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高等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和新的機遇。網絡環境下,教師充分發揮計算機、智能手機等工具的優勢,引導學生開展線上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拓展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教師擔任教學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引導、啟發和管理教學過程,學生作為知識的探索者和構建者。筆者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實際,基于維果茨基的 “最近發展區”理論進行教學產出導向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生開展混合式學習。本文以本校非英語專業公共課程《大學英語讀寫3》所使用的的教材之一《新視野大學英語2讀寫教程》第七單元的課文“Women at the Management Level”的教學設計為例,探究學生的混合式學習模式,促進學生的產出水平,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最近發展區”理論;產出導向法
【作者簡介】倪筱菊,女,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引言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克抗指出:“所謂 Blending Learning 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 E-Learning 的優勢結合起來。”,倡導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何克抗,2004)。開展混合式學習時,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優化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20 世紀初,維果茨基創立了 “最近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簡稱 ZPD)理論,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ZPD理論認為,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創造最近發展區,教師應對教學對象的認知水平有充分的認識,進而確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習,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余震秋,2001)。2015年文秋芳教授在《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一文中展示了POA理論體系的“教學理念”、 “教學假設”和 “教學流程”三個核心內容(文秋芳,2015)。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相,通過本校非英語專業公共課程《大學英語讀寫3》所使用的教材之一《新視野大學英語2讀寫教程》第七單元的課文 “Women at the Management Level”進行教學設計和實踐,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個性化的學習特點和傳統教學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引導學生進行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提升。該課程的教學對象為非英語專業二年級的學生,筆者以所教授的計算機專業班級為例,學生總人數為45人,分為8個學習小組。選出一名班長,建立班級QQ學習群,作為學生線上學習的網絡平臺。
一、開展混合式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在指導學生開展混合式學習時,教師擔任課堂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按照課前線上自學,課中傳統面授教學,課后線上與線下學習的方式進行POA教學設計,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
1. 課前開展線上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前為學生呈現以下兩個問題:(1)How do you understand womens social status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2)Should women stay home or work outside? Why? 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明確了自己的學習任務,為產出目標而進行輸入性學習,使輸出任務成為學生的學習驅動力。教師于課前一周把這兩個問題和具體要求發布到QQ群,作為學生課堂發言的話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文中每個段落設定問題,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課前預習,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內容,在文中標注出各個問題的答案,并進行整理總結。教師在群里進行答疑解惑,在線開展師生互動交流,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反饋評價,充分認識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教師基于ZPD理論進行二次備課,有針對性地優化POA教學設計,為學生創造最近發展區。
2.課中開展傳統面授教學。教師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開展任務型教學、互動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主體參與、教師主導活動相混合,教師監控教學過程,歸納總結,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學生超越最近發展區,實現潛在的發展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生的課堂發言進行背景知識的補充,引導學生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結合課前發布在群里的各段落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刻理解,學生在有準備的情況下積極配合,主動自愿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對于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知識點進行講授與擴充,指導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開展任務型教學和互動式教學法,要求學生對重難點詞組學會造句。針對第一自然段出現的重點詞匯 “administrative” 進行擴充,包括對相關詞匯administrate, administrator, administrative position的分析和例句的展示,讓學生在課堂及時掌握,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例如,文中第三自然段出現的重點詞匯“be disposed to do sth.”要求學生進行句子翻譯和造句。在課文內容學習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難點詞組進行歸納總結,在屏幕上出現詞組的中文意思,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快速找出相對應的英文表達,學生自主回答,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思路進行總結,課文的結構為“Introduction-Examples-Conclusion”。筆者結合文章的第六自然段進行分析,作者先提出論點“To some extent, the male-female differences come down to conflicting styles.”(鄭樹棠,2015),再詳細論述男性和女性在工作在的思維方式的差異。通過寫作技巧的分析和講解,教師布置寫作任務“Female and male teachers in my eyes”,并將寫作的具體要求發布到學習群。教師在課文學習結束之后,為學生設定新的學習目標,學生在課后對文章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
3.課后開展線上線下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式學習。學生針對教師設定的寫作任務和要求完成寫作任務。學生在寫作之前先根據寫作思路完成作文的outline,以電子版的形式發給班長, 班長統一提交給教師。筆者對學生的outline進行評閱與反饋,學生與教師開展線上交流,教師答疑解惑,確定最終的outline,教師培養和引導學生的寫作習慣。學生結合教師的指導意見和課堂所學,在作文中靈活使用課文里出現的句型和表達法不少于5項,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產出成果之中。學習者在社會互動活動中,從水平更高的參與者(教師或其他學習者)獲得幫助,通過合作與協作獲得認知發展(余震秋,2001)。對于學生的寫作成果,開展師生合作式互評,教師對每一名學生提交的寫作成果在課外先進行詳細批閱和評價。評閱過程中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1篇作文,在課堂上進行匿名講解,并給出參考范文進行學習和討論。教師為學生發放評分標準和評分表,學生依據教師講解和分析進行綜合評價,教師綜合師生合作式評價的結果,確定學生的最終得分。筆者將于本單元相關的視頻、課外學習資料上傳至群里作為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的拓展和延伸,學生開展線上學習。
二、結語
通過本校非英語專業公共課程《大學英語讀寫3》所使用的教材第七單元的課文“Women at the Management Level” 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教學形態從一元化轉向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的產出水平,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由于多種因素,該教學設計還不夠完善,還存在許多問題和諸多需要改進的方面,以期通過不斷教學實踐和探究來提升教學設計,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24-31.
[2]維果茨基.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47(4):547-551.
[4]鄭樹棠. 新視野大學英語2讀寫教程(第三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