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來
摘 要: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化學這一學科來說,實踐是通過實驗實現的。化學這一學科的知識產生本就依托于實驗,因而在教學中也應當以實驗為依托。通過開展實驗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研究實踐能力。但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往往缺乏實驗教學觀念,即使有化學實驗教學,教學效果也大多不理想,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分析研究,找到提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
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其知識和理論大多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在初中階段,化學是教學中的一門重點課程,也是初中教學中的難點。隨著新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實驗教學對于初中化學實驗教學顯得越發重要,通過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更能夠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因而,就需要想辦法不斷提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質量,促使初中化學教學水平提升。
一、學校加強化學實驗教學的支持
在過去的傳統教學中,初中化學教學大多都是和其他科目一樣照本宣科,教師的教學往往脫離實驗教學,即使有也很難形成系統化的實驗教學課程,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還是學校對于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視度不夠。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模式往往都是脫離實驗的,這種教學往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且脫離實驗的化學教學也不住與學生對于知識點和理論的記憶和學習。為此學校應當加強對于化學實驗教學的支持,為教師實驗教學提供專業的場地和器材、安排專業人員定期對實驗器具及化學用品定期維護,保證化學實驗教學的常態化和課程設計的專業化。只有這樣才能為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條件,促進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提升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二、教師加強自身專業素質及素養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水平的提升不僅需要學生予以大力支持,更需要依靠教師的推動。因而作為初中化學教師就應當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勇于拋棄過去陳舊的教學理念,改變在黑板上“做實驗”的教學模式,積極接受最新的教學思想和模式,同時還應當加強自身能力和專業素質的提升。教師除了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反思自身不足查漏補缺,不斷加強自身理論知識水平及教學水平,還需要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提升自己,比如化學教師教學的實驗技能比武、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習交流優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取之用之于自身的教學,促使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給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化學實驗學習環境。
三、重視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
在進行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化學實驗教學的課程設計。在課程設計上應當注重以下三個部分:
首先是實驗演示部分。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應當重視實驗演示部分的設置,化學實驗演示部分是教師吸引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和幫助學生熟悉化學實驗基本流程和操作的途徑,具體來說,實驗演示不僅可以現場操作,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等進行視頻演示,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讓學生反復觀看實驗內容,并對重難點內容進行重復講解,便于學生更好接受和理解所學內容。比如類似酸堿中和反應這一類具有危險性的實驗,不太適合課堂實際操作,通過多媒體視頻呈現和演示能讓學生更好觀察和理解,同時提升了教學效率。
其次是協同試驗部分。除了教師進行化學實驗的演示,還應當重視教師與學生的協同試驗,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的實際操作,讓學生能夠動手的同時進行思考,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配合和集體意識,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比如在進行水的凈化實驗的時候先對學生加以啟發引導,并讓學生進行討論、分工與合作,最終合作完成實驗,在順利完成實驗教學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最后是學生自主實驗部分。初中化學教學中往往都是教師給學生講實驗,或者演示實驗,學生實際動手機會很少,這就極大限制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欲望。因而教師應當將給學生自行進行一些危險性較低的實驗的機會,讓學生能夠自己進行實驗探究,在實驗過程中實現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比如金屬活動性實驗,教師可以在講解完相關知識之后帶領學生進行實驗,讓學生在自主實驗中自己探究金屬活動性,進而促進學生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發展的新教育形式下,學校應當加大對于實驗教學的教學資源及資金支持力度,保證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有一個良好的硬件條件,作為教師應當轉變初中化學教學觀念,摒棄傳統化學教學中的灌輸式教學以及“黑板實驗”的教學模式,積極推進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中應當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加強對于實驗演示、協同試驗以及學生自主實驗這三部分的重視,不斷優化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從而激發學生實驗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促進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教學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金平.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53-54.
[2]陳貴仙.初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建議和應注意的兩個問題[J].學周刊,20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