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摘 要】目的:探究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將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80例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臨床特點、診斷標準以及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結果:經診斷所有患者均不存在確切占位,60例患者在子宮下段體頸交界處或子宮峽部存在團塊,6例患者明顯存在彩色血流,14例患者在子宮下段體頸交界處或子宮峽部存在不均質團塊;本次研究中,藥物治療患者48例,單一甲氨蝶呤治療10例,效果顯著率70.00%,單一米非司酮治療7例,效果顯著率71.43%,兩種藥物聯合治療31例,效果顯著率80.65%;雙側髂內動脈栓塞治療患者15例,治療顯效率26.67%;手術治療患者17例,效果顯著率100.00%。討論: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具有極高的子宮出血風險,及時準確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對于避免患者出現生命危險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臨床診斷;臨床治療
文章編號:WHR2019031079
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屬異位妊娠,患者有剖宮產史[1],當孕囊在患者子宮下段原切口處著床種植后,切口處的肌肉層便會出現粘連現象,部分患者還可能會植入穿透子宮,從而造成大出血,所以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尤為重要[2]。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將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80例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的臨床診斷與治療進行研究分析,詳細研究過程如下。
1 研究資料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80例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且本院征求了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本次研究同時得到倫理委員會的許可。所有患者均為女性,患者年齡24~37歲,平均年齡(31.1±7.2)歲,患者剖宮產次數1~2次,平均剖宮產次數(1.4±0.7)次,患者距上次剖宮產時間6~15月,平均(9.5±2.9)月,所有患者剖宮產切口均為子宮下段縱切口或子宮下段橫切口。所有患者各項基礎信息經檢驗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本院為所有患者實施盆腔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對患者占位情況、團塊情況以及血流狀況進行觀察分析。檢查結束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為其進行治療。本次研究本院主要采用了3種治療方案,第一種為藥物治療,采用甲氨蝶呤或米非司酮為患者進行治療,也可兩種藥物一同使用,單獨使用甲氨蝶呤時,將50mg甲氨蝶呤混合適量0.9%氯化鈉溶液為患者進行病灶的局部注射,每日1次;單獨使用米非司酮時,用藥前禁食、禁水2h,100mg/次,每日1次,連續服用3d,總劑量不超過300mg[3]。第二種方法為采用雙側髂內動脈栓塞術為患者進行治療,術前為患者進行各項常規檢查,采取局部麻醉,經皮下穿刺右股動脈,隨后置管于患者雙側髂內動脈和子宮動脈,注入15~20mL的碘海醇300后實施血管減影造影。檢查后在右側子宮動脈注入50mg甲氨蝶呤稀釋液,然后使用明膠海綿條將右側子宮動脈栓塞住,隨后以同樣的方法對患者左側進行處理。第三種方法為手術治療,主要包括清宮術、子宮切口部位妊娠病灶切除術、經陰道切口妊娠病灶清除術、宮腔鏡手術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4]。治療結束后,對所有患者的診斷結果和治療效果情況進行調查。
2 結果
2.1 患者診斷情況
本次研究8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超聲檢查診斷,所有患者均不存在確切占位,60例患者在子宮下段體頸交界處或子宮峽部存在團塊,6例患者明顯存在彩色血流,14例患者在子宮下段體頸交界處或子宮峽部存在不均質團塊。
2.2 患者治療效果情況
本次研究中,藥物治療患者48例,單一甲氨蝶呤治療10例,效果顯著率70.00%,單一米非司酮治療7例,效果顯著率71.43%,兩種藥物聯合治療31例,效果顯著率80.65%;雙側髂內動脈栓塞治療患者15例,治療顯效率26.67%;手術治療患者17例,效果顯著率100.00%。詳見表1。
3 討論
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的發病率在近幾年不斷升高,發病早期無特異性癥狀,臨床上很容被誤診為早孕、流產等,使得采取錯誤的治療方法,從而引起大出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5-6]。臨床上常采用盆腔三維彩色多普勒檢查來診斷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影像學診斷結果顯示,患者宮頸管和子宮腔內空虛,病灶或孕囊多種植于子宮前壁下段切口處,病灶周圍血流呈現出滋養動脈頻譜,且在患者膀胱和病灶之間卻少子宮肌層[7]。在治療方面,多數患者采用藥物治療,采用藥物治療患者的效果顯效率為77.08%,而采用雙側髂內動脈栓塞術治療的患者,其治療效果欠佳,通過其他手術治療的患者,其效果顯著率高達100.00%,但針對病情不同的患者,還需進行多方面考慮,從而選擇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具有極高的子宮出血風險,及時準確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對于避免患者出現生命危險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亞,周琴,王世宣.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臨床診斷及其治療策略選擇的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0):4702-4705.
[2] 郝昆林.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妊娠臨床診斷及其治療策略選擇的探討[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04(24):52.
[3] 周曦,陳忠東.子宮下段剖宮產后切口妊娠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實用預防醫學,2008,15(06):1876-1877.
[4] 黃婷.分析經陰道三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子宮切口妊娠(CSP)的臨床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33):134.
[5] 鄭一君,彭春江,何崢,等.超聲引導下經腹局部注射MTX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孕囊型切口妊娠的臨床療效評估[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7,26(05):362.
[6] 陳玨,朱鳳靈.經陰道二維和三維超聲對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部位妊娠的診斷價值[J]. 重慶醫學,2017,46(33):4650-4652.
[7] 周秀梅.關于子宮下段壓迫縫合阻斷子宮動脈用于剖宮產術中子宮下段出血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