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鐘 玉泉 汪大喹
摘要:高校①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是長期困擾國內高校發展、地方經濟進步的大問題。國內高校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實踐中做了很多嘗試,有的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本文以這些典型創新模式為切入點,以現有法律規范為基礎,明確高校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角色定位(它是內部機構健全的成果轉化主導者、成果轉化實操機構的控制者和成果轉化規模效應的建設者),同時以實現高校這些新的角色定位為目標對現有法律責任提出相應的調整建議。
關鍵詞: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角色定位;法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2.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6-0077-03
一、我國規范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現有法律
(一)職務科技成果的法律界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科技成果是指通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職務科技成果,是指執行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單位的工作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該法條明確界定了科技成果的概念,說明職務科技成果是科技成果的一部分。
筆者在梳理國內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促進和保護的現行法律規定后,認為科技成果的范圍應為:發明創造(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作品(作品是指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涉及科學成果轉化的作品主要為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但并不局限于上述列舉)、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以及其他可以認定為科技成果的技術成果。
(二)規范職務科技成果的法律體系框架
我國規范職務科技成果的法律體系框架如下。
第一,憲法。我國憲法第二十條中明確規定國家要發展科學事業、普及科技知識,獎勵科技成果,這一規定表明了國家對待職務科技成果的鼓勵促進以及相關研究人員的正面態度。
第二,法律。此處的法律是狹義的法律,主要有:《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它們是對職務科技成果的概括性規定,明確了職務科技成果的定義、轉化的方式、操作程序以及相應主體的法律責任。同時還有《專利法》、《著作權法》、《合同法》,它們明確了職務科技成果以發明創造、作品以及以合同約定方式完成的其他技術成果的認定、權屬以及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內容。
第三,行政法規。主要有《專利法實施細則》、《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它們細化了各類職務科技成果的認定、獎勵以及其他具體權利義務的內容。
第四,部門規章。規范職務科技成果的部門規章數量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國土資源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文化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管理暫行辦法》等,它們在各部委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法規細化了相關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使用、認定程序等具體內容。
第五,地方性行政法規和政府規章。自《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頒布之后,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均在結合地方特色探索成果轉化的法律推進模式,在兩個關鍵時間點——1996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頒布的時間)、2015年(該法修訂的時間)前后制定(修訂)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目前還有少數涉及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較多的地區正在完善相關地方性行政法規。
第六,司法解釋。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明確了以技術合同形式完成的職務科技成果認定條件。
(三)高校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角色及法律認定
上述法律在規范職務科技成果時均提到了“單位”“法人或其他組織”這樣的詞匯,那么在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高校的角色就是研發人員或團隊的“單位”,提供給研發人員(團隊)物質技術條件、為其安排工作任務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因此按現行法律規定高校即為其職務科技成果的權利人。
二、高校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典型創新模式及自我定位
(一)北京大學:“內部機構、制度完善+外部校企深入合作”內外有序推動
北京大學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模式中,合理設置的內部機構和完善的相關制度引人注目:北京大學內部設立了專門機構,具體為:科學研究部(主要負責科研項目組織、協調、相應研究基金和項目的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獎勵、專利的申報、管理和統計)和科技開發部(主要負責學校技術轉讓、入股與專利運營,校企科技合作,管理校企聯合研發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同時,北京大學制定了完善的制度體系:《北京大學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管理辦法》、《北京大學技術轉讓管理辦法》、《北京大學技術入股管理辦法》和《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評估備案實施細則》等。
在外部校企合作方面也有突破:北京大學與華為、騰訊、德國拜耳等50余家大型企業簽署了共建聯合研發平臺協議,共同開展多渠道的技術研發合作。2016年,北京大學與神州數碼聯合成立了“北京大學——神州控股協同創新中心”,中心主要任務包括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孵化及創業支持、參與產業政策及標準、人才交流培養等五個方面,采用企業長期投資基礎項目研究配合相應專利轉讓的方式打造“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走向市場”的立體化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體系。
北京大學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模式中,還通過內外配合實現了內部獎勵專人負責、外部成果轉化機構專項開展,做到了對于職務科技成果市場化的有力推動,但是北京大學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角色定位仍為成果的權利人,若想在后期專利轉化、使用上有突破,則需在前期合作協議中予以明確。
(二)同濟大學:突破傳統設置專門機構,扮演校內成果激勵和校外成果推廣的雙向服務者
同濟大學2017年將原科學技術研究院分解為“一部三院一中心”(科研管理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工程與產業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機構改革的成果是分解了學校科研管理機構的工作任務,實現校內行政和校外推廣有序分離,專項工作專人投入。將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放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該中心對內向學校負責,配合學校相關部門以完善內部政策的方式,激勵研發人員(團隊)的研發熱情,提高教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在學校授權內成為成果研發人員(團隊)和成果需求方的雙向聯系紐帶,對外以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同濟技術轉移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的方式代表學校參與公司活動,確保學校權利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不丟失、不縮水。
同濟大學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主動與市場銜接,主動加大內部獎勵激勵力度,但在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劃分上并未作出任何讓步,成果的權利人仍然為學校。
(三)西南交通大學: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
西南交通大學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后對于收益獎勵按兩種不同情況進行分配的方案極具創新性:第一是沒有分割確權的科技成果,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以后按照收益比例獎勵給研發人員(團隊),西南交通大學設置的獎勵比例為70%;第二是通過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分割確權的專利,分割70%的專利權給研發人員(團隊),這一模式的具體的操作方法是:由西南交通大學將專利轉讓給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由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出具變更申請材料,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研發人員(團隊)完成添加與變更為專利權人,如果該項職務發明專利評估作價入股,發明人與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具有平等地位的股東關系。
西南交通大學主動放棄部分專利權屬,在研發人員(團隊)主動申請下由學校與其共享專利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若研發人員(團隊)不選擇權利共享,也可以獲得比例明確的獎勵。這一模式下,西南交通大學大膽突破了《專利法》第六條的規定,在專利這一類型科技成果上做到了學校、個人混合所有,其他類型科技成果仍沿用法律規定處理。
三、以遵守法律、提高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率為基準明確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高校的角色定位
(一)內部機構健全的成果轉化主導者
作為一個成果轉化主導者,高校內應有健全的內部機構,筆者認為可選用同濟大學的機構設置模式,將對科技成果的行政管理和外部推廣交由校內不同部門完成。行政管理和外部推廣部門應有以下分工協作:
科研行政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對政府主管部門發布的科研政策進行收集、解讀,做好有針對性的傳達使用;規整校內各方對政府主管部門以及立法機構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并及時提交;校內科研政策的制定實施;組織管理各類科研活動;協調校內各部門做好對科技成果研發人員(團隊)的獎勵和各類優惠兌現(如:稅費)等。
科技成果推廣部門主要負責:主動對接地方、企業以及其他對科技成果有需求的主體,發布成果信息,收集社會需求;為科技成果研發人員(團隊)提供科技成果法律認定服務;代表學校管理已有科技成果,對即將開展的科技成果研發活動經學校審批可選用約定成果共享的方式進行前期支持;管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代表學校與第三方資產經營公司、服務公司合作控制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按科技成果研發人員(團隊)需求與校內其他相關部門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如:職稱評定、人員工作崗位等)。
(二)成果轉化外部實操機構的控制者
本文研究對象為公立高校,公立高校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是由財政資金支持設立的,基本職能為教學、科研和公益性社會服務。高校大力推動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自身盈利,而是為了讓無形資產不再無形,達到研發人員(團隊)、成果需求者和社會大眾三方共贏分享之目的。如果由高校以自己的法人身份進行成果轉化,有違其公立的本質,同時也會影響到校內國有資產的安全。因此目前國內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多會與外部第三方機構合作共同完成,這些第三方機構都是獨立法人機構,它們或有學校投資或為與學校建有合作聯系的機構。本文提到的成果轉化外部實操機構指的就是這些第三方機構。
在成果轉化的實際操作中,如果高校只負責成果推廣的前期介紹、平臺搭建等聯系類的工作,而無法控制成果估價、掛牌交易、拍賣、交易協議內容等關鍵環節,那么成果轉化很有可能就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筆者認為高校可以通過委派人員兼任成果轉化外部實操機構董事會成員、對機構控股等方式成為控制者,確保在成果轉化中對高校權利的實現和對國有資產管理的有力監控。
(三)成果轉化規模效應的建設者
一所高校科技成果的優質轉化可以為其內研發人員(團隊)、已聯合的企業甚至所在地區帶來正面回饋和發展機會,但是一所高校的研發、成果轉化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可以在自愿的基礎上以高校聯盟的形式,搭建共用的成果轉化平臺,實現資源(人才、實驗設施設備等)共享、信息互通,則會讓更多人共同享受成果轉化之利,以此形成轉化規模效應。因此高校可在完善自我的基礎上,自愿參與各類高校聯盟(如:地區高校聯盟、同類研究高校聯盟等),主動成為成果轉化規模效應的建設者。
四、以實現高校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新的角色定位為目標調整現有法律責任
(一)規范職務科技成果法律體系中反映出的高校法律責任
從上文可以看出,規范職務科技成果的法律體系框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筆者查詢了各效力層次的法律規定,認為約束高校的法律責任設置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責任形式完整,但規定粗略。法條中多數對三種法律責任形式均有涉足,但往往只對行政責任做出了具體規定,對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僅做粗略的法條銜接;
第二,法律中的行政責任類型陳舊、設置模糊。法律設置了高校應承擔的行政責任類型(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取消資格、沒收違法所得以及罰款),但多采用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這些陳舊的責任類型,沒有創新,在取消資格、罰款的設置上基本沒有規定取消年限和罰款額度,因設置模糊不宜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