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燕
【關鍵詞】 小學語文;微課;識字教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55—01
近年來,微課興起,為識字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巧妙利用微課教學模式,為學生傳達豐富的視覺信息,讓識字教學理趣交融,從而使語文課堂有效而充滿活力。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大多七八歲,這一年齡段的學生還是以直觀的聲音、圖像進行思維,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幾分鐘,自控力普遍較差。《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生的識字量應達到3500字左右,小學低段的識字量約占小學識字總量的55%,也就是1600-1800字左右,這些字在閱讀材料中的出現頻率約占90%。從以上兩個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學生接受慢,且識字量大,從而使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任重道遠。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例,來談一談微課在識字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巧用微課,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在課堂中,教師可利用微課創設情境,將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人物、動畫情節、兒歌童謠制作到課件中,激起學生主動探究、樂于識字的興趣。如,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帶“月”字旁的字這一課時,教師以《幸福拍手歌》為背景音樂(歌詞稍作改動)——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抖抖眉,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揮手臂(摸鼻子,踮腳尖,摸肚子……)呈現本組生字,學生邊唱邊做動作,高高興興地從自己熟悉的身體部位出發,以《幸福識字歌》的形式在“音”的層面感知生字。然后把學生們熟悉的童話人物“小木偶匹諾曹”帶入識字情境,以小木偶身體為例,在圖文結合中借助拼音認識小腿、手臂、腳尖、鼻子、眉毛、脖子、嘴巴,肚子等身體部位的名稱,再用“希沃白板5”中的克隆功能,拖動以上詞語到相應位置,游戲化鞏固識字認詞。學生在唱歌、做動作、做游戲的過程中輕松了解了本節課的識字內容。
二、巧用微課,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識字的方法有很多種,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有圖文閱讀識字、會意構形識字、形聲構字識字、部首勾連識字、詞串聯想識字等,把微課與多元化的識字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服務于學生,服務于課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中“口”字旁的字,講“司”與“后”的字源時,教師設計了一段微課,微課小視頻清晰地展現了“司”字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演變過程,并將“司”字內的“口”字設置成動畫,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很直觀地感受到“司”指一個人用兩只手上下指揮,并用“口”發號施令,比如:司令、司機……學生了解了“司”的來源,并同“后”作比較,發現“后”與“司”從構字來說,僅是方向相反。隨后,課件播放反方向的動畫,“后”也是手向前指揮,口發號施令,那“后”與“司”有什么區別?后又代表什么意思呢?提出疑問后,教師繼續播放微課,原來中國古代人以右為尊,所以“后”大于“司”,本義指最大的指揮官,也就是帝王、君主。接著出示“后羿射日”的圖片及文字,講述“后”在這個成語中指帝王,一個叫羿的帝王,糾正學生潛意識里把后作為姓氏的理解。本節課中微課的運用系統推進了字形、字理的探究,在“司”“后”的動畫展示和教師的講述下,學生的漢字聯想能力得到發展,在多語境中比較探究字的音、形、義,運用“勾連識字法”系統地識記了與“口”有關的兩個字,清楚地掌握了這兩個字的異同,微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
三、巧用微課,豐富學生識字積累
藝術源于生活,識字認字也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學《小書包》時,微課出示“書”這個字之后,教師在課件上設置問題:“平時大家都在哪里見過書?”學生立刻想到生活中的場景,圖書館、書店、自家的書柜、書架……課件相機展示圖書館、書店、小書架的圖片,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來加深對“書”字的感受和理解,運用生活經驗來擴詞,認識與“書”字相關的詞語,豐富了學生的字詞儲備量。
俗話說:“基礎打不牢,學問攀不高。”低年級字詞句的訓練關系著整個小學階段學生語文能力的獲得和發展。微課,以直觀的演示和靈活多變的視覺功效,幫助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輕松識字,突破識字難點。教師利用微課進行識字教學,使枯燥的識字變為有趣的活動,發展學生識字能力的同時,將識字生活化,在教學生識字的同時,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探索新媒體新技術,充分開發和利用微課教學,不斷提高識字效率,讓微課真正服務于學生、服務于課堂。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