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
買了一年期醫療健康險,住院后要不要去理賠?我的觀點是:該理賠就理賠。
在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人買了一年期醫療健康險,生病住院后心里卻七上八下,不敢去理賠。為什么會這樣呢?買了保險,出了險之后就去理賠,這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呀。
究其原因,就是投保人害怕保險公司理賠之后就拒絕續保。
以筆者的個人看法,那就是該理賠就理賠。一般來說,保險公司承保后不會因為被保人身體健康情況變化而拒絕續保。如果真的遇到保險公司因此拒保,那就換一家。
大家可能還是會有擔心,換一家保險公司,可仍被拒保怎么辦?而且短期醫療險買了幾年可能就停售了,續保又還有什么意義呢?
保證續保≠保證連續投保
首先我們要先弄清楚“保證續保”和“保證連續投保”的區別。因為現在很多一年期醫療健康險會在產品宣傳上向消費者展示連續投保至多少歲,這就讓大家產生一種錯覺:只要我買了,就可以一直買到70歲、80歲。
但這個“保證連續投保”和“保證續保”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保證連續投保”實際上是有隱含條件的,比如你的身體狀況必須一直符合保險公司的健康告知要求;保險公司一直沒有停售這款產品;保險公司保留了調整產品價格的權利,等等。
舉個例子,某款一年期醫療險產品去年年初開售了,開售的價格定為20歲的人買是300元,21歲的人買是320元,并且保證連續投保。李先生的身體狀況一直非常健康,他去年20歲,花300元購買了該款產品;到了今年,李先生應該是花320元買到這款產品。可保險公司調整了產品費率,變成了330元。因此,這款產品并非是“保證續保”,它只是“保證連續投保”。
再以目前大受歡迎的百萬醫療險為例,各家保險公司紛紛推出一系列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吸引大量的客戶投保。甚至有一些保險公司將百萬醫療險作為“噱頭”,投保人想購買百萬醫療險就得同時購買一份重疾險或年金險。
百萬醫療險的本質就是一年期的短期醫療險,交一年保費,保障一年。和長期險不同,短期醫療險有可能因為產品停售而無法繼續投保,或者因為被保險人上一年度身體健康狀況發生變化或申請過疾病理賠等原因而拒絕續保。
但由于很多百萬醫療險的宣傳頁面會寫著可“連續投保”至100周歲,并在合同條款中明確表示不因被保險人身體狀況發生變化或申請過理賠而拒絕續保或單獨調整個人保費,導致很多人誤以為購買后就能夠一直續保至100歲。
殊不知,“保證連續投保”不等于“保證續保”,一旦產品停售,被保險人依然無法繼續投保該產品。此時,如果被保險人轉投其它產品,則有可能因為健康、年齡等問題被拒絕承保。
目前市面上并無終身保證續保的百萬醫療險,最長保證續保期限為6年,即使是附加在保障終身的重疾險身上,依然會因為停售而無法續保。
何謂“保證續保”?
根據監管部門相關規定,保證續保是指在前一保險期間屆滿后,投保人提出續保申請,保險公司必須按照約定費率和原條款繼續承保的合同約定。
換言之,上一個保險合同的保障周期滿后,無論被保人身體發生如何變化、投保人之前有沒有理賠過,只要滿足保險公司的承保條件(比如提高保費)等,投保人都可以不經核保,提出續保申請,保險公司不能拒絕續保的要求。
也就是說,保險產品到期后,在保障內容不得更改的基礎上,保險公司始終讓投保人繼續投保;一開始是怎么買的,現在也怎么買。即便產品停售了,還是可以繼續投保。
保證續保分為終身保證續保和階段性保證續保。目前我國沒有終身保證續保,在之前有過,后來可能是再保機構、監管機構認為,中國現在的醫療體制還不足以支撐這樣的產品,所以現在統一要求不允許宣傳或者說發行保證續保的一年期的醫療產品。
現在能發行的保險產品都有一定年期限制,比如說5年之內保證續保,最多續保到65歲。一般來說,長期保險(保障期是20年或終身)是不會馬上面臨保證續保問題的。一年期醫療險這個問題就比較突出了。
據我了解,目前中國內地還沒有哪個一年期醫療保險產品,能公開承諾終身保證續保。大部分產品續保條款一般是承諾最長續保年期,比如可以續保到60歲、65歲、70歲、75歲等。也就是說,即使你在保障周期內永遠不理賠,最長也就續保到承諾的這一年。還有一些產品承諾,“自投保成功之日起,保證續保X年”,比如3年或5年。
逆選擇投保和投保后身體變差
沒有“保證終身續保”條款,是因為害怕被保人身體變差而出現理賠嗎?其實并非保險公司不愿意承擔責任,是在防范客戶的逆選擇風險。
什么叫逆選擇風險?大家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現,越是身體不好的人,反而越愿意去投保。醫療險尤甚,如果是慢性病,只要開始理賠,就永遠無休止。
鑒于內地的醫療風險可控度不夠,保險公司擔心,客戶很有可能會帶病投保,出現逆選擇風險。假如帶病投保,又沒有告知保險公司,幾年后發生理賠,被保險公司查出已經患病,這叫逆選擇投保,保險公司發現后,當然不會選擇再續保。
逆選擇投保和投保后身體變差,完全是兩碼事,這兩個問題要厘清。我們在買一年期醫療保險時,必須看清楚“續保”條款的規定。以某些產品續保條款為例,有的明確表示是“非保證續保”合同,但明文保證不會針對被保險人個人身體變壞,而單獨調整其費率,但“健康狀態未如實告知”的被保險人,可能會被調整費率;有的聲明了“不會因為被保險人個人的風險狀況變化或已經產生理賠而拒絕投保人為被保險人繼續投保。”
既然如此,那就去放心投保放心理賠好了。
舊產品停售不代表新產品斷檔
保險公司不會因為個別被保險人投保后身體變差而拒絕續保,但有權針對整個市場進行保險費率調整。
假如保險公司發現某款醫療險逆選擇情況特別嚴重,保險公司承保風險太高,即使調整費率也無法解決,產品就有可能停售。
醫療險停售,并不是內地保險業獨有的現象。即使可以“保證終身續保”的香港醫療險產品,也有產品停售現象。之前,我太太曾在香港購買過一款ING的終身保證續保一年期醫療保險產品,此后原有產品停售,但取而代之的新產品,保證了我太太可以繼續購買。
別以為新產品的費率一定不會調整。即便是海外的“保證終身續保”醫療險,保障利益會調整,費率也會調整。
一般大家都會擔心,就是舊產品“停售”之后,就買不了新產品。因為沒有“終身續保”條款,大家擔心舊產品停售后,新產品買不到,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內地保險產品停售后,沒有同類升級產品補充的情況并不普遍。
近幾年不少內地居民青睞香港醫療險,以我的了解,其實同樣年齡和相似保障福利,香港醫療保險產品價格比內地同類產品昂貴了好幾倍,且這還是消費險。如果不考慮終身續保條款,內地現有的醫療險,性價比真的已經不輸給香港醫療險了。
我覺得,保障規劃是一個動態過程,不一定要一次到位。著眼當下,立足于自己實際的保障需求,在預算范圍內選擇性價比最高的保障產品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