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要】近年來,稅收政策調整頻繁,自2018年下半年起,增值稅稅率三檔變二檔的實施進度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增值稅稅率調整是國家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政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并不僅限于稅率的變化,同時對合同的簽訂、日常涉稅事務的處理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增值稅、發票、合同協同管理理念的加強,企業如何通過完善自身內部控制流程、優化稅務管理工作事項,從而能夠最大程度的利用政策利好,將涉稅風險降至最低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文章從外貿行業的視角,闡述了新政背景下外貿企業產生的涉稅風險,并以S公司為例,介紹了S公司在這次稅率調整期間采取的針對性的涉稅風險防范措施以及實施效果。
【關鍵詞】增值稅;稅率調整;風險分析;防范策略
【中圖分類號】F82.42;F426.92;F426.7
增值稅制度改革從2009年“生產型轉消費型”為起點,經歷了“營改增”時代,發展至2017年到現在的“并檔減稅降負”時代。增值稅稅率調整是“并檔減稅降負”的核心內容,已成為并將持續成為近年稅收制度改革的熱點。2019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明確了下調增值稅稅率的同時下調出口退稅率等事項。隨后,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事項的公告》又對納稅人開具發票等征管環節政策進行明確,我國增值稅稅率的降幅明顯加大,將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10%的稅率降至9%,保持6%的稅率不變。增值稅稅率的調整不僅完善了增值稅稅收制度,還讓企業的稅收負擔更加趨于公平。
改革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政策利好的同時也產生了相應的涉稅風險。從外界角度分析,新政的頒布并沒有留給外貿企業特別充分的準備時間,這給稅務管理工作提升了不少難度。從外貿企業本身角度看,實務工作中涉稅風險無處不在。隨著現代社會信用價值體系理念的增強,涉稅風險管理已經成為了經營層關注的重點。稅收環境的變化給外貿企業帶來了系列涉稅風險,如果處理不當,將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
本文立足于業務、財務和外部監管三個層面,分別從風險識別、防范及實施效果三方面進行論述。
一、 涉稅風險分析
(一)涉稅風險的分類
涉稅風險的產生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雙重影響,從涉稅風險的性質來看,可以分為不可控和可控兩種類型。
1.不可控風險
稅收關系到國家的財政收入,近年來為了減緩經濟下行壓力,刺激市場發展,政府會通過調節稅收來達到調節財政收入的目的。稅收政策的變化主要是受宏觀政策的影響,因此,對企業而言可以界定為不可控風險。增值稅稅率調整政策就是這樣一種風險。
2.可控風險
雖然增值稅稅率調整政策受宏觀調控的影響,是一種不可控風險,但基于稅改背景下由于企業自身內控漏洞產生的涉稅風險,比如由于稅收知識培訓存在不系統、不全面的現象導致稅務政策信息獲知渠道不通暢,從而造成企業未按國家稅收法律法規履行納稅義務的風險,此類風險應劃入可控風險。
企業可以通過制定防范措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降低可控風險產生的可能性。以下就可控涉稅風險展開分析。
(二)涉稅風險的具體表現形式
結合企業具體情況來看,可控涉稅風險大致可以分為業務層面、財務層面、以及大數據時代外部監管層面產生的風險。
1.業務層面
(1)政策調整的定價應對風險
增值稅是價外稅,企業是否能獲得減稅的利好,不僅要看行業整體的減稅規模,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業務部門的應對措施,而應對的關鍵要素是合同的定價方式。一個不具備議價能力的企業受“降費減稅”利好的影響有限,相關的稅收優惠被上下游企業或消費者取得。從賣方角度看,固定不含稅賣價,賣方銷售收入將保持與原合同一致,但由于銷項稅額下降,貨款總金額下降;固定含稅賣價,因賣方總價保持不變,由于適用稅率下降,使得銷售收入上升,貨款總金額不變。而從買方角度看,其受到的影響與銷售方相反,固定不含稅買價,產品購進成本不變,可抵扣進項稅額下降;固定含稅買價,則采購成本上升,可抵扣進項稅額下降。結合發票不同的開具時點,具體情形如下表1所示。
(2)納稅義務時點的判定風險
進出口貿易業務有多種銷售結算方式,銷售結算方式不同,相應的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就有所區別,也就是應當開具發票的時間不一樣。比如分期收款結算方式下,納稅義務時間應該在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而預收貨款的納稅義務時間在貨物發出當天。在實際業務中往往合同的結算方式界定并不明顯。如果認定為預收貨款,則在貨物發出當日即產生納稅義務,這樣就得不到本次稅率調整的紅利,不能享受遞延稅款的好處;如果界定為分期收款銷售方式,又可能造成少繳稅款產生滯納金的涉稅風險。
①分期收款案例
S公司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業務類型涵蓋進口、內貿及出口。2019年3月與某設備有限公司A簽訂產品購銷合同,進口設備1臺。合同約定在簽訂合同后A公司支付S公司定金10%,S公司于2019年3月20日貨到港口當天發出設備,A公司于2019年3月29日辦理簽收后支付S公司50%貨款,合同約定剩余貨款于設備簽收后1年內分10期付清。
分期收款和預收賬款最大的區別在于銷售的實現方式不一樣,分期收款貨物先交付,貨款分期收回時確認收入;預收賬款是先收定金或部分貨款,貨物發出時確認收入。本案例中S公司與A公司簽訂的購銷合同中明確指出在買方辦理設備簽收后再支付貨款,此時貨權已經轉移,并且約定剩余貨款分期付清,屬于典型的分期收款業務。此種結算模式下,納稅義務時間為書面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的當天。因此,S公司4月1日以后收到的貨款應按調整后的增值稅率開具銷項發票。
②預收賬款案例
S公司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2019年3月與某設備有限公司A簽訂產品購銷合同,進口設備1臺。合同約定在簽訂合同后A公司支付S公司定金10%,2019年3月20日貨到港口后A公司支付S公司50%貨款,收到款項后S公司于3月25日發出設備,合同約定剩余貨款于設備簽收后1年內分10期付清。
此種情形下,雖然合同中出現分期字樣,但是由于合同中規定了先收到50%的貨款后再發貨不符合分期收款的特點,應界定為預收賬款模式。因此,納稅義務時間應是貨物發出當日,即2019年3月25日。此單業務應按調整前增值稅率開具銷項發票。
2.財務層面
(1) 稅政研究及解讀準確性風險
增值稅稅率的調整關乎企業的直接利益,但企業能否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紅利,除政策因素外,其自身的主觀因素也至關重要。如果企業工作人員特別是財務部門對稅收政策的解讀不到位或者不準確很可能為業務部門提供錯誤參考,導致業務決策的失誤,從而損害公司利益。比如稅率降低后,購銷合同的簽法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合同的簽訂方式特別是其中的價格條款會直接影響外貿企業的利潤增降變化。
(2)增值稅發票審核風險
增值稅發票審核風險分為開具發票和接受發票兩類。在稅率調整期間這兩類風險識別的關鍵都在于對納稅義務時間的正確把握。錯誤的選擇了計稅方式,新稅率開成了舊稅率,企業的稅款白白損失,另外還會導致下游企業的發票涉稅風險,舊稅率開成了新稅率,少繳稅存在征收滯納金的風險,還會影響到企業納稅信用等級。
(3)納稅申報風險
增值稅稅率調整后特別是新舊稅率并行期,增值稅申報和退稅申報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
①增值稅申報方面
針對納稅義務發生在稅率調整前的業務,增值稅申報操作也有相應特殊規定。對于納稅義務已發生但未開票部分,納稅申報時需做未開票收入申報銷項稅,實際開票后再作負數沖紅未開票收入;對未及時申報未開票收入業務不能執行調整前稅率。未開具發票填列負數后申報系統會出現預警信息,稅務機關同時會將此種業務納入重點監控。
②退稅申報方面
由于征稅率的調整必然會引起出口產品退稅率的調整。退稅產品商品碼庫也要及時更新。出口業務不同于內貿業務,內貿業務對于執行舊的征稅率沒有具體的截止日期。出口業務明確規定退稅率并行過渡期截至2019年06月30日。2019年7月1日(包括7月1日)以后出口的業務,無論發票的征稅率是多少都執行新的退稅率。工廠開票環節,稅率并行期間容易混淆稅率,造成發票稅率開錯等問題;申報環節,退稅申報系統默認執行新的退稅率,需要手動修改,容易錯報,雖然預申報環節可以檢查出此類錯誤,但也增大了疑點調整的工作量。
3.外部監管層面
金稅三期上線以后,國家倡導“降費減稅”的政策,稅務部門將據此對企業采取針對性的服務和管理措施,通過上下游企業納稅數據比對,全面、準確地掌握企業納稅動態。稅率調整過渡時期,稅務局以增值稅發票管理系統為依托,可以跟蹤監控發票開具情況。對于在稅率調整后系統中仍出現大量開具舊稅率發票的情形,稅務主管部門將對此類業務進行針對性分析。也就是對還需要執行舊稅率的業務隨時都有可能成為稅務部門抽查的樣本。
二、涉稅風險防范策略
(一)涉稅風險防范的必要性
“一元事前預防=五元事后投資”,這是安全經濟學的基本定量規律,風險防范已經成為當下外貿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而涉稅風險管理更是外貿企業得以正常經營、良好發展的必備條件。此外,涉稅風險管理還對外貿企業的業務開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業務開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可以通過下述兩個案例具體說明企業在日常簽訂合同中所隱藏的一些涉稅風險隱患,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對納稅義務時點判定有誤。
(二)稅率調整背景下的涉稅風險防范措施
1.業務層面
(1)提高議價能力
業務部門根據成本端與收入端不同情形下開具發票對企業利潤影響的程度,把控納稅義務的發生點同時結合供需關系的變化,加強與客戶的溝通與協調,將稅率調整產生的影響充分考慮在業務談判前端,以便于最大程度利用政策利好,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2)業財協作合同風險防范
涉稅風險防范應該是對整個業務過程的控制。在新舊稅率交叉使用的特殊階段,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更要加強合作,將涉稅風險因素貫穿于整個業務發生始末,從產品議價到合同的簽訂到業務具體開展的全過程中。項目采購招標和尚未簽訂的采購合同可以采用不含稅價,銷售合同可以采用含稅價,這樣避免發生國家降稅企業利潤反而減少的情形發生;在對業務結算方式的判定方面,既要考慮到如何充分利用政策利好,更要規避涉稅風險點的產生。對簽訂的合同無法明確劃入單一結算方式的合同,要注意結合實際業務執行過程中“資金流、貨物流、發票流”的界定傾向。
2.財務層面
(1)建立涉稅風險防范機制
為更好降低因為稅收新政而產生的系列風險,企業可以以業務為導向編制稅務操作手冊,不斷梳理完善涉稅事項操作流程,更好為業務部門服務。同時,管理者可以抽調部門中稅務工作經驗豐富、風險理念強的骨干,成立涉稅風險應對小組,加強對這部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涉稅風險防范意識培訓;使他們可以結合公司實際,就公司所涉稅種,建立學習計劃,形成政策學習匯報機制,并學以致用,按照稅種建立評估機制,因地制宜的制定防范策略。特別是在稅收政策調整之際,涉稅風險應對小組在具體業務方面能對這個特殊階段的涉稅風險全面、系統的做出分析;并在財務管理方面能為企業提出可行性的稅收籌劃建議。
(2)制定完善的政策宣講計劃
這次稅改政策“來勢猛、執行快”,為盡快的針對這次改革做出相適應的政策調整,企業首先要加強對財務人員的培訓,精準理解和把握政策動態。具體培訓流程上,可以先對上述提及的風險涉稅小組進行集訓,再在財務部內部進行新政的宣講,然后以財務部為輻射,選取骨干人員向其他職能部門和各個業務部門進行新政培訓,確保新政宣講到位,業務細節考慮全面。宣講的內容要把新政對企業財務、業務等方面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