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 要:分析了當前高等農林院校精準資助育人現狀,針對精準資助育人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高等農林院校提升育人質量的路徑。
關鍵詞:農林院校;精準資助;育人質量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0-0119-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高質量的教育。2019年全國學生資助工作要點指出,強化資助育人理念,構建資助育人質量體系,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學生資助工作全過程,關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品質培養并給予幫助和指導。
提升高校精準資助育人質量,是未來高校資助育人的工作重心,是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發展方向,也是解決新時代高校精準資助育人發展不協調、不充分的重要路徑[1]。
1 ?當前高校精準資助育人現狀
結合高等農林院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實際,通過微信、QQ等網絡平臺采用發放問卷形式對天津農學院不同專業大學生開展調查。
調查對象涵蓋大一到大四各年級,內容涵蓋資助政策了解度、受助心理需求及對天津農學院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建議等方面。
本次調查發放421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21份。調查對象女生比例偏高,女生比例為72.21%,男生比例為27.79%。調查對象所在年級分布比例為:大一21.85%,大二57.24%,大三13.06%,大四7.84%。
1.1 ?資助政策了解狀況調查
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黨和政府出臺一系列資助政策保障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我國已建立起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廣泛參與的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調查結果顯示,27.08%的同學表示對國家和學校資助政策了解,55.58%的同學一般了解,9.98%的同學不了解相關政策,僅有7.36%同學認為非常了解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
在資助政策了解渠道的調查中,64.61%的同學都是通過班主任、輔導員了解相關政策,50.83%的同學通過新生入學教育的渠道了解相關資助政策,44.42%的同學通過《學生管理文件匯編》的渠道了解學校具體規定,41.57%和29.93%同學分別通過學校網站和學長學姐了解相關政策。
以上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了解國家相關的資助政策主要通過班主任、輔導員傳達,只有小部分同學自己去學校或相關網站自主查詢,且大部分同學對于資助政策不是很了解,缺乏主動性。
1.2 ?精準資助滿意度調查
在關于學校精準資助的調查中,超過半數(75.77%)同學認為天津農學院達到了精準資助的標準,少數(24.23%)同學認為沒有達到精準資助,16.39%同學認為在班級困難生認定、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存在問題。
其中,認為學生本人提供材料不真實、困難生認定等級不夠準確的同學超過了30%,27.32%同學認為班級評議存在問題,17.82%同學認為學院及學校審核存在問題,49.64%同學選擇了其他。
分析以上數據可知,天津農學院在精準資助方面獲得了同學們的普遍認可。對評議過程存在問題的調查可以看出,困難生認定及助學金評定過程中依然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規范相關流程,完善精準資助工作,避免“一刀切”。
1.3 ?資助育人效果狀況分析
關于資助育人效果方面的調查,主要涉及學生獲得資助后的資金用途、感恩意識及回饋社會的意愿等方面。
在助學金用途方面的調查中,超過60%的同學選擇了學習和飲食,不到20%的同學選擇了旅游、穿著打扮和社交。
在感恩意識的調查中,57.07%的同學表示在獲得資助后的心理感受為感激、幸運、溫暖,2.61%同學感到愧疚,1.19%同學認為獲得資助理所應當,1.43%同學感到自卑、被施舍。
在回饋社會方面的調查中,94.54%的同學愿意在接受資助后積極參加志愿或公益活動,5.46%同學表示不愿參加類似活動。
由此可見,多數同學能夠合理利用助學金,而且獲得資助的同學普遍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回饋社會,擁有感恩意識。少數同學沒有正視國家和學校的資助,在精神教育方面有待加強。
1.4 ?受助心理需求分析
在關于提升貧困大學生能力方面的調查中,超過60%同學認為舉辦針對貧困生素質拓展活動或知識技能培訓、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或班主任助理鍛煉平臺能夠提升學生自身能力,超過50%同學認為開展自強精神的活動、組織困難生參加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對于提升自身能力有幫助,42.76%同學認為應建立專門社團對貧困生進行就業能力、學習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35.39%同學傾向于經常開展貧困生代表交流會對他們更有幫助。
在貧困大學生幫扶途徑調查中,88.36%同學選擇了勤工助學崗位,59.14%選擇助學金,35.39%選擇培訓指導,27.55%選擇精神激勵。
分析以上數據可知,多數貧困生希望通過勤工助學的方式來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并且希望通過相關培訓增長知識與技能。
2 ?精準資助育人存在問題
2.1 ?政策宣傳不到位
依據學生對資助政策了解程度的調查可知,學校在政策宣傳方面主要依靠班主任和輔導員,宣傳途徑單一,難以達到讓資助政策深入人心的效果。大多數同學對各項資助政策不了解,甚至出現誤解,導致困難生對于未來充滿焦慮與擔憂,增大了資助育人工作的難度。
2.2 ?資助精準性有待提高
當前,資助工作中存在資助對象不精準、認定標準不精準、資助管理不科學等問題。
在資助對象認定中,存在認定材料審核不夠嚴格、認定材料弄虛作假等現象。
在認定標準方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之間的狀況不完全一致,且存在地區差異,采用完全統一的標準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的方法不夠科學,難以保證最貧困的學生受到最高標準資助[2]。
在資助管理方面,沒有利用新媒體建立困難生資料庫或困難生咨詢平臺,無法及時給予困難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服務,資助管理效率不高。
2.3 ?育人效果不顯著,忽視學生受助需求
當前在資助育人方面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僵化等問題,傳統的育人講座、政策解讀等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難以達到育人的效果[3]。高校在資助育人過程中忽視學生的自我規劃意識,沒有將職業發展意識融入資助育人工作中。
在征求對天津農學院資助育人工作的意見時,大多數同學希望學校能夠為困難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舉辦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而學院并沒有滿足學生的訴求。
3 ?精準資助育人質量提升路徑
3.1 ?“互聯網+”資助,形成線上線下合力
在學生資助政策宣傳方面,要不斷創新政策宣傳的途徑。
在學生入學前,開通學生資助咨詢熱線,解答學生在資助方面的疑惑。
在學生入學時,制作并發放專門的資助政策簡介,包括國家資助政策及學校助學金申請、評定相關流程,使資助政策人人皆知。抓住關鍵時間點,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邀請學工部相關老師為學生開展主題突出、內容豐富的資助政策講解。
利用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等進行資助政策宣傳,為有需要的同學提供在線答疑,提升資助政策宣傳的時效性和準確性[4]。
3.2 ?全過程堅持資助育人精準底線
首先,要提升對象識別的精準性。在困難生認定工作中,除了學生的申請材料外,還要通過班干部、學生黨員或宿舍成員深入了解申請人的家庭情況、日常消費和受助情況等,建立科學量化的認定識別模型。適當結合寒暑假家訪、個別談話等形式,減少困難生認定過程中的偏差。
其次,提升認定標準的精準性。學校要加強調查研究,摸清不同區域、不同學生的受助需求,制定個性化資助幫扶方案,分檔資助,確保最困難的學生得到最高資助,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成才[5]。
再次,提升資助管理的科學性。完善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學生資助動態化管理,及時更新困難生資助數據庫,保證學生資助工作的精準性。
3.3 ?以生為本,確保資助實效
首先,在資助工作中,要注重公平原則,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資助育人工作中,要以生為本。除了對受助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外,應傾聽學生的訴求,舉辦相關專業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為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公益勞動等實踐平臺,使困難生在受資助過程中不斷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
其次,要不斷創新資助模式。資助育人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作,資助過程不能停留于解決學生的生活困難,而是要逐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形成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
參考文獻:
[1]劉云博.新時代高校精準資助育人質量提升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9(2):68-72.
[2]楊振斌.做好新形勢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8(5):19-22.
[3]張永.脫貧攻堅中高校學生精準資助的育人體系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4]陳斌.精準資助視野下高校發展性資助模式探索[J].大慶社會科學,2018(6):122-123.
[5]汪璐.新時期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一些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35):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