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雨婷
【摘要】童謠即兒童的歌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古老形式,也是現代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更深遠的意義還在于,給孩子的內心播下一顆文學的種子,充分激發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乃至激活想象力,在未來成長中的某些時刻,永葆初心,去感悟語言的魅力、發現人生的奧義。
【關鍵詞】童謠;小學語文;聽讀;興趣;習慣;審美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童謠,即兒童的歌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古老形式,也是現代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因其形式優美、寓意純真、讀寫簡單,而廣受孩子的歡迎。從工具性上來說,童謠不僅可以豐富學生聽說讀寫尤其是視聽方面的感受,增強聽讀訓練的有效性與生動性,其更深遠的意義可能還在于,給孩子的內心播下一顆文學的種子,充分激發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乃至激活想象力,在未來成長中的某些時刻,永葆初心,去感悟語言的魅力、發現人生的奧義。
一、童謠與聽讀
聽讀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能力。基礎打得越牢,越有利于未來的成長進步。小學生年紀尚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輸枯燥乏味的課文,或者將高深的立意放進書本,會適得其反。所以,為了維持課堂秩序,保持高效的學習節奏,引入童謠的形式,無疑是對課堂的豐富和補充。
童謠因其語法結構上多使用短句短語,且多押韻、多重復的特點,往往朗朗上口。這種有點類似唱詩班的吟誦形式,很容易帶動團體情緒,讓朗讀這件事變得像大合唱一樣簡單有趣。而且,在大量重復的詩句中,也增強了記憶點,對于讀音的辨析和矯正,有著卓越的作用。例如小學課文中的“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積極開口練習,活躍學生的口腔肌肉,形成良好的發音習慣,對“ao”這個韻腳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直觀感受。不必再靠老師一遍遍地贅述,避免了以往教學過于單調、機械化又效率低下的缺點。
現在課堂上,已經有許多老師意識到利用這種集體誦讀的機會,讓學生接觸課本中的童謠學習。其實,不妨再加一項:可以將自己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也變成類似打油詩或說唱歌曲,賦予童謠現代性,擴展其內涵。比如南京有個實驗小學的老師就嘗試將拼音表編成了說唱歌曲,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事實上,只要我們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努力突破束縛,與時俱進,總是可以將復雜繁重的學習任務拆解開來,和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相結合,讓學習水到渠成。
二、童謠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真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卻很不容易。這一方面受制于學生年齡尚輕,不能寄希望于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痛點把握可能也不準確,平時并沒有做好深入研究。
所謂興趣的養成,應當是符合孩子天然個性的、順應其成長規律的。在孩童階段,孩子的世界往往是單純而美好的,此時的啟蒙工作應該注重引導其看見更廣闊的世界,讓他看見不同,同時也盡量保護孩子的天性,才能激活熱情。興趣的培養是由內而外的,不能僅僅依靠課堂的四十五分鐘,需要家長的配合,浸泡式地耳濡目染。不妨建議家長暑期去購買一些圖書,從現代詩開始,帶動孩子學習古典文學。比如《給孩子的詩》是一本由詩人北島親自甄選的短詩集,里面有來自五十七個國家不同詩人的新老作品,風格迥異。還有著名的日本童謠詩人金子美玲,其寫過一本《金子美玲物語》也很不錯,其中有很多代表作被收錄進當代日本小學語文課本之中。迄今為止,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文風清麗,充滿孩童的淘氣可愛。
下面節選一些片段作為欣賞:夏天盛極一時,讓枝頭最后的果實飽滿;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催他們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壓進濃酒。——來自《秋日》
穿上寬袖子的夏衣,我好高興啊。葫蘆花明晃晃地開在后門。我悄悄地學跳舞。咚咚拍手又擺擺。生怕被人看到了。我好高興啊。——來自《向著明亮那方》
三、童謠與習慣
低年級的學生要去矯正其思想觀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是不太容易的。但這并不代表溝通不重要,重要的是溝通的方式、教育的手段,不能過于剛性。很多童謠不僅表達兒童天真爛漫的情緒,也可以承載你想說明的道理。這完全可以包括對秩序的認識、紀律的培養,乃至習慣的養成。不說教、不責罰,在日常的氛圍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熏陶,老師上課也可以借此機會提問,循循善誘,引發低年級學生的思考。
以《人有兩個寶》為例,小學教材中的諸多優秀作品已經完成了示范。其中有這么一句“雙手愛做工,大腦愛思考”,已經在告訴學生,要學會開動腦筋想辦法,動起手來解決問題。當然,學習具有反復性,學生也不會一教就懂。如果在以后的教學中,老師發現學生還是懶于思考或四體不勤,可以請同學解讀一下這首童謠。通過反向發問,讓學生徹底明白,知行合一。
語文老師總是可以借由童謠,傳遞出文明守禮的思想內核:愛護樹木和花草,互助友愛不爭吵。午休時間不吵鬧,教室衛生勤打掃。
四、童謠與審美
有很多優秀的童謠,可以打開學生的眼界,豐富其知識,提高審美能力。比如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童書之一——《閣樓上的光》中有一首名叫《奶昔》的短詩:求求你,別再搖晃那頭奶牛。為了奶牛業也為了你,這是我見過的,最笨的方法,來做奶昔。從孩童角度出發,蘊含著荒誕的幽默,同時也深埋哲思,非常獨到。
筆者認為,現代小學教育應當與時俱進,不妨學習走在前列的一些國家的經驗做法,不要讓語文教學淪為萬年不變的沉疴頑疾,語文老師自己的審美傾向也應當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精進。審美是需要在小時候就做好啟蒙工作的,而這一點,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工作的盲點和誤區。審美的意義非常深遠,如果不盡早引導其樹立多元化的審美傾向,那么未來的社會中網紅臉繼續泛濫、拜金主義盛行、小三主義大行其道也就不足為怪了。多選擇一些具有獨到審美價值的現代童謠,與學生做分享和探討,是為激發想象力、創新能力在做鋪墊,也是實現教學相長的有效途徑。
毫無疑問,韻律和美的體驗是需要引導的,不然學生會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獨立又入世的文化之美。對于世界觀尚未發育、心智尚在成長的小學生而言,簡單的詩經、唐詩、宋詞可能是一種選擇,但一定不是唯一的選擇。畢竟文言文的距離還是略顯遙遠,可以在未來成長過程中慢慢摸索學習。牙牙學語的孩童可以多讀一些充滿天真意趣、不失詼諧道理的童謠來進行啟蒙,培養其對美的感知。
五、小結
總之,在小學課上與課下,充分運用童謠的形式,不僅是為了豐富語文學習的素材,更是為了促進教學的成效。維護好孩子溫暖的初心,為他們撐起一片湛藍的天空,相信這是我們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很愿意看見的事。現在,我們的教育在技術上似乎走得太快了,“靈魂”有點跟不上。因此,切忌矯枉過正、揠苗助長,要尊重兒童成長規律,關注心靈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每一個靈魂有趣而生動。
參考文獻
[1]陳威,張俊嶺.用童謠扮靚小學語文課堂——小學語文課堂文化實踐的思考[J].小學教育研究,2016(8).
[2]曾敏.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童謠教育[J].教育在線,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