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佳汝
(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
從定義上來講,創新創業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具有開創能力,能夠打開新局面的優秀人才。盡管我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中位居前列,但是在人才儲備方面卻并非強國。作為社會發展棟梁之材的大學生,其所承擔的社會任務和成長意義不言而喻。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高水平的優質人才,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
從我國應屆畢業生人數來看,2017年應屆畢業生人數為795 萬,2018年,這一數據達到了820 萬。應屆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再加上往屆待業畢業生、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社會待就業人員等,社會崗位的缺口異常龐大。從我國大學生的就業意向來看,多數畢業生傾向于事業編、公務員、國企等穩定的工作單位,但事實上,這種類型的工作崗位是供不應求的。因此,大學生必須改變已有的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而高校教育也應注重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鼓勵大學生形成多元的就業觀念,以緩解當下的就業壓力。
在鄧小平同志的理論中,社會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發展,而大學生又是人才的主力,所以,想要實現社會的良性發展,就必須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大學生具備了相應的能力和思想水平,才能更好地踐行自己的人生價值。創新創業意識是源于思想層面的力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有利于大學生敢于打破舊思想的枷鎖,挑戰新的領域,超越自己,發揚創造精神,開創新局面,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使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高度的統一。
創新創業教育自提出到推廣,歷時較短,同時,這一學科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要求很高,要求能夠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具有較為全面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無論是知識性還是操作性,對授課教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國目前的師資隊伍,能夠承擔這一教學的教師并不多,正在承擔創新創業教學任務的教師,很多也并不具備創業實踐經驗,因此,很難對學生形成全方位的指導,師資隊伍尚待加強。
對于目前的大學生教育,高校并未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目前大多數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態度并不明朗,多流于形式,我國大部分高校并未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開設這一課程的高校中,大部分是以講座的形式開展的,極少部分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這不但不利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形成,也顯示出了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缺少應有的重視,課程設置并不合理。
另外,學校大環境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也有重要性作用,但很少有高校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調動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創新創業教育也需要落實到實踐中,去檢驗大學生所受教育的內化狀況。目前,很多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時,主要教授理論知識,對于實踐活動僅作為輔助環節,甚至部分高校并未開設實踐活動,這直接導致了很多大學生的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脫離。如果創新創業教育只教授理論知識,那么開設這一課程的實際意義就會被掩蓋,缺乏實踐活動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得到修正。
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優秀的教師能夠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引,避免學生多走彎路。在高校教育中,學校應該選用知識儲備深厚,能夠有與時俱進精神,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教師,同時,還需要心理素質較好,具有堅強的意志和耐心,能夠身體力行地用自身態度感染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此外,教師還要具有創新創業的經歷,能夠以自身的經驗指導學生的實踐。基于上述要求,高校要多元化考量教師的教學能力,引進社會學者,活躍教師隊伍,同時,也要注重對已有教師的培訓和再教育,保障教師隊伍的充足。
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為了能夠加快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高校應該創建一個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系統,設置就業指導和咨詢服務,幫助大學生排憂解難,解惑答疑。使學生能夠有確鑿的助力。同時,高校還應該舉辦“挑戰杯”大學生創業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等比賽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培養自身的創新創業意識。對于有便利條件的高校而言,創辦創業孵化園,形成校企合作的模式,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氛圍,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檢驗所學。
高校應改善現有課程,第一,將創新創業精神融入已有的課程中,使各個學科與創新創業教育形成緊密聯系。第二,優化課程設置,設立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改善現有的講座、選修課為主的現狀,配備專屬教師,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形成專業化、系統化的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創新創業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高校應充分做好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充分發揮高校教育的平臺作用,為學生提供科學系統的教育,使大學生成為具有創新創業素質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