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臣
【關鍵詞】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關系;教學實踐;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035—01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都服從于社會主義新型學校培養人才的總體目標,為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服務。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從各自的特點出發,行使著自己的職能,這兩者作為學校重要的工作內容,需要有機結合,協同發展。要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須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提高學校教育的實效。
一、德育與心育的關系分析
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培養的活動。心育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調節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發展。
從理論角度出發,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德育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往往交叉共存。有些表面上的思想問題實質上是心理問題,有些表面上的心理問題實質上是思想問題,或者既有心理問題又有思想問題。因此,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發展就顯得很有必要。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以個性心理活動為基礎,通過心育,使個體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為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德育與心育的協同發展,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對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有著良好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教學實踐中的整合
德育與心育的協同發展,就要重視德育與心育之間的相互結合、相互滲透。 傳統德育具有明顯的政治化傾向,忽視了學生心理的培養,過于說教和灌輸,致使效果欠佳。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來增強德育內化的效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現代心理學原理、方法和技術,可以有效改變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借助心理測量及其他測評工具可以更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可以使德育工作更有針對性,為學生接受德育影響、實現道德內化提供有效支持。
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個性特征,將心理健康的內容和德育有機地整合起來。比如在教育學生如何與他人進行交往、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等問題時,就可以通過引導和幫助學生正確調節心理狀態,樹立良好的交際觀念,使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實際。再如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運用相關的心理健康調查表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調查,并且建立相應的檔案,在更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并將所獲得的這些信息和數據以及結果有效融入到德育過程中,因人而異開展教育工作。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結合是必要的,是促進品德內化的有效途徑,是提高德育實效的有效方式,是破解德育低效難題的有力措施。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協同發展需注意的問題
1.師生關系是心育與德育的結合點。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德育觀念轉變的基礎,新型的師生關系應建立在人格獨立、精神平等與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只有這樣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人的合作精神的培養,才有利于人的創造性的發揮,也才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知識傳播方式變化的需求。只有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我們的德育工作深入“童心”。同時確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傾聽學生的心聲,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給學生以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才能讓學生在親其師、信其道的過程中自覺接受德育。
2.充分把握網絡對心育和德育的作用。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不僅對社會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些學生癡迷于網絡,受到不良觀念影響,出現了倫理道德失范、心理封閉等問題。這客觀上要求我們有一批“網絡心理教育師”,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積極探索網絡心理特點和思想狀況,分析其思想根源,采取網上心理咨詢、交談、對話等,密切聯系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實現有效的心理溝通和教育。
3.有效結合不等于混為一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育人”的兩個主渠道,既有交叉又有本質區別,兩者不可偏廢,更不能以德育代替心理教育。實際上,學生的好多問題是心理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不能用德育的手段來解決,而有些老師往往就是在用德育的手段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即把實際上的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品德問題來解決,所以往往不能解開學生的心結,使學生不服或感到委屈甚至產生另外的負面效應。
在教育回歸人本的背景下,我們既要向學生傳播知識,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要關注學生內在的發展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必須將德育與心育結合起來,做到既關注學生技能發展和身體健康,又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質的發展,真正做到以德養心,以心育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