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新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與此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正在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踐產生著日益重要的影響。這些既向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時更為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特點,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利用信息化手段與課程融合,來提高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SPOC 心理健康教育 信息化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43—02
隨著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近二十年的蓬勃發展,心理健康觀念已經逐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具體。2018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1]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边@里明確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內容包括“知識+能力+素質”的多維層面,也明確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全體學生進行的“發展性素質教育”。這意味著,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不僅局限于傳統意義的對心理健康知識和衛生常識進行普及,對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危機干預,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心理潛能、核心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一系列綜合性素質能力進行科學、系統的正向引導和促進。
同時,在課堂教學方面,由于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更新,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巨大改變。能夠熟練使用新一代媒體技術,并高度依賴智慧化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和時間碎片化,信息獲取渠道和方式非常廣泛而靈活,是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的重要特征。[2]封閉式主題“一言堂”的授課模式已經不能充分滿足新一代學生的學習需求。這些意味著心理健康課堂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需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探索的熱情,引導學生形成更高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適應并提供學生更靈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素質能力。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特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對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的具體落實,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原則上是一門針對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應設置2個學分、32—36個學時。師生比不低于1:4000。[1]課程通常不設置考試環節,以考查為主。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主要圍繞著與大學生身心發展有關的心理衛生常識、心理學知識如情緒管理、學習問題、戀愛、人際溝通、壓力調控、心理疾病、生涯規劃等進行主題式通識教育,為學生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發展的心理知識和科學觀念,理論性較強。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目前,心理健康課程在教學實踐中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主要有三個方面導致了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效性不足。
1.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傳統課堂側重于心理健康的理論和知識常識。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授課內容的主題雖然受到學生廣泛歡迎,但與主題內容相關的常識性知識學生普遍通過生活中的經驗交流和在互聯網中就已了解,課堂已不再是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和經驗的唯一、主要渠道。以2018年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問卷調研結果為例,大部分學生通過日常經驗與網絡文章學習這些途徑已經獲取了相關的知識,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一途徑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常識的比重僅占23%。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雖然是一門公共必修課,但是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的實際參與度卻并不高,課堂上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差強人意,課程往往達不到實際效果。
2.學生學習主動性差
由于是一門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心理健康課程授課學生人數眾多。按照師生比1:4000的比例,心理健康課程通常班型巨大,授課時間緊湊集中,教師以專題講授為主進行教學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往往做不到以學生為主體,授課效率低,授課過程也不能得到有效管理。授課主題較為封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相對被動狀態。
3.教學目標不清晰
傳統的課堂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技術支撐,教師在授課時對學情的掌握延遲、滯后,對學生心理素質和能力層面的引導不足。在近十年的積極心理學思潮的推動下形成的積極心理教育任務指向個體的自我完善,是以學生個體原有心理圖式為基礎的“引導式”教育。[3]這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技術手段、教學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學生心理圖式的引導是建立在對學生心理和思維方式清晰地了解基礎上的,這尤其需要師生雙方的熱情互動,才能深度挖掘學生心理潛能,了解學情,達到引導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目的。同時還需要強化愉快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愿意主動地探索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4]
三、信息化手段融合的課程特點
信息化技術手段的發展與各類SPOC教學平臺的出現,正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需求不謀而合。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課堂實現深度融合,順應了當下積極心理教育對有效的教學技術手段支撐和教學模式變革的需求,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實際出發進行SPOC混合式信息化手段教學,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的探索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心理健康課程革新的方向。[5]相較于傳統的教學,SPOC在線課程將幫助教師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有針對性地將部分理論性知識的傳授轉移到線上,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能夠將重點轉移到對學生技能和素質的引導層面。[6]值得注意的是,SPOC混合式教學的線上和線下教學環節不是割裂進行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完整的一套教學過程。教育者在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的時候,排在首要位置要去考慮的重點問題應該是其教學理念是什么。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使用哪些信息化技術與教學平臺,等等,都是為其教學理念和其秉持的理念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服務的,而不應是割裂地、生硬地為了技術手段而去設計課程,忽略了教育的規律與其根本目的。首先,線上的教學環節不僅僅存在于課前,數據顯示,在課中使用在線互動教學,對課程的質量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另外,在對線上課程的教學質量管理過程中,通過對SPOC教學環境的數據分析得出,教師的督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關鍵,是解決學生課外自學不能自律問題的重要手段。最后還應注意的是,線上課程作為教學的一部分其所占比重不宜過大,應有針對性地設置線上課程,教學的中心環節仍然應是線下授課的過程。
四、結語
總而言之,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角度看,信息化技術與教育過程進行深度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趨勢,這對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既提出了巨大挑戰,同時更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革新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中共教育部黨組.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黨〔2018〕41號[A/OL].[2018-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
[2]李葆萍,張麗峰.“互聯網+”教育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和應對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8(10):11-15.
[3]高玲.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課程模式創新——以沙盤游戲體驗課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9(4):75-76+104.
[4]劉桂芬.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11(2):86-88.
[5]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2):85-93.
[6]高丹陽,趙燕燕.基于學習分析的SPOC學習環境建設探究[J].中小學電教,2019(1):73-77.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