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久芹
摘 要:為提振群眾脫貧信心、堅定勤勞致富信念、增強群眾奮斗動力,黨和國家從鞏固農業地位、改善農村環境、健全農村社保、打破城鄉二元等多方面施策引導,創設了優良的外在條件。
關鍵詞: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利好政策;勤勞自強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0-0033-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在扶貧工作中,既要破除貧困群眾的絕望、畏懼、迷茫情緒,又要警惕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
1 ?夯實農業基礎,鞏固農民地位
目前,我國農村發展不充分,貧困人口大都集中在農村。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不僅事關我國十幾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也是鞏固農民地位、提振農民自信的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要穩定糧食產量,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補貼政策不僅調動了農民耕種的積極性,而且普惠性的長效補貼機制也使得農民的優越感增強,利于農業農村的持久良性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不僅提升了生產力、解放了勞動力,也將使農民得到自我提升,使其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勞作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娛樂或從事其他副業,緊跟時代,開闊視野,充實本領,放松身心,尋找更多增收渠道。
2 ?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中央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治理,開展“廁所革命”,政府提供財政支出,加快補齊貧困地區人居環境短板。并開展村容村貌提升工作,改善道路交通,修復生態環境,整治空間環境,凸顯地域風貌,綠化亮化村莊,清潔道路庭院,美化生活環境,使其成為既具田園風情,又有便利生活條件的美麗鄉村,成為城里人都眼前一亮、為之神往的好地方,也使村民的心靈得到凈化與升華,重拾扎根鄉村、穩定生活的信念,追求美好的生活。
3 ?合理配置要素,促進城鄉融合
便利的交通和全面覆蓋的現代通訊網絡打破了城鄉間的地域與信息障礙,讓農民無論在空間還是精神上都可以逾越城鄉界限,與城市交融,便于農民開闊視野,及時掌握社會動態,增強致富的能力及信心。同時,制度上的城鄉界限也逐漸被打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采取諸多措施徹底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首先,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進一步放活承包地經營權。其次,打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通道,在落戶、職評、待遇等方面放寬或傾斜,使人才、資金、產業、信息等不斷注入鄉村,為其發展注入新動能。再次,在教育、醫療、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上實現均等化,全民覆蓋,普惠共享。諸多方面的利好政策將為鄉村發展帶來創新活力,為農民提供更加廣闊的增收渠道,并減輕農民負擔。
4 ?健全社會救助,推進兜底保障
民政部下發了《關于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大農村低保和救助力度。對喪失或限制勞動力的群眾,確保其有持續的基本生活保障。對孤寡特困人員予以救助供養,殘疾人享受免費康復訓練和物質救助以及就業技術指導與崗位推薦,老幼都能有穩定的看護、照料服務,在遇到重大災難及重特大疾病時能得到救助,不讓老弱病殘成為家庭中的重大負擔,減少群眾因病、因災致貧的現象。讓國家和社會的關懷溫暖群眾的心,使他們懷揣感恩之心傳遞正能量,使其他有勞動能力的親朋解除顧慮,靠自己的雙手開創更加美好的生活。
5 ?推動結構改革,壯大鄉村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重點發展貧困人口能夠受益的產業”。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鄉村產業發展任務。除發展現代特色種養業外,還可發展特色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閑旅游業等,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農民有更加豐富的就業選擇與更加廣闊的創新空間。同時,支持企業在鄉村辦生產車間,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利用修復生態、美化環境創設一些護林、環衛等工作崗位,優先提供給貧困群眾,用勞務報酬代替直接資助。多樣化的農村產業使得農民的就業和收入不再局限于農忙與豐收,增強了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
6 ?開展結對幫扶,強化精準扶貧
為強化精準扶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第七條提出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健全定點扶貧,鼓勵自愿包干。各地、各部門積極響應政策,為更精確識別及調查貧困人員和貧困原因,設置扶貧專干、派設駐村書記、黨員干部包干結對子,針對貧困情況精準幫扶,進行物質救助、資金支持、政策引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等。讓貧困群眾心中有溫暖,胸中有感激,目中有希望,行動有方向。同時實行先富帶后富,發達地區和富裕部門的扶貧協作,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帶來更多創業機遇與就業機會。通過低保政策兜底,為限制勞動力者提供保障,通過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通過發展產業和帶動就業幫助貧困者獲得收入,通過金融、技術等支持鼓勵有志者創業,通過易地搬遷或基礎設施改進解決閉塞落后的村貌。精準扶貧讓每一位貧困者都有機會消除短板,過上有保障的生活。
7 ?堅定掃黑除惡,維護基層正義
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是增進脫貧信心的基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掃黑除惡專項行動,是整肅社會環境尤其是基層社會生態的良方。掃除村霸,打擊老賴,治理亂象,讓勤勞的群眾有收獲,讓智慧的群眾有方向,讓樸實的群眾有溫暖,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讓群眾更有勞動和創造熱情,更堅定脫貧致富信念。保證公平正義的重要前提是充分尊重群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包括基層黨務公開、政策宣講到位、選舉評定等各項工作過程透明與結果公示,扶貧資金的陽光化管理等諸多方面。讓各種職務犯罪無機會,讓百姓有機會享受各種惠民政策,提高基層政府和黨組織的威望和公信力,使其成為服務群眾的核心,成為群眾依靠的引路人和兜底人,增強群眾奮斗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脫貧致富,改善生活,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更應該成為人民群眾自我奮斗的目標。”外在的幫扶只能提供牽線搭橋、創造機遇等輔助支持,只能解決眼前問題或基本生活問題。要想實現穩定脫貧,持續向上,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需要靠自身的勤勞與智慧。在黨中央全面振興鄉村、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在國家各項政策與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的良好時機下,在黨員干部深入扶貧一線、結對幫扶、解困引路的有利條件下,在黨中央深入反腐倡廉、堅定掃黑除惡營造的良好政治生態下,貧困村民具備脫貧致富的優良外在條件。這些優勢能轉化為激發勞動致富的內生動力,發揚自力更生、勤儉創新的優良傳統,使貧困村民互幫互助,團結奮斗,共同邁向小康社會。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