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鄉村女性開始參與旅游創業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經營民宿業。通過對臺州鄉村女性民宿主進行訪談,并對訪談內容進行分析,發現鄉村女性旅游創業不僅有助于擺脫經濟貧困,而且為消除人文貧困提供了可行途徑。具體包括以下5個方面,即身心健康脫貧、文化素養脫貧、事務參與脫貧、生活環境脫貧和自我價值脫貧。同時提出了實現人文扶貧的旅游創業戰略,以促進農村婦女旅游創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人文脫貧;鄉村女性;民宿業;主題分析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0-0021-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F592.7;F719.2 ? ? ? ?文獻標志碼:A
“三農”問題是當前我國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而鄉村旅游被認為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目前各級政府通過出臺相應政策和興建農村基礎設施等手段有效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許多鄉村女性開始以旅游企業家的身份參與旅游業,同時也體現出極大的脫貧潛力。通過訪談調研的方式考察經營民宿業對鄉村女性人文脫貧的多重效應,以供參考。
1 ?人文脫貧的概念
人文脫貧源于對“人文貧困”的討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首先提出了“人文貧困”的概念,并提出了人文貧困指數(HPI),這是一個綜合的貧困指數,該指數表明貧困不僅是收入不足的問題,更是指獲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不足。
HPI包括3個屬性,即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衡量的體面生活標準,以出生時的預期壽命來衡量長壽健康的生活和以教育程度衡量的知識水平[1]。人文貧困涉及各個領域,如個人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其特征是發展權和能力需求未得到滿足,具體表現為文盲率高、科技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及話語權缺失等。對人文貧困概念、表現形式和反貧困路徑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論推導的方法,而對人文貧困定量指標的研究則采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在實證研究中使用定量方法的例子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文貧困的復雜性。因此,通過定性研究探討旅游創業中的人文貧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 ?方法論
2.1 ?案例選取
本次研究選取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后岸村作為研究樣本。天臺后岸村本是天臺縣一個較為偏遠的行政村,過去村民主要以開采石礦為生,依山取石的歷史已有上百年,雖然收入尚可,但卻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很多村民死傷于安全事故或罹患矽肺病。在2008年年初,該村關閉了采石礦,從2009年年底開始,依托周邊景點資源優勢,村支書帶著全村村民大辦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經過近10年的發展,“天臺后岸”已經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發展鄉村旅游的標桿。目前,全村共有80戶農家樂經營戶,1 800多張床位,5 000余個餐位;年均舉辦大型賽事活動10余場,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村集體經濟從完全空白提升了400余萬元,戶均年純收入達20余萬元。在之前的采石勞作中,后岸村的女性大多難以參與其中,但在開發鄉村旅游之后,該村有1/2以上的農家樂和民宿主要由女性負責[2]。
2.2 ?數據收集
數據采集時間為2019年6月15—18日和8月4—16日。首先利用八爪魚數據采集器在互聯網上獲取與鄉村女性人文脫貧相關的主題關鍵詞。然后基于以上數據,制作訪談提綱,通過半結構化訪談收集一手數據。本研究選取18位女性民宿企業家作為調查對象,在訪談對象的選取上考慮年齡、教育水平、創業時間、創業類型等一系列因素,其中有9位經營農家樂,她們主要是為游客提供普通的食宿安排,含餐消費價格人均在100元/d左右。另外9位企業家經營精品民宿,為游客提供較為優質的食宿服務,不含餐消費價格在400元/d左右。為了驗證抽樣數據是否能夠闡明人文脫貧的基本規律,又采訪了4位女企業家,但并未出現新的關鍵主題,并結束了采訪。訪談內容集中在創業動機、過程、困難、影響、感知等方面,時長30~90 min不等。
受訪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經營類型和創業時間等人口統計學特征如表1所示,其中約38.89%的受訪者年齡在25~35歲之間,約33.33%的受訪者年齡在36~45歲之間,約27.78%的受訪者年齡在46~60歲之間。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7名受訪者擁有初中或以下學歷,4名受訪者擁有高中學歷,7名受訪者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經營類型方面,9名受訪者經營一般農家樂,9名受訪者經營精品民宿。在經營時間方面,5名受訪者的經營時間在1~2年,4名受訪者的經營時間在3~4年,另外9名受訪者的經營時間在5年或5年以上。記錄訪談,并在訪談開始48 h內轉錄。為確保數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通過電話溝通和進一步訪談對數據進行了更正[3]。
此外,將記錄下來的信息與書面筆記結合起來校對轉錄本,然后將轉錄本反饋給每一位被調查者,確認這些記錄的準確性。
2.3 ?數據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主題分析法,即從不同被訪者的角度對新出現的主題進行分析。具體過程為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排序和定義,再掃描中心概念和數據,然后進行選擇性編碼。在研究中,先通過參考以往的研究結果,聚集人文貧窮的各個維度,演繹出編碼,然后進一步審查這些主題的特殊性,之后將主題分解為子代碼,將子代碼合并細化為每個主題的幾個支持思想。最后,每個主題都以研究結果的形式呈現,并附有最能代表主題的說明性引用[4]。
通過主題分析,得出鄉村女性通過從事民宿業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實現人文脫貧的結論,即身心健康脫貧、文化素養脫貧、參與公共事務脫貧、生活環境脫貧以及自我價值脫貧。
3 ?鄉村女性民宿主的多維度人文脫貧分析
3.1 ?身心健康脫貧
經營民宿業有助于鄉村女性的身心健康扶貧。在身體健康方面,受訪者提到,在創業初期煩雜的事情較多,很多事情如打掃衛生、清洗碗筷等都要親力親為,尤其是在旅游旺季,經常要工作至深夜。繁忙的工作讓女性企業家減少了對自身及家人健康的關注。然而,隨著經營活動的推進,女性民宿主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新鮮理念,她們逐漸意識到經營民宿不僅是為了謀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除了需要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也要體會到經營中的樂趣,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才能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在精神健康方面,當被問及創業過程中的感受時,大多數女性創業者的第一反應是每天都有屬于自己的事情要做,很累,但很滿足[5]。鄉村女性將旅游創業視為自己的事業,認為既然選擇了就不能輕言放棄,當面臨經營問題時,她們會與家人和朋友交流,以冷靜樂觀的態度面對創業中出現的困難,總結經驗和教訓,同時還意識到在經營過程中需要用良好的心態來對待困難。此外,女性創業者還表示,創業活動讓她們意識到與子女溝通的重要性,對子女的教育保持樂觀開放的心態。在訪談中,有民宿主表示,“我不太干涉我兒子。他可以做任何他喜歡的事。選擇一個有趣的專業并快樂地生活是很重要的”。
3.2 ?文化素養脫貧
對知識和文化素質的追求是女性企業家關注的焦點。例如她們會閱讀一些管理書籍;會通過智能手機來尋找健康食譜菜譜,以便為客人提供更加合理健康的膳食;還會有意識地去其他地方的民宿入住體驗,吸取他人經驗。在創業初期,她們覺得做好飯、打掃好衛生就是經營好民宿的標準,隨著創業活動的深入,她們意識到應該更加注重客戶服務和與客人的互動,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說,“我們需要改變心態,因為一個真正的民宿要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民宿的靈魂在于它的主人”。鄉村民宿女企業家們在不斷學習,努力掌握管理知識,提高文化素養[6]。
農家樂和精品民宿屬于不同的創業形式,其對創業者的要求不同,導致不同創業者學習的意愿也不同。從訪談結果可知,農家樂業主對目前的經營狀況比較滿意,但在學習機會和文化提升方面積極性不及民宿業主。精品民宿作為一種較高層次的創業活動,對創業者的要求更高,女性自主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意識更強。
3.3 ?參與公共事務脫貧
參與公共事務反映了企業家對自身權利的維護,體現了企業家的公民意識和思想意識。從訪談中發現,地方政府積極提供政策支持和援助,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女性企業家們表示,她們愿意參加公共文化活動,以促進農村的發展,提高自身能力。一位受訪者說:“我曾經帶廚師和會計去參加培訓,不僅學到了知識,也開闊了視野,今后我會更多地參加各種培訓活動,否則我們就會被社會拋在后面。”但是,企業家參與政治事務的意愿并不明顯,例如對旅游業的發展征求意見和投票時,有的受訪者說,“當我不忙的時候,我愿意參加政府召開的會議”,還有受訪者說“政府做得很好,我們沒有意見”。這些態度從一定意義上表明企業家仍然缺乏維護自身權利和表達個人觀點的勇氣,她們參與政治事務、徹底擺脫貧困的意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加強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可以為企業家提供更好的機會,增強她們的社會權利和話語權。
3.4 ?生活環境脫貧
企業家的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家庭環境和工作環境。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在訪談中發現,這些女企業家大都熱愛自然,她們的農家樂或民宿在設計上都融入了自然元素,比如用竹子和木頭建造門廊,將山里采來的野花擺在民宿的公共區域。同時她們也會維持和諧的家庭環境,比如定期約家人到經營場所一起吃飯、聊天。除此之外,這些企業家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愉快的工作環境。她們會根據客人的要求打掃客房、布置公共區域,在服務客人的同時也優化了自己的工作環境。
3.5 ?自我價值脫貧
女性的家庭和社會角色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她們逐漸從“廚房”走向“大廳”,實現個人價值已成為鄉村女性創業活動的理想追求和最終目標。大部分受訪者獨立經營自己的企業,這極大地改變了她們作為家庭主婦的傳統角色。她們在創業規劃、經營和目標中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創業規劃方面,創業者有明確的商業方向和經營范圍。她們會在借鑒同行設計理念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想法。在創業經營方面,她們愿意與游客一起參與體驗活動,也會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比如參加茶道、插花、古箏等培訓課程,這樣有助于更好地與客人互動。在創業目標方面,大多數創業者都有自己的小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短期的個人價值。隨后,她們打算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以可持續的方式增加企業收入,實現自己的長期創業目標。
4 ?結束語
對鄉村女性旅游創業的定性研究結果表明,人文扶貧不僅有量化指標,還需要企業家通過一系列的行動來實現更深層次、更廣泛的脫貧。消除人文貧困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鄉村女性旅游創業是利用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緩解收入貧困和人文貧困的一種個人職業行為。雖然女性的主動行為在緩解人文貧困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個人的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政府和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和指導。
政府需要加大創業活動的營銷和宣傳力度,鼓勵創業者積極參與旅游創業,打造多元化的社交平臺,引導創業者表達意見、交流想法,提升自身能力。此外,農村社區要建立農村旅游合作社等組織,以幫助創業者爭取更多權益。社會組織也可以通過對當地村民進行培訓,加強對企業家的引導和幫助,安排走訪和宣傳活動,拓寬企業家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高帥.貧困識別、演進與精準扶貧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2]蔡生菊.精準扶貧視角下對農村貧困婦女問題的審視與思考[J].社科縱橫,2016(12):81-84.
[3]徐麗,陸衛群.農村女性群體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的角色功能[J].改革與開放,2017(15):108-109,115.
[4]楊金鳳.對“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思考[J].新農村(黑龍江),2017(17):83.
[5]葉敬忠.農村女性的發展貢獻與新時代成果共享[J].婦女研究論叢,2018(1):1-13.
[6]黃妮.婦聯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路徑探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6(3):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