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岳
摘 要:村民自治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項中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思想,也是一項偉大的成果。村民自治有著重要意義,鄉村的治理方式有了深刻改變,國家不在對村民直接管理,給與他們一定的權利自行管理。隨著村民自治的逐漸深化,基層管理和村委會之間的逐漸的出現不和諧現象,這些不和諧的問題嚴重的阻礙了村民自治的發展道路。文章就針對村民自治與基層行政管理的矛盾及對策進行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村民自治;基層行政管理
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我國的基層民主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民主自治指的是國家賦予村民一定的管理權,村民可以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隨著村民自治的逐漸深化,代表著鄉鎮政府的基層管理權與村委會之間出現了很多矛盾,這些矛盾對我國的村民自治的有著負面的影響,因此對這些矛盾的以及相關的解決對策的研究勢在必行。
一、村民自治與基層管理之間存在的矛盾
(一)基層政府對村民自治非法干預
基層管理對于村民自治非法干預首先體現在村委會選舉中,在村民選舉中,有些基層的鄉鎮政府利用手中的職權直接對村委會選舉進行非法干預,政府干預村民的選舉流程,有的政府強行任命村委會干部,強行撤換任期未滿的村干部,有的地方甚至是多年不進行村民選舉更換村干部,有的鄉鎮黨委在選舉中強行推薦自己親信的人,這樣方便日后村黨委能夠更好的聽從鄉鎮的領導。在民主決策中,村民不能完全的行使民主決策權,很多基層政府會直接對村民的決策進行干涉,或者基層對村民進行強行決策,以不太正當的由頭向村民亂集資、亂分攤。在鄉村的財政管理上矛盾尤為突出,原則上村財務由村民集體所有,一般情況下由村委會進行保管,由村民同意決策之后使用。但是在有些地方村財務卻是由基層的鄉鎮政府管理,村民財務的支出和使用變成了由鄉鎮政府決定而不是村民決定,這樣便經常會出現村財務被鄉鎮政府私自挪用侵吞,給村民造成了損失。很多基層政府會設立自己的會計中心,自治村如果想要使用財政資金必須經過鄉鎮政府的同意,到會計中心領取,這樣的治理方式無疑是給村民自治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二)村民對基層政府的管理產生排斥
上世紀80年開始,我國的村民管理有了很大的自主權,但是依然無法擺脫基層政府對村民自治的非正常干涉,例如在選舉、監督、財務等方面,村委會沒有自主權。村民迫切的想要擴大自治,實現村民自治,擺脫基層政府的過多干預。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村民并不想聽從鄉鎮政府的管理,即時是正常例行公務的管理例如計劃生育、繳納稅費等也不愿意聽從。導致了基層政府無法進行正常的公務管理,這給某些政策的落實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在村干部選舉中,出現了候選人之間不正當競爭的情況,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利益博弈的情況,候選人利用自己的裙帶關系,形成自己的利益群體, 使得本應該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村干部變成了利益博弈產生,這些不良結果的產生原因歸其根本是由于鄉鎮政府領導濫用職權,在群眾中失去了誠信。逐漸的基層政府和村民之間產生了距離,村民想要實現真正的自治。
二、村民自治與基層管理之間矛盾的深層原因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組織法》中明確規定了鄉鎮政府可以對村委會的工作適當進行指導但是不能過多的干涉,但是在實際中卻截然相反,為基層管理和村民自治之間造成了的巨大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以下幾方面:首先,代表鄉鎮政府的基層管理與村民自治之間存在利益沖突,根本沖突是國家和村民集體利益之間的不協調。各自都在尋求利益最大化,但是鄉鎮的權利相比叫村委會的權利輝更大一些,因此鄉鎮政府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者村民的自治。其次,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組織法》中賦予了村民更多的自治權利,這使得鄉鎮政府所能夠管理的事項越來越少,很多鄉鎮政府為了能夠獲得利益,他們的權利在不斷的進行擴張,有的鎮政府直接對村委會進行指揮,嚴重的阻礙了村民自治的發展。有些基層干部為了在自己的利益不顧法律規定,強行的干預村民自治決策,導致了基層政府逐漸的在村民心中失去了誠信,是的村民不在相信基層政府。另外,有的村中經常存在村干部“一言堂”的情況,為自己的親戚謀取私利,這同樣的阻礙了村民自治的發展。有的村干部和鄉鎮政府之間存在利益輸送關系,當村干出現腐敗現象時,村民上訪無門,他們的利益得不到保護,這直接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第四,村民群眾的自治意識淡薄。絕大多數村民并不了解“村民自治”的真正含義,只認為鄉鎮是村的上級單位,聽上級的話是應該的。
三、解決村民自治與基層行政管理之間的矛盾的對策
(一)發展鄉村產業,營造良好環境
目前基層政府與村民之間的最大的矛盾主要是經濟方面的矛盾,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村民的經濟利益處于劣勢,村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特別是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基層政府同村民之間的經濟利益沖突尤為突出。如果想要解決基層管理與村民自治之間的矛盾,實現基層與村民之間良性溝通,國家必須要為村民建設有利的環境,加大對農村的建設投入,制定更多的額惠民政策。例如,加強建設農村金融服務能力,鼓勵鄉鎮銀行對農村產業的扶持,對基層政府建立考核機制;積極的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的實施,讓農村的孩子都能有學上,徹底解決農村文盲問題。大力的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使得有病有處醫,醫得起。
(二)完善相關法律,推進法治鄉村建設
在相關的村民自治法律法規中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組織法》中關于基層與鄉村之間的關系的規定應該進一步的細化。制定基層指導、協調鄉村工作實施細則,建立相關的考核制度,對違反規定的基層管理者進行處罰?;鶎诱荒軌蜻^多的干涉村委會的工作。在選舉中應該充分的尊重我國的選舉法,不能強行或者違法干涉村民的選舉。對于村委會工作,基層政府應該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協調,當村民自治時出現困難基層政府應該及時的給予指導,提供解決方案和專家指導。基層對鄉村進行指導和協助之前,必須經過公開審議程序,對其協助的合理和合法性進行評審,對于沒有通過評審的事項,村委會有權力進行拒絕。
(三)轉變職能,發揮好基層政府的引導作用
首先,基層政府要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基層政府應該鼓勵鄉村自治。有的基層政府擔心村民自治后,基層政府去的利益和權威會受到威脅,另外農村的村民素質普遍偏低不利于政府的管理。基層政府必須要改變這種思想,積極的鼓勵村民自治,合法自治,政府必須要為村民遇到的困難提供解決辦法。其次,基層政府應該轉變職能。基層政府對村委所發揮的作用應該是指導、協助,而不完全的領導。應該減少對村委會的干預,對村委會的指導工作應該是在合理合法的范圍之內。最后,基層政府應該轉變工作方法。從傳統的命令式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加強對鄉村工作的協助,幫助村民解決困難,最大程度上發揮好基層政府的引導作用。
(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村民素質
在過去農村的教育不發達,很多村民文化水平落后,很多不文明行為出現在農村。隨著國家對農村九年義務的推行,農村的文化水平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但是依然有一部分農村村民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識低下。在解決與基層政府的矛盾時往往不按照法律程序辦事,經常會采用暴力對抗政府。為了減少村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村居農的法律意識教育和國家政策的宣傳,提高他們的守法意識。
(五)建立健康的村民自治體系
政府應該幫助村民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的收入,為村民自治提供物質基礎。政府應該致力加強村民的文化素質和法律意識,加大對村民的教育和培訓,讓村民自覺的遵守法律,響應國家政策。政府還要理清楚與鄉村的關系,加快轉變工作思路、職能和工作方式。新時代下,很多地方政府選用大學生來到鄉村做干部,這位鄉村和基層都注入了新元素帶來了一些新思路。
我國的民主政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們黨經過長期的奮斗逐漸實現的。村民自治作為中國民主政治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在村民自治過程中與基層政府產生的矛盾,基層政府應該正確看待。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基層應該加快政府類型的轉變,由命令式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為我國的村民自治提供將強的后盾。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農村政治參與的行為邏輯[J].中國農村觀察,2011(03).
[2] 田先紅.鄉村政治研究三十年——對若干分析框架的追溯與反思[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1(01).
[3] 周鐵濤,李振華,丁佳.論鄉政村治模式下的鄉鎮行政管理與村民自治[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4).
[4] 陳柏峰.華中村治研究:問題與方法[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