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重清
【關鍵詞】 創造性思維;氛圍;教學;課外活動;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068—01
創造性思維是指個體主動、獨立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的見解,解決新的問題,發明或發現一種新的反應方式。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是人類思維最活躍、最富生命力的思維活動。本文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創造寬松氣氛,給學生思維“松綁”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實施愉快教學,師生關系融洽,雙方配合得好,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實施愉快教學,學生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愉悅,情緒飽滿。
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和學生打成一片,共同探討,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給學生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有不同的認識可以展開爭辯。 盡量表揚和鼓勵不平凡而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除此之外,創造氣氛的主導者是教師,學生往往根據老師的引導進行學習,因此,最重要的也是老師對氛圍的把控。
二、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方法
1.在教學中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
靈活運用發問技巧,對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就可用“假、列、比、替、除”等方法來提問,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假就是假如,老師提出假設的情境或條件,讓學生對這個假設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時等組合發問,由于情境是假設的,并不是現實,因此,產生的結果就具有不確定性,這就給學生以充分的遐想空間。列即列舉,讓學生舉出符合某一條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資料,越多越好。比指比較,讓學生就兩項或多項資料性或關系比較其異同,比的對象或人、或物、或事、或地。替即替代,用其他的字詞、事物、涵義或觀念取代原來的資料。除是指“除此之外”,針對原來的資料或答案,鼓勵學生能突破成規,尋找不同的觀念。類指“類推”,將兩項事物、觀念或人作直接比擬,以產生新觀念,如比較近義詞、意思相同而結構不同的句子等。
2.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課堂教學固然是培養和訓練學生知識,能力的主要手段。但是,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也是挖掘和培養學生潛能,發揮每個學生的相對優勢,促使學生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通過課外活動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和思考,廣泛尋覓知識;加強、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培養實踐技能,挖掘每個人的潛能,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增強獨立創新意識,在好奇中探索知識,在活動中鍛煉科學思維。學生以最佳心態接受信息,氣氛輕松,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空前高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外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以學生探究知識為主體,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和協作精神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最終目標。
3.要堅持訓練。
思維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對孩子進行耐心的強有力的訓練。特別是在起始階段,要進行三個月時間不間斷的強化訓練。為什么要強調在三個月內訓練不間斷呢?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要想無意識(也就是自動地、習慣成自然地)重復某種行為,就必須給大腦細胞以一百次同樣的刺激和興奮。大腦細胞在這樣連續不斷的一百次的刺激和興奮下,就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形成一定的信息通道和網絡,一旦形成了這樣的網絡,外界即使不再強制,孩子也會輕松地進入思維的王國中去。
三、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摸清學情,有的放矢。教師要吃透教材,掌握學生水平,根據訓練的重點、難點、具體的課文設計好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引導探究。
其次,要抓住時機,適時點撥。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學生進入一種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心里想知道又一下子弄不清,教師抓住這個時機進行輔導,定能事半功倍。小學語文教學還應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教師要抓準思想教育的切入點,使文章的思想、意境自然而然地滲透于學生心中。
再次,要鼓勵成功,培養自信心。 學習進程中,學生的任何點滴進步不光反映在學到了新知識,更寶貴的是這些新知識是通過他們自己的主動參與努力獲得的。在學習實踐中他們難免會遇到難題,學生有可能因此而灰心。因此教師不能僅僅從知識、方法的培養著眼,還應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上下功夫。
最后,注意課內外聯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陣地,但課堂教學并不等于教學的全過程。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前對課文的感知,課后的鞏固、應用也是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指導行為的重要教學發展階段。這也是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和社會中去組織、探索、實踐、運用,培養他們各種能力使知識得到內化的好時機。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