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初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探究知識是學習該學科的目標。然而受教學預設和教學經驗影響而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再加上教師的不適度和不適時教學引導則更會影響教學質量。初中數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中,強調自學、議論、引導的有效結合。從創設有趣引導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以及化解教學重點難點等分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引導策略,望給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引導;策略
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探究、自主等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興趣。而初中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中,需要教師有效引導,由此一來才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一、創設有趣引導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課程特點創設相應的引導情境,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促使學生理解所學內容的同時打破傳統單一沉悶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以“眾數和中位數”一課為例,教師就設計以下教學案例:首先運用現代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則招聘啟事:“因我公司需擴大經營規模,技術部需對外招聘多名員工,每個月平均工資為2000元,有意者請前來面試。”有位大學生參加面試并由于在實習期間有著優異表現,管理層決定錄取他,但這位大學生了解了一下公司員工工資就很納悶。員工A說:“他們幾個人的工資都是1200元左右”,員工B說:“他每月工資是1500元左右,在公司處于中等階層。”請大家計算一下,公司這則招聘啟事中提到的平均工資是否真實。學生運用計算器計算后回答到,學生A:“公司這則招聘啟事為真實話語,員工每月平均工資確實是2000元。”學生B:“我覺得不對,因為總工程師每月工資為5000元,要去掉工資再計算平均數,所以普通員工并沒有2000元。”教師:“大家說得都十分有道理,但詳細分析,學生B說得更符合實際情況。那么你們認為平均數工資是否可以真實反映員工工資水平?”學生:“不能。”教師:“如果按照上述總結,不能運用2000元表示普通員工工資水平,那么哪個數據可以反映呢?”學生C:“可以運用1200元反映,因為大部分員工工資都是1200元。”學生D:“應該取中間數1500元。”學生E:“去掉最高數5000元后再求平均數可以得到1625元。”最后教師總結:“大家的想法都很棒,今天給出的數據中除了平均數外還有統計學中經常運用的眾數和中位數,上述案例中,因總工程師工資過高,平均數則無法有效反映普通員工工資水平,此時就可參考眾數和中位數分析數據,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合理判斷。”
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邏輯思維
思維是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組成,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不斷得以健全完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達到發展思維的目的。教師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引導學生展現思維。所謂展現思維即讓學生將思考所得答案線索和解決問題方法呈現出來。這種展現可以幫助數學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原有解決問題態度、習慣以及技能,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和解題中做到收縮得當。以“探索勾股定理”一課為例,數學教師提前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分別為三個小組發放3種規格的三角形紙板,讓學生驗證三種不同規格三角形均為直角三角形后對邊長進行測量,探索三角邊有何等量關系?有個小組指出:“短邊+長邊=中等邊長的2倍,即a+c=2b”,得出這個結論的理由為3+5=8=4×2。然而其他小組很快否定了這個猜想,因為該小組學生忽略驗證第三種直角三角形,此時整個班級陷入思考困境,主要因為學生在學習中慣性運用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等計算邊長,沒有運用乘法計算,因而需要數學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掌握多種計算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化解教學重點難點,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當前初中數學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即如何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因而數學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采取小組合作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克服重難點數學知識。尤其在選取內容時應結合學生數學基礎水平、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等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例如以下問題:“小王和小紅相約去某風景游覽區游玩,約好在景區門口見面。其中小王在早上7點乘電動車從家門口出發,沿著風景游覽區公路去景區,車速在36km/h左右,小紅也在早上7點從家門口騎電動車出發,車速為26km/h,當小王追上小紅時是否超過景區后門。”對于學生而言,這種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數學教師讓學生相互討論,引導其運用不同方法攻克問題。方法一:將上述應用題看作同時不同地出發的追及問題,計算什么時候可以追上就可得知是否經過景區后門,分別運用列方程和算術方式解決。方法二:由于小王和小紅走的路程和時間呈正比例變量,因而可以運用函數解決問題,呈現多元化思維解題技巧。
總之,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涉及較多的公式和圖形,學生學習起來不免感到困難。對此,需要數學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和課程特點進行有效引導,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質量。只要我們肯探索,相信肯定能發現更多有關“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引導策略。
參考文獻:
[1]余葉軍.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引導策略漫談[J].中學數學,2017(8):50-51.
[2]孫壽春.初中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引導策略[J].考試周刊,2017(71):75.
注:甘肅省“十三五”教育規劃課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中引導策略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GS[2017]GHB0765)。
作者簡介:李維榮,蘭州市第三十二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