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十九大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任務和總要求,《中國共產黨廉潔紀律準則》第八條明確規定:“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在全面從嚴治黨、構建黨風廉政建設機制中,黨員干部的家風建設至關重要,要將家風納入黨風建設機制,把繼承發揚傳統優良家風和黨風廉政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動,開拓黨風廉政建設的新路徑和新實踐。
關鍵詞:新時代;優良家風;黨風廉政建設
一、中國的傳統家風
中國的家風傳統由來已久,《辭海》中這樣解釋家風:“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家風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可稱之為“家庭文化”,既包含著具體的行為規范,又包含著時代的價值取向。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家風的淵源,中國的家風傳統以新文化運動為界,傳統的家風著述先后有“五常八德”、《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歷代人才輩出、長盛不衰的家族,必然有著良好的家風,其中以《曾國藩家書》最為典型。古人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現在曾氏家族已經到了七代、八代,仍然是代代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可見家風作為一種寶貴文化資源,對社會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
(一)曾氏家風——耕讀修身、齊家治國為家風之本
曾國藩,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文學家,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家書》收錄了曾國藩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余篇比較有代表性的家書,大致包括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為政治軍、用人交友、勤儉理財以及禮節教育等,曾氏家族的風氣與規矩,內化為曾氏家族每個成員的品行與教養,對后代言行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沉淀為代代流淌的文化基因。清末,曾氏的世傳家風在以封建儒學為中心的士族門閥和以勤儉為本的農戶家庭中,都是極為推崇的。
在修身養性方面,曾國藩的高祖應貞(字元吉)常常告誡子孫“勤儉立身”“耕讀保家”。在家庭教育方面,他認為社會風氣與個人以及家庭風氣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他從家族子弟中力倡正風正氣進而推及親友鄰里再至民族國家,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風氣,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傳承至今日,對于每一位公民仍然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從為政治軍方面,曾國藩的“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的廉政思想最為突出,“余服官二十幾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他嚴格要求自己和部下“以廉率屬,以檢持家,誓不以一錢寄以家用”,于是便有了“孫等在京,別無生計,不能備仰事之資寄回,不勝愧怵”。曾國藩不僅嚴于律己,寧守貧而不貪腐,而且以身作則,為鄰里立規矩,樹榜樣,恪守社會正氣之風。正因為在朝為官,就更要寬人嚴己,更要約束親戚鄰里,做到慎微、慎獨、慎權。從很小的事情做起,防微杜漸,用人、用權做到謹慎小心。家書箴言,是后世為官之典范。反觀歷史,有多少高官和領導干部陷身于貪污腐敗的裙帶關系之中,這都是因為他們沒有嚴于律己,沒有以身作則,為了個人一時的利益而損害人民和國家的利益。
(二)傅氏家風——家國思想為立德、立言、立行之要
《傅雷家書》是文學藝術家傅雷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書摘編,該書凝聚表達了傅雷對兒子的摯愛和期望以及對國家和社會高度的責任感和理性認知。傅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經驗,教導兒子要謙虛待人,嚴謹做事,禮儀得體,要有高度的國家和民族榮譽感,同時對其在日常生活中勞動理財和戀愛婚姻觀做出正確的引導。《傅雷家書》成為中國每個家庭必讀的教育書籍,它深刻精細地闡釋了中華民族優秀道德,使人們認識到傳承良好家風的重要意義。后世可以在家書中吸取優秀的道德養分,用自身的行動踐行核心價值觀,以家書為載體,形成薪火相傳的良好家風。
《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既是寫給家人的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行為準則,更是寫給后世當官為民的價值準則,先是作者本人嚴于律己,再將這一套行為規范著書立說,推及親戚鄰里,形成良好的家風,最后再由家風上升為社會正風、民風、國風,這就是傳統家風的價值所在。現代黨員干部家風建設中模范代表更是數不勝數,他們的家風建設是要求將家庭成員將良好精神的品質內化于心,言行一致。
二、傳統優良家風的現代價值
(一)道德自律的家庭德育價值
家風是指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家風傳承即家庭成員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家訓、家規、家教”的方式進行傳承。黨風即黨的作風,黨風建設是指端正黨組織和黨員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和學習作風,家風傳承與黨風建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家風傳承對黨風政風廉政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家風建設構成了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對人的道德養成和人格成長有著無形而持久的影響。中國古代家風家訓中蘊涵自立自強、修身養德、立志勤學等豐富的德育思想,對于家庭成員的行為準則和為人處世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二)理性認同的社會矯正價值
家風建設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作為人生的“第一粒紐扣”,家庭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優秀的家風是經過長時間實踐檢驗、各輩人約定俗成的一種理性認同準則,傳統優良家風作為一種家庭教育資源,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社會矯正效應。家風內容主要源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時期的“紅色家風”以及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導干部在傳承這些優秀作風規范的同時結合家族的傳統,帶頭樹立良好的家風,構筑良好的家庭廉政防線。
(三)培根鑄魂的文化自信價值
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家風的悠久歷史和獨有的精神氣質,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現實土壤,對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要從古代優秀家風和現代的紅色家風挖掘其優秀內涵,進行延續性的轉化,找到與新時代領導干部家風的契合點,進而增強新時代領導干部黨風建設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三、培育良好家風,促進黨風廉政建設
(一)傳承好家風,夯實黨員干部廉政思想的根基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家庭氛圍、長輩制定的規矩和準則、家庭文化都是家風的重要內容。家風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一個人家庭或家族成員思想道德水平,而且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主流價值觀的傳承。黨員干部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傳承好家風。
1.對良好家風、家訓、家規的傳承
中國有句古話:無規矩,不成方圓。每一個家庭在形成、壯大、傳承的過程中,都有一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家風家規。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孔融讓梨都是良好傳統家風的典范,黨員干部應該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員干部家風建設的系列講話為根本遵循,積極主動立家規、正家風、嚴家教,傳承好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并賦予其現代家風的意義。
2.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以儒家倫理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因此傳統家風的道德價值取向是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及其相關德目,其基本范式“耕讀傳家”等傳統思想;家學傳承、家規家訓、家庭教育等是傳統家風傳承的主要方式,以傳統的倫理道德為指導、以修身齊家為核心,倡導家庭成員修身正心、安分守己,家庭成員間有嚴格的尊卑貴賤,尊崇父慈子孝、兄仁弟悌和夫唱婦隨的基本準則。黨員干部應正視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價值,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爭做良好傳統家風的傳承者和躬行者。
3.對革命時期的紅色家風的傳承
紅色家風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寶貴財富。紅色家風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家庭觀,形成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道德、價值取向和作風在家庭生活中的集中體現。其內核是愛黨愛國、忠于理想的家國情懷,其基石是嚴守紀律、忠貞不渝的政治品格,其精髓是律己修身、廉潔奉公的清廉本色,其根本是從嚴治家、勵志傳承的歷史責任。繼承和弘揚紅色家風,對當今社會具有廣泛的榜樣教育意義。
(二)踐行好家風,帶動黨風廉潔建設
1.言傳身教
領導干部作為一個家庭的“主心骨”,他的一言一行甚至習性愛好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家庭成員。一方面,強化家庭教育,筑牢思想防線。另一方面,以身作則,發揮帶頭作用。
2.監督約束
黨員干部應該密切關注家人的思想動態,時刻了解掌握他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情況,一旦發現思想偏差,及時進行疏導和解答,引導家人形成了一種善于學習的風氣,嚴格要求規范,加強行為約束。
3.反腐倡廉
黨員干部要筑牢家庭反腐防線,以廉政教育扎實家人思想根基,將廉政作為一種優良家風傳承下去,在反腐倡廉中爭做合格黨員、優秀黨員。
(三)加強和完善監督預防體系,增強黨風建設內力
黨中央領導集體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給予高度關注和重視,采取了強力措施,中紀委三次全會上提出了“四大紀律”“八項要求”,中央連續出臺了《黨內監督條例》和《紀律處分條例》兩個法規,充分顯示了堅持不懈反腐倡廉的強大決心。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不懈探索中,社會價值觀不斷變化,家風建設的內涵也應與時俱進。黨員干部結合時代發展的新特征、新要求,繼續堅持傳承創新,不斷豐富家風建設內涵,將民主、平等、和諧、法治等現代社會的積極因素納入到家風建設中,進而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轉化為全社會自覺認同和踐行的內在精神。因此,新時代的家風建設思想,作為文化領域的觀念形態,要承繼歷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僅要繼承中國優秀傳統,還要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統一,并對當前的社會價值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曾國藩.曾國藩全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徐世強,閆夢瑤.執政黨黨風廉政建設與跳出歷史周期率[J].黨史博采(理論版),2012:6-9.
[4]柒煒媚.運用中國古代家訓加強領導干部家風建設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趙志慧(1994-),女,漢族,甘肅天水人,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