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英 楊彬 趙萌 李澤娟 王鵬毅 趙平



摘要? ? 茶葉產業是普洱市重要的民生經濟。為了全面了解普洱市的茶葉產業狀況,對普洱市地域差異較大的茶園共計43處進行了走訪調查,并且對其茶園土壤進行采樣分析,通過Excel和SigmaPlot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明確茶園發展的限制因子,為普洱市的茶園發展提出一些實質性的建議。結果表明,在調查的43個樣本中,61%的茶農是小學及以下學歷,有66%的茶農認為肥料投入越多越好,在茶園投入中,一般以化肥為主,占投入總量的63%,茶園投入在0~1 500、3 000~4 500元/hm2之間時產投比達到最大化。肥料偏生產力在10以下的達到58%,其中≤5的達到29%,土壤中速效磷和微量元素含量偏低。
關鍵詞? ? 茶產業;現狀;土壤養分狀況;建議;云南普洱
中圖分類號? ? S57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2-0227-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Tea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livelihood economy in Puer City.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tea industry situation in Puer City,43 tea plantations with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uer City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ir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The datas were analyzed by Excel and Sigma Plot software,the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some substan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garden in Puer City were put forwar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43 surveyed samples,61% of tea growers ha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or below,and 66% thought that the more fertilizer input,the better. Chemical fertilizer was the main input in tea plantation,accounting for 63% of the total input.The ratio of output to input reached maximum when the tea plantation input was between 0-1 500 yuan/hm2 and 3 000-4 500 yuan/hm2.Fertilizer partial productivity below 10 was 58%,of which 29% was less than or equal to 5.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trace elements in soil was low.
Key words? ? tea industry;situation;soil nutrient status;suggestion;Puer Yunnan
1? ? 走訪調查
1.1? ? 調查方法
印制詳盡的調查表,內容包括茶園面積、2016年全年產量、茶葉單價、2016全年總收入、施肥次數、施肥方法、施肥量、肥料養分含量、肥料投入、農藥投入、人工投入以及其他投入、茶農受教育水平、對作物需肥特性的認識、茶葉收入在茶農全部收入中的百分比。本次調查共覆蓋了445 hm2茶園、38個農戶、5個茶廠。通過這次調查,初步掌握了普洱市茶園的產投情況,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提出解決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1.2? ? 調查結果
普洱市茶園的管理模式主要有2種。一種茶園歸茶廠所有,其免費供茶農使用,茶農自己管理,茶葉由茶廠統一回收,茶農按所采茶葉多少獲得勞酬。施肥季節,茶廠給茶農推薦肥料,自愿購買,茶農為了方便,多數會選擇購買,但是茶農個人意愿不同,施肥量存在差異。有機茶園為了達到有機標準,會對茶農作統一要求,不達標者,不予回收。另一種是茶農自有茶園,管理粗放,茶葉出售給一些小作坊,質量沒有保障。茶園缺乏統一管理,加上茶農受教育程度較低,對茶樹的需肥特性不了解,在管理過程中的投入主要以經驗和茶葉的市場價格為依據。在調查的43個樣本中,61%的茶農是小學及以下學歷,37%為初中學歷,僅有2%為高中學歷。有66%的茶農認為肥料投入越多越好,只有25%的茶農認為應該合理施用,但是茶農并不清楚具體的施肥量以及肥料配比,另外9%的茶農表示不了解茶葉的肥料施用方法。這些因素都導致普洱市茶園投入成本懸殊,尤其是肥料的投入,使茶葉品質良莠不齊,影響了統一采購,不利于規模化發展。在茶園投入中大多以化肥為主,占投入總量的63%(圖1)。
各個茶園的產投比以及產投差都存在很大差異,茶園產投比隨著茶農的投入呈下降趨勢,投入在0~1 500、3 000~4 500元/hm2之間時產投比達到最大化。當茶農投入在3 000~4 500元/hm2之間時,產投差達到最大化(圖2、3)。
肥料偏生產力可以更加客觀地反映普洱市茶園的養分利用狀況,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供理論支撐。通過分析,肥料偏生產力在10以下的達到58%,其中≤5的達到29%,10~30之間的達到34%。這說明普洱市茶園的肥料偏生產力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茶園養分管理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圖4)。
2? ? 樣品分析
2.1? ? 材料與方法
2.1.1? ? 土樣的采集與制備。2016年5月在普洱市有代表性的茶園進行土壤和植株采樣,所采土層為0~30 cm,茶葉為1芽2葉,樣點呈“S”型分布,每10個點混1個樣,共43個樣。分別為干海子村采樣4個、竜竜村采樣4個、營盤山采樣3個、南島河村采樣4個、大草地茶廠采樣4個、茶樹良種廠采樣5個、三家村采樣5個、整碗村采樣7個、百草地采樣7個。對所采土樣直接風干,過篩備用。所采茶樣先105 ℃殺青30 min,再75 ℃烘干為恒重,粉碎機粉碎過篩備用。
2.1.2? ? 分析測定方法。①土壤樣品測定。pH值用pH計測定、有機質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測定、全氮用半微量開氏法測定、堿解氮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全磷用NaOH熔融-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磷用0.05 mol/L HCL-0.025 mol/L(1/2H2SO4)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鉀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測定、速效鉀用中性1 mol/L NH4Ac-火焰光度計法測定、有效鐵錳銅鋅用0.1 mol/L鹽酸浸提-AAS法測定、交換性鈣鎂用1 mol/L NH4Ac浸提-AAS法測定。②植株樣品測定。植株全氮用H2SO4-H2O2消煮-蒸餾定氮測定、磷用H2SO4-H2O2消煮-釩鉬黃比色法測定、鉀用H2SO4-H2O2消煮-火焰光度法測定、鈣鎂鐵錳銅鋅用AAS法測定。
2.2? ? 結果與分析
在實驗室對所采樣品進行測定后,用Excel以及SigmaPlot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制圖,結合高產優質茶園(2 250 kg/hm2以上)的土壤養分標準[1](pH值4.5~5.5、有機質>20 g/kg、堿解氮>100 mg/kg、有效磷>20 mg/kg、有效鉀 >100 mg/kg、全氮>1 g/kg、交換性鎂>50 mg/kg、有效錳30~80 mg/kg、有效銅>1 mg/kg、有效鋅>2 mg/kg)分析數據,最終得出普洱市茶園養分的最大限制因子。
2.2.1? ? 土壤pH值和有機質。普洱市土壤pH值變異系數屬于弱變異,77%的樣本分布于4.3~4.9之間,適宜茶葉的生長。有機質變異系數大,但是有71%集中分布在20~50 g/kg之間,有機質含量整體比較豐富,符合高產優質茶園標準(表1、圖5、圖6)。
2.2.2? ? 土壤全氮和堿解氮含量。普洱市茶園土壤全氮含量有83%集中分布在1~3 g/kg,之間,根據楊亞軍等[1]的研究表明,土壤全氮含量>1 g/kg,達到高產優質茶園(鮮葉產量達2 250 kg/hm2以上,下同)的全氮量標準,故普洱市茶園全氮含量整體達到優產高質茶園標準。根據研究茶園土壤堿解氮含量>100 mg/kg時,達到高產優質茶園標準,普洱市茶園中堿解氮含量>100 mg/kg的樣本量占到整體樣本量的67%,整體含量偏高(表2、圖7、圖8)。
2.2.3? ? ?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全磷含量86%集中分布在0.3~1.0 g/kg之間,集中分布區間平均值為0.6 g/kg,根據吳? 詢等[2]在第四紀低丘紅筋泥茶園土(pH值在4.5左右)上的研究表明,高產優質茶園的全磷平均含量為1.5 g/kg,故普洱市土壤全磷含量偏低。速效磷含量>20 mg/kg的樣本量占整體樣本量的23%,整體含量低(表3、圖9、圖10)。
2.2.4? ? 土壤全鉀、速效鉀含量。全鉀含量的77%集中分布在6~20 g/kg之間,其中含量在15 g/kg以上的樣本量占總體樣本量的33%。吳? 詢等[2]的研究表明,高產優質茶園的全鉀平均含量>15 g/kg,故普洱市茶園全鉀含量偏低。速效鉀含量>100 mg/kg的樣本量占到整體樣本量的74%,整體含量偏高(表4、圖11、圖12)。
2.2.5? ? 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高產優質茶園的交換性鎂含量>50 mg/kg、鈣鎂比5~12、有效銅含量>1 mg/kg、有效鋅含量>2 mg/kg,根據對普洱市茶園的土壤養分分析發現,茶園土壤中有效銅、有效鋅含量低,達到高產優質茶園標準的分別占37%、21%,交換性鎂含量也偏低,含量在50 mg/kg以上的占58%(表5、表6、圖13、圖14、圖15、圖16)。
3? ? 結論
根據此次走訪調查及數據分析,對普洱市的茶園產投情況有了清楚認識,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茶園缺乏統一管理,導致茶葉品質良莠不齊,影響市場規模化發展。調研發現,即使是同一個茶廠,同一片區域內,由于茶農管理方式不同,茶葉品質存在很大差異,導致茶廠統一化加工受阻。同一批次中,品質良莠不齊,進入市場后競爭力弱,不利于其進一步發展。二是茶農對茶樹的基本知識缺乏,對茶葉質量監管體系不了解,生產過程存在盲目性。茶葉價格高,便多施肥,價格低時少施或不施,而且忽視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影響茶葉品質。降雨量豐富時,蟲害增加,農民噴施農藥不合理,造成茶葉農藥殘留,質量不達標。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普洱市茶產業的規范化進程[3-4]。三是有機茶園管理方式落后,標準化建設滯后。在走訪的5個65 hm2以上的有機茶園中,都發現了不同程度的缺素現象,?其中缺磷現象最明顯。茶園產值偏低,有的地塊甚至出現絕收現象,而且茶樹老化提前,有的已出現衰退跡象。四是產業單一,缺乏下游產業。據調查,普洱市的茶產業大多以傳統茶葉加工為主,深加工企業只有1家,即天士力集團。
基于此,提出以下產業發展建議。一是對一些較大茶廠的管理人員進行理論和技術培訓,包括茶樹的需肥特性、施肥方法、農藥的正確使用,同時講解一些高產優質茶園的管理模式,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借鑒。茶廠管理人員應對茶園進行統一管理,把自己所學統一講授給農民,定時監督,從而提高產業效益[5]。二是改進有機茶園管理技術。據調查,普洱市的有機茶園病蟲害是其管理難點之一,防蟲主要靠黃板誘殺技術,但是此技術只能防治部分有翅害蟲,為進一步解決問題,可增加茶園生物多樣性,為天敵提供良好的繁衍棲息場所。同時,一些間作的植物對害蟲具有一定的趨避作用。目前常見的間作體系有茶樹綠肥間作、茶樹果樹間作、茶林間作[6]。三是拓寬產業鏈,注重產業創新研發。企業應注重人才引進,增加產品創新性,龍頭企業可與全球的前沿理念相結合,引進來,走出去,增強市場競爭力,激發企業活力。
4? ? 參考文獻
[1] 楊亞軍,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茶樹栽培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2] 吳詢,茹國敏.茶樹對氮肥的吸收和同化[J].茶葉科學,1986,6(2):15-24.
[3] 熊昌云,彭遠菊.普洱市普洱茶產業現狀與發展策略分析[J].茶葉,2007(3):165-168.
[4] 陳文品,白文祥,楊柳霞,等.普洱茶產業發展和市場現狀[J].中國茶葉,2006(4):20-22.
[5] 楊彩玲,起建凌.普洱市普洱茶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2013(6):41-43.
[6] 安慶.云南普洱茶產業發展探析[J].產業創新研究,2018(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