知識的滲透。面對職業院校學生,教師應當以職業發展及要求為導向,注重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的銜接,在教學內容選取及講授方面,務必以達到服務專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