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 劉宇
摘 要: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出現了軍國主義的萌芽,使日本逐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使日本民眾的思想得到解放,經濟得到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教育成為法西斯戰爭的工具,戰爭結束后,日本政治秩序混亂,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教育體系出現問題,于是日本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改革后日本經濟得到恢復,政治秩序逐步穩定,教育體系得以重新建立。本文將從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論述日本的教育改革,并且闡述日本的教育改革帶給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二戰后;日本;教育改革;啟示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教育改革
20世紀初因為受到世界范圍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政府為了擺脫危機對各級教育都進行了變革。1917年成立臨時教育會是日本內閣進行教育改革的咨詢機關,主要職責是重新審查教育制度。1918年12月起日本陸續頒布了涉及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法令,尤其強調對女子的教育,要求提高女子的文化和道德水平,最終取得一定成效。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重新頒布了修訂后的大學法令,該法令明確了教育目的,并允許建立私立和地方公立大學,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發布的《教育敕語》①使軍國主義出現萌芽。1926年日本裕仁天皇繼位之后,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逐步抬頭,法西斯勢力逐漸加強,不斷地開始侵略他國。為了更好地侵略他國,他們把教育作為侵略的工具,向人們大肆宣揚軍國主義觀念,在教育上他們控制和鎮壓民主進步思想,對學生和教師的言行舉止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控制,并把軍國主義的概念納入教科書,軍事訓練逐步社會化,滲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從20世紀40年代起,日本為了進一步滿足戰爭的需要,開始對教育制度進行調整,使其進一步符合戰爭的要求,此時日本教育已完全成為戰爭的附屬品。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教育改革
(一)社會背景
日本在1945年宣布無條件投降并宣布放棄軍國主義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教育、政治和經濟遭受重創,停滯不前。此時日本想要和平恢復國內的各方面建設,但是日本軍國主義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美國派教育使團來到日本,對日本進行監督并指導,促使日本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
(二)主要內容
戰后日本頒布了兩部教育法,即《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②,明確了教育的目的、要求尊重學術自由、規定了人人都要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等。由此可見,《教育基本法》是日本教育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法令,《學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體實施。這兩部法令確定了日本戰后的教育制度,加快了日本經濟復蘇。但是由于日本在二戰期間瘋狂向外侵略擴張,教育、經濟等方面都受到了破壞,教育改革困難重重。20世紀50年代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后,日本經濟已經逐漸步入正軌,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甚至日本的經濟發展速度已經超過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位列世界第二位。由于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現有的人才規模已經無法滿足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于是日本又一次的進行了教育變革。日本中央教育審議委員會提出了《關于今后學校教育綜合擴充、整頓的基本措施》③的報告,這次變革主要集中在中小學和高等教育方面,強調德智體協調發展,重視個性的塑造等,該報告對日本的教育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隨后又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教育的法規促進教育了的發展。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改革重點是高等教育和中小學課程,但取得的成效甚微。因此,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了更深入的改革,組建臨時教育審議會,使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進入全面展開階段,強調教育改革的原則并提出有關教育改革的建議,強調集體教育,正是第三次教育改革為日本今后教育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保證。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還在不斷進行中,并把重點放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中。
(三)影響
教育與經濟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水平越高,經濟發展越快。日本在戰后進行的改革使日本經濟迅速恢復,教育得到發展。日本通過戰后所頒布的兩部教育法令和20世紀下半葉的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迅速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國民素質得到了普遍提升,經濟得到發展,這便是日本人認為的投資于教育,猶如儲蓄,可本利雙收。
日本在戰后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范圍、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日本戰后通過教育立法保障了義務教育的實施,教學內容的更新、課程體系的改革、教育管理領導體制的變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到更加基礎、科學、實用、符合時代發展的知識;在高等教育領域,日本不斷更新大學專業的設置,拓寬大學的課程設置;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形成相應的能力,為以后日本教育的發展、國民素質的提高、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日本教育改革帶給我國的啟示
我國進行教育改革時應從學校、社會、家庭三方一同努力,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培養他們創造和發現新事物的能力,并且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普及基礎教育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并大力宣傳職業教育,不斷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使教育更符合我國當前的國情。
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教育更是一個重要議題。我國在進行教育改革時,首先應從全體國民出發,特別是應注意對于農民階層教育的培養,注重基礎教育,這主要是由于我國農民基數較大且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基礎教育還未完全普及,他們也沒有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甚至會出現一些人小學還沒畢業就外出務工的現象。其次我國在進行教育改革時要對西方的科學技術辯證看待,鼓勵創新,以我為主,同時對于我國的傳統思想要去粗取精。最后在進行教育改革時要注意區域發展之間的平衡,對經濟較落后的地區給予財政上的支持、政策上的傾斜、人才上的支持,以促進區域之間平衡發展。
中國的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展開,但改革進程注定漫長而曲折。正如日本經歷了三次教育改革才使它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前位,在這一過程中日本也出現了一些曲折(如軍國主義思想的出現)。所以在教育改革時,我們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重視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就仿佛是一座大樓的地基,只有地基打牢了,樓才能建的穩,只有人的基本素質不斷提高的國家才有能力接受和開發新技術。在進行基礎教育改革時,尤其要重視偏遠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改革,由于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歷來都比較薄弱,無論政治還是經濟等方面都比較薄弱,人們對農村及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嚴重制約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而教育發展中的基礎教育最為重要。只有基礎教育得到了有效地、牢靠地發展,農村的教育經濟才能夠穩步提高和發展。
所以,我國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同時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區規劃,分類指導,把農村和西部地區作為工作重點,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發揮高等教育的個性,滿足學生多元需求、開發創新課程,鼓勵學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使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市場上獲得優勢,同時加強學術的研究能力,關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要適應、符合時代發展趨勢,能為當前的社會服務。
日本的第三個目標是培養富有創造力的人才、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這告訴我國在制定教育政策時要從大的方面入手,結合本國當前發展所需,著眼于世界,不斷創新,辯證看待外來文化。另外,在教育實踐中要加強合作、學會合作,同時為了滿足當前信息化社會的需要,在教育中要加強對學生、教師運用信息手段能力的培養,提高運用能力并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四、結語
從日本現當代的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教育改革的路途注定是充滿艱辛的,但最后取得的成果是不可估量的。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不斷改革,不斷加強基礎教育、集體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才能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使國家站在世界的前列。
注釋:
①《教育敕語》于1890年10月23日由明治天皇頒布的關于國民精神和各級學校教育的詔書。
②《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于1947年3月31日由日本國會頒布,為二戰后日本教育指明方向。
③《關于今后學校教育綜合擴充、整頓的基本措施》于1971年6月由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發表。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45.
[2]王凌皓.外國教育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6.
[3]永井道雄.近代化教育[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74.
[4]曲鐵華.新編中國教育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崔巍.戰后日本教育如何為經濟發展服務[J].日本問題研究,2003(2):34-39.
[6]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李杏麗.二戰后日本教育與政治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3):46-49.
作者簡介:李默(1998—),女,漢,吉林長春人,通化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日語。
通訊作者:劉宇(1982—),女,漢,吉林通化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