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關鍵詞】 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語言文字;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56—01
在小學中高年段把詞語盤點中的生字詞放在文章中進行情境教學,是回歸詞語有效教學的本質,也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手段。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規律,運用多種情境教學的方法,由“教課文”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轉變,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中提高語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一、立足文本,學用語言對話
借助文本,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應當是詞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學中,教師采用情境表演法、情境回歸法、情境再現法來引導學生積累詞語,體驗學習語言文字的快樂。1.情境表演法。在詞語盤點教學中,可以設計讓學生在情境的演示中,去深入理解詞語的意思。這樣的設計,可以讓詞語有更強的吸引力,對小學生來說,更形象化,更容易去捕捉這個詞語的豐富內涵。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喜歡表演、比較好動的年齡特點,利用生活展現情境和實物演示情境的方法,把詞語同文字符號所表述的具體情節巧妙地連接起來,創設成一個情境空間,把抽象的詞語還原成鮮明的動感畫面。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演,有助于他們感悟詞語的意思。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個靜止的語言文字符號了,而是一組組充滿了動感的畫面,當這些抽象的詞語被形象化時,詞語的意思已經了然于胸了。2.情境回歸法。單元中只有一篇精讀課文,詞語盤點中的重難點詞語幾乎就是這一課的。教師運用情境回歸法,恰當運用圖畫再現情境和音樂渲染情境,讓課文插圖、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再現課文情境。再配以和諧的音樂,對課文進行回憶,一定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鞏固。如,我們上完第七冊的第二組課文后,用詞語開展情境回歸——《蟋蟀的自述》。學生“進入角色”擔當課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配合視頻播放,學生以蟋蟀角色自述,悄然理解了重點詞語“隨遇而安、毫不可惜”等,還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3.情境再現法:作家冰心說得好:“一塊積木擺不出東西來,兩塊就有了對立面,三塊就可以搭個過門,四、五、六塊就更好,可以擺個比較復雜的東西了。拿詞匯來說,你沒有積累到相當多的話,就沒法挑選,因時因地制宜地把它放在適當的地方。”因而利用情境再現法學習詞語也是不錯的方法。如,十一冊第二組詞語盤點上完后,學生對“抽噎”“啜泣”這幾個詞語一知半解,為了讓學生更明白、更清楚,筆者出了填空題,然后學生根據語言環境完成練習,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生不知不覺理解了這些詞語。
二、超越文本,學會語言運用
積累詞語為的是能在文章中或生活中去運用,所以情境學習在充分體驗中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雙向交流,探索語文向自然、向社會、向現實生活開放的途徑。1.情境延伸法:以單元主題為線索,運用《詞語盤點》中的詞語編寫童話或故事。當上完第八冊第八組“詞語盤點”后,教師可根據本組主題“走進故事長廊”的要求,選中盤點中的詞語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編寫自己喜愛的童話或故事。這也是利用情境教學學習語言文字的最佳捷徑。2.情境比較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領會詞義。如,十一冊第二組詞語盤點里的“勉勵”一詞,是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員勘測、繪畫、計算等都要精確、嚴密,決不含糊、馬虎,表現了詹天佑對工程一絲不茍、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的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3.情境歸類法:人教版語文教材的每一單元都能反映同一個主題,具體到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會體現出這樣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按照詞語的內容來分類整理詞語、記憶詞語。
總之,詞語教學可通過多種方法多種形式多種手段的情境創設,加深語言文字的識記、理解、運用。詞語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文字描繪相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并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在語言文字學習的基礎階段就對語言文字的魅力牢記于心。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