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琳
【關鍵詞】 語文教學;高階思維能力;教學目標;問題;想象;合作探究;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20—01
新課程改革將原來課程的單一知識性目標改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三維目標的設定強調了對學生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的一個持久、長期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超越目前較低的思維能力,獲得較高水平的思維能力。所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提出有效的教學模式或策略,成為了教師要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根據學生實際,設置開放多元教學目標
“高階思維”的課堂教學以分析、評價和創造為教學目標,著力培養學生的反思、提問、求解、批判、決策等能力。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一般停留在“你讀懂了什么”,這實際是“低階思維”教學。教學設計時,把教學分為“讀通——讀懂——讀好”三個階段,即,“掃清文字障礙”、“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三個層面,將教學重點“后移”,就能達到“高階思維”教學的層面。具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水平與實際需求,制訂知、情、意、行相統一的教學目標,同時,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和臨時變化作出靈活調整,以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如在教學《小馬過河》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讀通課文、品味重點詞語作為知識目標;將演讀續編故事、培養學生表達與想象能力作為能力目標;將領會遇事要勤于動腦、親自嘗試作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深化學生的思維活動。
二、科學設計問題,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問題設計是高階思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教學中,構成教學內容的問題往往是孤立的、封閉的、結構良好的、預先準備的典型例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與真實生活情景的聯系,這樣很難引發學生開展反思、批判、創新等思維活動。“高階思維”教學應重視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強調課堂問題的生成,強調學生能夠針對文本提出問題、作出判斷,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實現以開放性問題替代封閉性問題的課堂教學內容重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科學地設計問題,以問題的形式來整合教材,重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為學生設置一種具象化、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如在學習《稱象》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全文后,可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延伸,向學生拋出這樣的問題:小曹沖利用浮力的知識巧妙地稱出大象的重量,聰明的你能想到更好的辦法嗎?學生們一時會陷入沉思,只要教師稍加提示,便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三、鼓勵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在教學主體上以教師為中心,教學內容上強調具有完整和明確界定的內容結構。“高階思維”教學要消除教師和教材對教學的控制,強調學生的主動體驗,要積極地參與課堂思維實踐,發展思維技能,從而實現從教師控制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體轉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取代“師講生受”的學習模式,尊重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在自主學習探究過程中提高自我管理、團隊協作、創新決策等高階思維能力。教師可將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進行混合搭配分組,選出一名負責任的小組長,鼓勵每個小組成員積極行使話語權,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文中寫道:“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帶頭向棋盤陀走去。”首先,教師可讓學生就這段描寫進行深入研讀,并提出問題:“擺在壯士面前的有哪兩條路?他們是如何抉擇的?”“班長和戰士的內心狀態是怎樣的?”然后,學生們展開小組探究、討論,人人發言,組長進行記錄總結。最后,全班成員交流分享學習成果。這樣的學習方式,既讓學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感悟,又激活了他們的思維,提高了其分析、綜合及評價能力。
四、應用信息技術,深化學生思維認知活動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因信息量大、直觀便捷等優勢,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教育領域。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通過實施信息化教學來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途徑,使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于學生思維發展。如在學習說明文《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地球、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影像資料,使學生獲得如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增強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商”對高階思維能力的能動作用初探》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423)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