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莎 于俊紅
摘要:本文通過對客家文化的蘊涵價值深入挖掘,分析了“互聯網+客家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開發及利用現狀,并探尋了“互聯網+客家文化”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運用路徑,主要有創辦“客家文化”慕課平臺、創新“客家文化”表現形式、開放“UR”“客家文化”APP等新模式。如此方能保持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機活力。
關鍵詞:客家文化;“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6-0074-03
2019年3月,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1]客家文化是贛南地區特有的文化資源,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其蘊含的思想精神既體現中華民族普適的價值理念,又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互聯網時代,客屬地區高校思政教育者探索“互聯網+客家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開發及運用,讓傳統客家文化的內涵價值在青年學子的心中重煥生機,這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客家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運用“互聯網+客家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過創新思政教育的載體,將快捷、高效、全面的互聯網技術融入其中,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的價值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資源,以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感染性和實效性。
贛州被譽為“客家搖籃”,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全市95%以上的人口為客家人,因而,贛州被稱為客家民系最為重要的聚集地之一,蘊藏著悠久而深厚的客家文化。客家先民背井離鄉,在艱苦卓絕、歷經艱險的南遷繁衍之路中,形成了自強不息、團結互助、艱苦樸素等優秀品格,他們通過口耳相傳、父教子習的方式來不斷傳達對遠方故土的思念和文化的傳承,凝結為崇學重教、愛國愛鄉的精神財富。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任務。贛南客家文化倡導的個人奮斗、家庭擔當、社會責任以及家國情懷,以及客家文化中的民俗、民諺、建筑、飲食等等傳統要素,通過深入挖掘開發,可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鮮活的課程資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供豐富的教育素材,為傳統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注入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文化的感知力和課堂效率。作為客屬地區的高校,更應該重復發揮地緣優勢,讓沉淀千年的傳統文化在網絡時代下更有嶄新的活力,開拓出別具一格而富于感染力的思政教育新路徑。
二、“互聯網+客家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發與運用現狀
我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注重政治理論學習與思想灌輸,教育成效不盡如人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精神源泉,高新的網絡技術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新型載體,而二者的有機融合,必將為思想政治課程注入強勁的活力。“互聯網+客家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發創新的要求,也符合黨和國家倡導的“互聯網+”行動計劃,是非常有建設意義的探索和嘗試。但縱觀贛南高校,還沒有全面系統地開發贛南客家文化資源,對“互聯網+客家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更是鮮少涉足。
(一)尚未形成系統的“互聯網+客家文化”的教學體系
完整獨立的教學體系是開發贛南客家文化資源獲得成效的關鍵舉措。然而贛州地區高校在思政教育領域中尚未形成“互聯網+客家文化”的系統教學體系,具體狀況有三:
其一,課程構架方面,缺少專門的“互聯網+客家文化”課程,未開發出一本客家文化的相關專業教材,沒有配套的線上、線下課程,也沒有納入規定課時的教學規劃。各高校對于客家文化的教育普遍存在著零散性、隨機性、淺顯性等問題,其教學形式主要是主題班會、專家講座或是思政課程的穿插,教學活動還局限于授課中運用圖片、影視等單一多媒體資源,教學內容較為淺顯,沒有對文化內核進行深入挖掘。
其二,師資隊伍方面,“互聯網+客家文化”師資隊伍不完善,缺乏既擅長思想政治教育又精通互聯網領域的復合型教師人才。“互聯網+客家文化”專屬教學及互聯網媒體資源的打造,需要既熟稔客家文化知識,又掌握開發、編程、文字、圖像處理等互聯網編輯操作技能的復合型教師,這是影響互聯網媒體的開發力度的重要因素。而當下客家文化教學的師資隊伍不夠健全,沒有專家型研究團隊,授課教師也隨機性邀請的班主任、輔導員、團學負責人、外請專家、思想政治老師等,授課質量難以保證。
其三,教學評價體系方面,缺乏獨立的評價機制。現有的評價體系中只是將客家文化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效果加以考量,并沒有納入真正的教學評價體系。而獨立完整的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準確衡量“互聯網+客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客觀評價教學工作的開展狀況,并逐步完善,以此實現高質量的教學工作的良性循環。
(二)尚未形成以“互聯網+客家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風貌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良好校園文化潤物無聲,對大學生思想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而贛州地區高校并沒有利用地緣優勢,形成以“互聯網+客家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狀況有二:
其一,校園文化活動方面,缺乏以“互聯網+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品牌校園活動。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校園活動異彩紛呈,但主要集中在文藝、體育或與專業相關的傳統競賽活動,缺乏新興的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互聯網+”模式融入到校園活動里,大部分活動中也沒有體現和真正融入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涵;
其二,校園文化宣傳方面,缺乏客家文化的網絡輿論宣傳陣地。贛州地區高校既沒有以贛南客家文化為題材的公眾號、微博、APP等,又未建立專門的網絡宣傳教育主陣地。客家文化宣傳僅集中在班級手抄報、黑板報這樣的傳統形式,宣傳途徑較為單一,覆蓋面較小。
(三)尚未形成科學的“互聯網+客家文化”的實踐教育機制
實踐教學是教育工作中的非常重要的環節,構建“課程教學-校園活動—社會實踐”的實踐教學的長效機制是教學完整性的體現。而贛州地區高校尚未形成科學的“互聯網+客家文化”實踐教育長效機制。
其一,實踐內容方面,缺乏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系統實踐內容。贛州地區有豐富的客家文化積淀,市內也有眾多客家文化遺跡、民居場館,而高校實踐課堂卻往往因為學生人數眾多、學生安全問題保障、校車及景點接待能力有限等問題,對這部分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不足。
其二,實踐主體方面,存在點多面不廣的問題。在高校的實踐活動中,實踐主體集中在優秀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社團成員中,而大部分普通學生卻以旁觀為主,很少投入參與。
其三,客家文化的實踐教學體系缺乏制度保障,體現為贛南客家文化實踐教學的隨機性、集中性突出。沒有開展常態的活動機制,實踐教學多集中在重大紀念日、節日里開展,沒有相應的制度規范和保障。
三、“互聯網+客家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路徑
(一)創辦“客家文化”慕課平臺,共享優質、全面的教學資源
“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一種以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為目的的創新教育模式。”[2]2008年在加拿大首次提出了“MOCC”這一術語,慕課以其優質、便捷、開放、共享、全面等特質而在全球范圍內廣受歡迎,各大高校爭先開設在線開放課程,廣大學生也十分樂意使用這一新興資源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順應“互聯網+”這一時代潮流,贛州地區高校可創辦“客家文化”慕課平臺,創新教育模式,為大學生提供喜聞樂見的系統、優質、全面的客家文化教育、教學資源。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構建“客家文化”慕課的師資隊伍。構建精英教師團隊,打破地域、高校的局限,在全國范圍內邀請優秀的專家、學者、教師、研究員共同組成“客家文化”慕課師資隊伍,精英教學團隊可有效地將資源整合,最大范圍內實現教育合力。
第二,打造“客家文化”慕課教學體系。加大對客家文化課程的開發,精心設置全面、合理的教學大綱,構建研、學、行為一體的教學流程,采取“線上”和“線下”兩種授課形式雙管齊下,形成獨立、系統的“互聯網+客家文化”的慕課教學體系,從而真正讓學生深入學習和了解客家文化。
第三,完善“客家文化”慕課考評機制。慕課考評機制是衡量、判斷“客家文化”慕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效果的重要保障。慕課考評因圍繞著大學生是否掌握客家文化的特質,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否增強,大學生是否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等方面運用課堂隨堂測試、課中學習記錄、同學互評、老師評測、期末測試等手段構建完善的考評機制。通過制定運用效果考評機制的反饋,不斷完善、修訂慕課教學機制,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創新“客家文化”的表現形式,提升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感染力
運用“互聯網+客家文化”的表現形式,可以營造頗具客屬地域特色、也利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首先,可以開發客家文化的專題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讓客家文化內容以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多感官的形式立體呈現,讓大學生不受時空局限閱讀到有關客家文化的資訊,使客家文化真正進入、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占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網絡輿論宣傳陣地。其次,贛南高校客家文化文藝活動中融入“互聯網+”模式。贛南地區高校可以利用特有的客家文化資源,舉辦客家民俗品鑒、客家文化知識競賽、客家采茶戲等多種具備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使用微信、微博進行實時動態分享,可以使用微信投票點贊等功能增加活動趣味性。還可以通過網絡終端的實時在線播放功能,將現場活動的盛況及時推送到電腦、手機等的終端進行播放,極大地增強活動的影響力、互動性和輻射面。
(三)開發“VR”客家文化APP,創新實踐教學育人新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VR技術的出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了一次空前的突破和改變。開發融入VR技術的“客家文化”APP,將客家文化旅游景點作為載體,可以使大學生足不出戶也能有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客家文化的魅力,人人均可成為實踐教學活動的主體和參與者。關于“客家文化”APP的開發,我認為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運用虛擬現實技術(VR)的同時,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VR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3]。將VR技術融入到“客家文化”APP中,構建虛擬的客家文化旅游平臺,使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在任意一處景點近距離的觀摩學習和自由游覽。在VR技術里注重融合多媒體手段,如根據學生在APP里虛擬瀏覽景點的進度進程,播放相應的文字、視頻講解內容,或用音樂烘托意境氛圍,讓大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感受細致生動、逼真動人的客家景點文化,更有利于其了解景點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涵。
其二,將客家文化旅游景點合理分類。贛州是全國客家人最大的生活聚集地,客家文化旅游景點眾多,遍布全贛州,在“客家文化”APP中應當注意到,不應按照地域劃分,將旅游景點簡單分類,而應該將相關的景點按照文化脈絡進行統一梳理,如客家建筑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客家飲食文化、客家戲曲文化等進行歸類后展示。再如,“客家建筑文化”一線,可以將散落于贛州的龍南縣(龍南鎮)、定南縣(歷市鎮)、全南縣(城廂鎮)、信豐縣(嘉定鎮)、安遠縣(欣山鎮)、尋烏縣(長寧鎮)等地的圍屋匯總,便于欣賞品評不同時期、地域的圍屋建筑特色。客家文化旅游景點按照類別系統排列,可方便大學生在APP里便捷準確地找到想要參觀的客家文化旅游景點,這樣也更全面而有脈絡性地系統了解客家文化知識。
其三,精心構建“互聯網+客家文化”專題實踐活動。高校利用客家文化APP,可以精心構建專題實踐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選擇,在學生的親身體驗里,大力提升客家文化的教育效果。如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客家民俗分享會”、“客家服飾推廣”、“客家美食品鑒”等多彩活動,并可借助大學生喜歡的朋友圈、抖音、微博等進行分享交流,極大地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親身參與中加深大學生對客家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促進他們對客家文化的領悟、學習和傳承。
四、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互聯網+客家文化”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既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又能緊跟時代的腳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那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4]。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只有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式、手段的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才會取得切實成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將保持長久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陳虹穎.“互聯網+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8.
[3]習近平.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Z].北京,2019.
[4]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