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平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是我國新農村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生態文明構建視域中,基于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現狀,分析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探討實現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路徑的優化。
關鍵詞:生態文明 新農村 生態環境治理 優化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2—0241—02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新階段,是繼工業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三者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其運行規律是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發展模式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方向是生態好、生產優、生活美、生命強,其發展核心內容即是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目前,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已基本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共同建設目標。
一、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步伐加快,在社會主義建設推動下,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較大進步。我國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提出了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等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針,其中“村容整潔”就是主要針對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而提出的要求,此后,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便開始以“村容整潔”這一要求為生態環境治理的執行標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環境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面臨的沉重壓力。但由于受環境治理技術落后、經濟至上理念、治理方式不當等因素的制約,我國的新農村生態環境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究其本質,我國的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二、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1.生態植被破壞嚴重
很長一段時期,人們一味追求經濟的進步,不加節制地利用自然資源,大量的林地、草地被大肆破壞。這一時期,人們對環境保護還未形成明確的概念,沉浸在以破壞生態為代價換來的高速發展狀態中,對我國的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可以說是毀滅性的。直至新農村建設理念的提出,農村建設開始重視生態環境的治理,逐漸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環境保護措施;但由于破壞面積過大,許多補救措施根本不能起到治理的理想效果。與此同時,現在很多農村并未踐行新農村建設的新發展理念,土地和林地的保護意識薄弱,大量開墾用于耕地種植。因此,這就造成了一邊保護一邊破壞且保護跟不上破壞速度的局面。總體來看,我國新農村生態植被保護力度仍然欠缺,破壞程度仍然嚴重。
2.水污染嚴重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離開水不能存活,水資源對于人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條件。但是我國的水資源卻持續遭到污染破壞,尤其是隨著近年來化工業的發展,大量的工業污水被排放到村鎮河流,導致水污染越來越嚴重。在農村,種植需要大量的化肥及農藥提供輔助,雖然這些化學物品確實對農作物生長有較大助力,但對地下水資源的污染重大,被這些化學物品污染過的水無法供人飲用。近年來,農村由于水體污染造成危及生命的案例占比越來越高。治理這些被污染的水體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許多農村地區不具備治理的條件,治理效果甚微,水污染卻日漸加重。
3.土壤污染嚴重
土壤對于農村的重要性猶如水之于魚,農村的所有生產活動皆需依靠土壤,土壤即是農村人民的生存之本。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有限的土地要實現超額的產量,于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制劑。從短期來看,化學物品起到了該有的輔助作用,對提高農產品產量確實作出了較大貢獻;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猶如飲鴆止渴,弊大于利,土壤長期在化學藥物的作用下,造成了重金屬污染,隨著時間的推移,耕地面積會越來越少,最終影響農作物的產量,降低農作物的品質。而且人類食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助長的農產品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
4.空氣污染嚴重
農村空氣污染來源大體分三個方面:一是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各種廢氣廢渣的排放,對農村的空氣造成了嚴重污染;二是農村人民常將柴草作為生活燃料,這些燃料在沒完成充分燃燒的情況下極易產生一氧化碳、顆粒等危害空氣的物質;三是秸稈的燃燒,雖然各地方政府已明令禁止,但很多農村仍然焚燒秸稈以作肥料。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農村空氣純凈度降低,是造成農村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隱患。
三、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路徑優化舉措
當前,在新農村的建設進程中,生態環境治理是重要環節,需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治理效果不僅要達到恢復生態和減少各種污染的目的,還要將生態文明構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實現生態文明構建視域中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路徑優化。
1.增強農村人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農村人口是農村建設的主體,歸根結底,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最終還需農村人民來解決。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加強對農村人口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增強農村人口的生態文明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長治久安。其一,政府機構要大力宣傳生態環境破壞對農村建設造成的嚴重后果,提高村民的危機意識,使其從心底明白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其二,在廣大農村開展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講工作,將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普及到各大農村地區,使其逐漸形成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行為習慣,從根本上重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2.積極倡導綠色生產和文明生活
生態文明的發展模式為綠色、循環、低碳,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切實踐行這一發展模式,使其成為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路徑優化的重要舉措。首先,我們要對農村的產業結構布局有充分的了解,要將其協調至當地適應的發展模式,使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地區之間的資源形成可循環持續利用的發展結構。其次,大力引進綠色種植技術,在最大程度上使生產活動與自然之間保持循環融合狀態,保證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從根本上解決資源浪費與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
3.加強農村建設規劃
一個地方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需做好相應的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也應如此。首先,建設新農村,要結合當地農村的發展現狀,進行正確定位,有針對性地提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實現當地農村每個建設環節的資源合理配置。其次,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廣大耕地區域實行綠化建設,使農村各地區展現出龐大的綠色生機。加快對農村廁所的改造進度,建立現代化的廢水廢渣處理機構,有效解決農村生活垃圾無處堆放處理的問題,為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路徑優化提供有力保障。
4.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管理
首先,建立完善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將環境保護正式納入政策規定之中,使環境保護在農村社會的各方面發展中得到重視。根據當地環境的具體承載力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的發展模式。其次,完善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針對新農村建設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制定專門的法規,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切實法律保障。最后,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系,在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闡述,我們可以明確目前我國的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路徑還存在許多不足,在未來需不斷努力加快優化進程。就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生態文明構建視域中我國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路徑優化的舉措,這些舉措可以為我國未來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常琳.生態文明視角下新農村建設思路探索[J].開封大學學報,2018(3):5-7.
[2]李遠,張修玉.淺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C]//2014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