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紅
摘?要:在2001~2016年期間,徐州制造業總產值環比增長率呈現倒“U”型結構,體現了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的經濟新常態特征。2016年,徐州制造業中高端制造業占比達到65.99%,制造業結構實現由中低端主導產業向中高端主導產業的轉變,同時,自2011年以后人均產出水平高于江蘇省平均人均產出水平,其經濟效率水平不斷提高。在新時代背景下,徐州要立足自身區位優勢、發揮現有制造業集聚優勢,不斷加快制造業結構升級、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完善人才發展支撐體系、營造創新發展的營商環境,實現徐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進而提升徐州制造業競爭優勢。
關鍵詞:新時代;制造業結構;制造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1-0042-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強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在新時代背景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辛國斌(2019)認為變革、創新和融合是我國制造業當前發展的重要形勢,任保平(2018)認為可以通過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合理化提高產業質量,陳昌兵(2018)認為在創新驅動下,我國由依靠投資和犧牲環境為主發展,轉型升級為服務業升級、高端制造業發展和技術創新。因此,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提高地區競爭優勢。
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新亞歐大陸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和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其工程機械和木材加工產業已經形成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近年來,在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呈現明顯的集聚化發展趨勢。在2001~2016年期間,徐州制造業總產值環比增長率顯現倒“U”型發展趨勢,即在2001~2010年環比增長率處于上升趨勢,而在2011年之后環比增長率處于波動下降趨勢,體現了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的經濟新常態特征。在此期間,徐州制造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即低端、中端和高端技術型產業具有不同的變化趨勢,其中,低端技術型產業占比呈現下降趨勢,由2001年的50.74%降低到2016年的33.67%;中端技術型產業占比略有提升,由2001年的18.21%上升到2016年的22.37%;高端技術型產業占比呈現上升趨勢,由2001年的30.69%上升到2016年的43.26%。2016年,徐州制造業中高端制造業占比65.99%,實現由中低端主導產業向中高端主導產業的轉變。與江蘇省人均產出水平相比,徐州制造業人均產出水平在2001~2010年期間低于江蘇省平均人均產出水平,但在2011年之后人均產出水平高于江蘇省平均人均產出水平,說明近年來徐州制造業不僅強調規模發展,同時更注重效率的提高。為了實現徐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基于徐州制造業發展現狀和優越的地理區位,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和建議,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政策提供借鑒。
一、 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深度融合的產物,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工業革命的關鍵基礎設施,加快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有利于加速智能制造發展,更大范圍、更高效率、更加精準地優化生產和服務資源配置,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的“轉型”強調經濟增長類型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變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以便實現制造業提質增效;制造業升級主要表現為中高端制造業產值占比的增加和低端制造業產值占比的減少。通過“互聯網+制造業”實現資源有效配置,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環境污染監測力度,減少污染排放,實現高質量產出,同時,通過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提高傳統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向高技術產業轉型,進而提高徐州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占比,促進制造業升級。徐州市政府通過財政稅收政策鼓勵、支持和培育互聯網平臺,推動龍頭企業積極發展企業級平臺,鼓勵企業上云,提高企業資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信息化成本、促進共享經濟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二、 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
制造業升級除了通過改變高中低端制造業結構的方式來實現,也可以通過產業內升級,即產業內企業的經營活動由從事低附加值環節向高附加值環節轉變,根據價值鏈的“微笑曲線”,附加值更多地體現在產業鏈的兩端,即研發和銷售環節,而生產、制造和組裝環節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徐州擁有全國著名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徐州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以徐工集團為核心,匯集大長實工程機械、卡特彼勒、金廣機械、天龍液壓機械等1000余家工程機械及配套服務企業,形成從研發、制造、銷售到服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徐工集團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領先企業,如果直接加入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可能會遭遇跨國公司的“狙擊”,因此,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先構建自身主導的國家價值鏈,先服務于國內市場,然后再拓展到海外市場,積極打造全球化的生產網絡和組織模型,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掌控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環節,擺脫西方全球價值鏈的束縛和制約。通過產業內企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提升徐州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優勢,形成世界級先進的工程機制產業集群。同樣,在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發展帶動下,徐州市政府積極引導地方產業發展,培育更多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大力發展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以及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新興產業,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以便實現產業集聚區內的勞動力共享、知識和技術溢出效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