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峰
摘要:當前思政課教學在思想認識、頂層設計、共享機制、教學融合等方面存在發展瓶頸。針對這些瓶頸,基于“三全育人”①理念,探索思政課全新的教學理念,并與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授課方法及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做好對接。極力推進思政課的三大教學方法理念,加大對現場化教學、體驗式教學和“鏈動”式教學的推廣,全員、全程、全方位地拓展教學路徑,架構出思政課“線上”、“線下”和“實踐”課堂的有機統一,形成混合式教學合力,增強思政課的育人實效。
關鍵詞:三全育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6-0061-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關系到如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問題,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1]思政課的教學需要把握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規律,運用前沿教學手段,開展“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實踐。
一、當前思政課教學遇到的問題和瓶頸
思政課是青年學生的引路燈,思政課對青年學生的三觀形成具有重要指導性的意義,如何提升思政課教學水平以使思政課真正深入學生內心,已成為當前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緊迫而重要的課題。傳統的思政課教學隨意性過強、素材貧乏、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手段落后等等,這些都不能適應時代對“教”與“學”提出的新要求。當前思政課主要存在著:
(一)素材貧乏、教學片面、方法落后、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效果反哺機制缺失等問題。思政課的教學首先把握好對受眾的研究,“當代青年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觀念新穎、興趣廣泛,探索未知勁頭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強,對實現人生發展有著強烈渴望。這種青春天性賦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創造力,應該充分肯定。同時,青年人閱歷不廣,容易從自身角度、從理想狀態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世界,難免給他們帶來局限性。這是青年成長的規律,我們要尊重這個規律。”[2]思政課教師應當了解青年所思所想,在教學中迎合學生口味,以學生為本,以問題意識來開展教學。當前思政課教學乏味、頭重腳輕的問題也比較嚴重,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如何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開設思政課的必要性,讓思政課更好地融入到大學生的人生發展規劃,如何讓思政課的螺旋式教學更具有實效性,等等,這些都是當前思政課教學中所需要探究的問題。
(二)新時代的思政課的教學模式也有待創新,固步自封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當前需要在思政課的“破”、“轉”、“評”上下功夫。破除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固有觀念,確立課程的有效教學和彈性學習理念、從“以教學為主”轉向“以學生為本”的價值取向的根本轉變、完善教學管理與評價機制是變革的重要策略。運用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新平臺助力思政課建設,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實施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的育人實效。
(三)當前的思政課教學視野有待開闊。當前思政課教學重片面不重整體,不注重把握教育教學的生長性與共生性,制約著思政課“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要開闊視野,把思政課與其他課程融合起來,同時把思政課的教學理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成效、教學反哺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到具融合性和具整體性的教學,轉變教學觀念、拓展教學路徑,去模式化、去概念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積極探索思政課教學模式革新。
二、基于三全育人的思政課線混合式教學實踐
思政課全新的教學理念要與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授課方法及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做好對接。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分別打造有機互動的“線上”、“線下”和“實踐”的課堂,形成教學合力,依托平臺共享服務克服時空限制,為學生打造立體、生動的復合型課堂,實現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目標。要以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根本,融入到全方位育人的教學全過程,細化推動思政課在線課堂的建設,對思政課傳統課堂進行改革,建構思政課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和思政課評價中心等等。
(一)打造思政課線上和線下的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思政課的混合教學要做好幾大課堂的混合。其一,SPOC“+”MOOC課程的投入和使用,融合了實體課堂與在線教育的混合教學模式。其二,做好微課和翻轉課堂。以知識點為單元的系列微課串成章節或課程體系,便于觀看和下載,更能夠增加學生的粘著性。翻轉課堂改變教與學的載體模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翻轉課堂是一種把“學生前置自主學習,師生轉換角色的課堂,師生學習的知識給予內化,增加課堂的感染力。
對于線上課堂,要加大在線網站課程、思政課移動課堂平臺和思政課教學“考評建”平臺的建設。充分發揮出新媒體網絡在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上的優勢,發掘思政課課程體系化優勢,抓住思政課課程的改革中心環節,發揮出線上教學在育人實踐中的地位。探索在校內、校外對思政課MOOC平臺進行建設,針對當前青年學生網絡化生存的現狀利用新媒體的普及性、即時性和點對點等特點,在“互聯網+”新形態下優化思政課的線上課堂習題。線上課堂的建設要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學導驅動法”,通過問題為先導,即“問題—自學—破解—推演—論證”的基本形式,來提高受教者的自我學習能力、培養受教者的學習方法和激發受教者學習興趣,以生為本,以問題為導向來建設在線課堂。可以針對不同的主題和熱點問題開展線上討論課程,期末考試可以采取線上考試,平時的表現課堂回答等系統自動加分,這樣期末成績一目了然,方便高效。
對于線下的教學要推行“教學相長”的模式,將平面化教學拓展為現代立體式教學。“教學相長”過程中“教”與“學”的有效結合能將思政課變成立體化的、活的現實,讓思政課“活”、“火”起來,第一,我們需要加強思政課元素材的創新性、開放性和前瞻性的發掘,對教學素材的采集需要多樣化,要親力親為,各教師寒暑假下采集素材,教研室匯總,學院篩選推廣。再經過提煉和加工,可以變成素材庫,全省甚至全國共享。第二、對教師用書應該注重實效性與前沿性,能反應出教學的最新成果,并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書籍作為備課資料,同時將自己的一些成果和精辟觀點總結歸納融入到思政課教學素材里,做到精益求精。第三、堅持主修教材和輔修教材的相互結合,構建立體化的教材。第三、搭建“線上”和“線下”的專門化、具有輻射性的全局性交流平臺,一頭連著國家,一頭連著青年,開展“頭腦風暴”,分享交流教學實踐和經驗,打造浸潤式的課堂,運用大數據和云數據端開展名師講壇,等等。
所以,思政課教學要把握好線上與線下的教學、拓展實踐教學,多維發散思政課的教學途徑,把思政課的價值引領貫穿通識課、公共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真正做到思政課的“無處不在”,踐行好“三全育人”理念。同時要把握好思政課學習的連續性與遞進性,并養成對思政課探索的主動性和自我更新性,力爭做到學習思政課在任何時候不掉隊、不掉層、不落伍,并做到終身學習。
三、“三全育人”理念融到思政課教學全過程
思政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需要架構好思政課線上和線下課堂的混合式課堂,而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架構需要注重全方位育人,即倡導價值塑造、能力提升與知識傳授相結合的理念,把這些理念運用到思政課教學中,與時俱進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要做好全方位育人,強化教師的理論修身,注重價值導向、把前沿的理論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全方位運用好。在教學中對熱點問題、敏感問題要講清楚講徹底。圍繞理論中心“畫圓”,以點到面,從線到片,形成全方位的思政課程思想觀點綜合體。全方位育人要接地氣,解決好思政課教學中遇到的難點和熱點,切合學生實際,把一些相對枯燥的知識,化作青年學生容易懂、易接受的語言或文字講授,或以一些數據表格來全方位講解,做到深入淺出、層次分明、有理有據。充分把握思政課全方位育人的“元素材”的建設和搜集,加強思政課資源庫建設,提取感興趣的信息資源作為開展思政課教學的信息資源。以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思政課全方位育人創新,把以人為本作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理念。作為教師的教學要求,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知識水平與專業技能,掌握思政課所涉及到的多學科的知識點,并注意捕捉最新熱點開展教學,并把教學與實踐結合,做接地氣的教學。打通思政課與基礎課、思政課與專業課、思政課與實踐課的脈絡,撕下以往貼在思政課身上“例行公事”的標簽,促使學生從單純背書式的學習轉向反復思考式的學習。建立起師生多角度、多層次互動的混合式教學,構建育人“同心圓”,讓思政課開出絢麗的花朵。
思政課的教學勢必發揮著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的關鍵作用,踐行好思政課教學是學校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一環,是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渠道與主陣地。系統聯動好思政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載體,將課堂交予學生,從興趣出發,著眼于個人發展規劃,結合專業特性、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性、樹立主場意識,積極參與課堂重構,將守正與創新結合起來,如此環環相扣,良性循環,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成效。
注 釋:
①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0-19.
[2]習近平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
[3]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