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竹
【摘要】新《語文課程程標準》強調指出:“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內容”學生寫作需要發揮想象和聯想,本文主要圍繞如何借聯想與想象拓展寫作思路,展開探討。
【關鍵詞】聯想? 想象? 寫作思路? 拓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092-01
聯想是由于受到感知對象的刺激而想起與之相關的人事物或某一生活哲理。學會聯想,將使我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而深廣,使我們的作文形象生動而豐富多彩。所謂想象,是指在頭腦中對已知的事物進行加工,從而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活動。因此,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形象思維。學會了想象,將使我們形象思維的翅膀更加豐滿,使我們的作文文采飛揚。
聯想和想象是作文構思的方式之一,為打開思路,就要打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下面我來談談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借助想象和聯想,拓展寫作思路。
一、結合課文,巧設問題,激活想象聯想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課文課堂情況,巧設問題,傳授方法,讓學生能觸類旁通,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教《春》分析到課文結尾的三個比喻句時,讓學生試著模仿課文,發揮想象,寫一段關于“夏、秋、冬”的描寫。根據課文巧設問題,模仿課文進行片段寫作,既激活了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也借此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運用聯想想象,重組素材,構思文章框架
通過聯想想象,我們可以把記憶中的各種表象重新組合,構成新的形象,獲得新的意義。如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韓寒,他的獲獎作品《杯中窺人》就是采用這種方法構思而成的佳作。面對一團紙放置在半杯水中這樣一個題目,作者由杯中紙團在水中浸泡、松展和沉降的表象,展開聯想,將頭腦中看過的一些形象與眼前的形象,巧妙地組合成一個人從出生到被社會浸染的形象過程。一團白紙浸泡在半杯水中,作者聯想到人接觸社會后難以擺脫的影響。紙團的松展聯想到社會的磨蝕作用,想到中國人不敢說大實話。紙團墜入杯底,又聯想到人過多沾染社會壞習氣后的墮落。他機智地將原本相互并不相干的記憶與眼前的表象組合起來,獨特表達了深刻的意義。這例子給我們啟迪:作文的一個重要技巧就是將眼前要寫的對象(題目或者事件)與自己頭腦中儲存的一些記憶連接在一起思考,或擴大想象或重新組合一些的形象,就能找到寫作基本框架,從而往這個框架填塞形象的描繪和思想的陳述。
三、轉換角色,激發想象聯想
作文話題從一個角度敘述容易落入俗套,千篇一律。但如果發揮聯想想象,變換角度,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如有一次,學校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同學捉了一只麻雀來玩,后來將其殘忍折磨致死,其他同學也只是充當冷漠的看客。我讓學生就這件事談談看法。大部分同學都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談。但有一位男生說:“如果我是這只小鳥,我會恨死這個同學的……”我因勢利導,叫這位同學運用想象,用一只鳥的口吻來寫這篇作文,這位同學很快交了一篇名為《一只鳥的控訴》作文,想象豐富,角度新穎,內容精彩。可見聯想想象可以激發學生靈感,寫出屬于自己的創意之作。
四、發散思維,發揮想象聯想能力
發散性思維,就是由一個目標或思維為起點,讓想象者根據不同的知識水平、生活感悟,朝著不同的思維方向,順著不同角度,想象并再創造出不同的新形象的思維過程。如《1+1=?》作文題目,有學生根據想象的不同方面賦予“1+1”不同方面的內涵。如(1)“1+1=2”由此我們可以想象一分錢一分貨。(2)“1+1>2”,我們可以想象團結起來力量大的典型事例。(3)“1+1<2”我們可以想象兩個和尚挑水喝,比一個和尚挑的水少。(4)“1+1=1”可以想象一個重重的跟頭+一場無淚的痛苦=一步成長的代價,一點沖動+一點不成熟=一次不小的失誤,總之,借著發散想象可以把一個簡單的數字題目想象成特殊含義的文字,這種發散性想象可以使文章情趣盎然,意蘊深遠。
五、反彈琵琶,逆向想象聯想
逆向想象,就是從思維的相反方向出發,改變慣性思維,想象創造出與常規形象相反的新形象的思維過程。如人們運用逆向思維就可以對一些成語大膽提出了新的看法:班門弄斧——弄斧就要上班門;亡羊補牢,為時晚矣——亡羊補牢,未為晚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也成方圓,這就運用了逆向思維對褒義成語大膽質疑,給貶義成語賦予新的時代含義,使舊觀點引申出積極意義,反彈琵琶意更新。
六、改編、續編課文,催化想象聯想
在學生原課文的基礎上改編課文,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樣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催化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達到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可謂一舉三得。如讓學生續編《木蘭詩》改編《木蘭詩》等。
想象是活化知識的酶,能使語文課堂青春煥發,活力永存,充滿創新的動人旋律。語文教師不光要在作文指導方面,還應在授課的各個環節中時時注意激發培養學生想象聯想能力,讓學生的想象之花綻放,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