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宜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目前,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AR/VR技術逐漸演變成了全球最新技術,將其恰當地運用到教學設計中,可以顯著提高教學質量。為了提升我校學生設計作品的競爭力以及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本文主要從AR/VR技術方面入手,通過南粵古驛道文創大賽的文化傳承現象,總結技術要領,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措施。
AR (Augmented Reality)技術指增強現實技術,也就是所謂的現實狀況和虛擬影像間的融合。它通過電腦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使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地疊加到同一個畫面或空間中,使之能夠同時存在。通過AR技術,人們看到的場景,有真有假、真假結合。
VR(Virtual Reality)技術指虛擬現實,也被稱為靈境技術,它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虛擬世界,為使用者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能夠全方位的體驗到不同虛擬場景,真正體驗到身臨其境的觀感,可以高效及時、毫無限制的觀察三維空間內的任何事物。VR 技術應用到相關產品中,虛擬世界會變得更加真實,甚至可能會造成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混淆。
現階段AR/VR技術的應用已經開始面向終端用戶,比如,VR技術可以仿真制作產品,也可以虛擬軍演。AR/VR技術已經不再僅僅屬于專業領域,目前正在滲透到各個行業。
黨的十九大以來,各界人士都十分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秉承著傳承我國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發展和創新我國歷史文化的精神,廣東省聯合中國南粵古驛道,于2016年在廣東韶關市舉辦了定向越野大賽,將“體 育 + 文化”和“驛道 + 文化”的模式引入歷史文化遺產活化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古驛道的潛能,廣東省在此基礎上舉辦了首屆“中國南粵古驛道文化創意大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創大賽。它目的是希望能把古驛道所蘊含和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留給年輕人和未來。
它面向高校和企業征集文化創意設計方案,征集南粵古驛道沿線歷史、人文、自然等特色資源和文化元素,設計并評選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內涵與實用價值的優秀作品,借助市場力量將作品轉化為產品,以此帶動古驛道沿線的鄉村發展,實現精準扶貧,促進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南粵古驛道文創大賽自2017年5月啟動以來,到2019年4月10日已經是第三屆了,在這期間,在廣東共有數十所本、專科高校都有參與到其中,大賽征集的作品分為平面視覺類、特色器具類、傳統工藝傳承類、建筑與環境藝術類、規劃類、新媒體傳播類、陶藝類、攝影繪畫類八大類別。許瑞生副省長在采訪中表示從南粵古驛道文創大賽可以看到年輕人的創造力,希望通過參加古驛道文創大賽,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老師們認識到產教融合、以賽促教的重要性。并表示在以后的實踐教學中,要立足傳統,傳承優秀文化,持續不斷地推進產教融合,把教學成果轉化為實用商品和設計專利,通過設計出優秀的文創作品來對接大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院校師生是文創的主要目標受眾和源泉,在教育上,廣東省不少高等院校將南粵古驛道文創大賽納入了學校的社會實踐課程,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發揮高校不同專業人才的優勢。這次文創大賽很好的將文創與教育結合起來,不少學生的文創作品的傳播和應用都運用了AR/VR技術。
AR技術的運用賦予了古驛道傳統文化作品很強的活力,使得設計作品可以以鮮活有趣的方式展現出來,也有很強的互動性。如,我校數碼攝影專業學生的作品《古韻石塘AR明信片》,利用了AR增強現實技術,用手機掃描明信片,就可以在手機屏幕中展現石塘村的古樸風貌和風俗民情如非遺傳統民俗石塘月姐歌等視頻畫面。伴隨著緩慢優雅的音樂,文字介紹配合畫面,加上視頻特效,生動形象的展示了石塘古村的悠久歷史和人文風貌。而作為紀念品,它便利了觀眾向親朋好友展示動態明信片內容,而且也創新了當地非遺文化的宣傳方式,作品已經展覽,收獲了現場無數好評。
AR/VR技術在文創作品中的應用不僅僅是對當地現有非遺文化的一個宣傳和傳播,它還可以實現場景的自動識別和復原,讓游客產出“古今穿越”的感覺。比如我校環藝專業學生作品《憶意·陳慈黌故居虛擬全景還原設計》,該作品采用VR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陳慈簧故居當年風貌,并進一步深化室內空間設計。嘗試將當年戰亂被迫中斷的工程建筑通過新興技術的手法實現。采用3DMAX、720全景模式呈現。在現有建筑構架基礎上,對空間深入研究。強化空間功能區劃,還原門、窗、吊頂、瓷磚、石雕、木雕等原始面貌。修復玻璃、墻面。研究二十世紀初期,西歐、泰國家紡家飾,盡最大可能構建一個虛擬陳氏祖宅。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建筑藝術的研究和創新貢獻綿薄之力。
南粵古驛道文化專題設計教學要體現多媒體時代的特色,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思維方式、教學方法和模式上進行不同的創新。
注重技術創新,恰當融合AR/VR技術。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傳播不斷發生變化,給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尤其表現在藝術設計形態和藝術形式變化上,目前,AR/VR等新科技已經成為文化設計與表達的新特征。所以,在南粵古驛道文化專題設計教學中,在教學內容上要注重融入AR/VR等新科技,進行技術創新,然后從中找到設計創意的突破口,最終實現新科技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
要注重開拓創新,注重科技而不依賴科技。雖然我國在大力推廣和發展AR/VR技術,很多領域也都先后應用了這種技術,但是對于文創作品來說,它只是一種表現形式或者技術手段,不能說運用這種技術的設計作品就一定是好的作品。一些新技術的應用雖然能使藝術設計作品讓人眼前一亮,但是設計的本質和內涵是不能僅靠技術來裝裱,那樣只能是“有創無文”,使作品失去應有的內涵和生命力。尤其是對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的表現,比如這次的南粵古驛道的文化的作品呈現,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再進行技術手段的創新,不能讓學生一味的追求一些技術上的創新,而忽視了作品的內涵。
革新教學方法,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對學生藝術設計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在結合南粵古驛道文創大賽設計教學方法時,要根據內容設計不同主題項目的教學內容,探究不同的教學方法,最好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驅動法、問題探索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將比賽時間和理論知識,自學、討論、團隊協作融為一體,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矩陣專業教學,優化教學成果。由于AR/VR技術的專業性比較強,傳統的專業教學模式在使用AR/VR技術時容易受專業局限,就是會出現會技術的學生可能做不好設計,會設計的學生可能不懂技術。所以,要想在教學上打破專業壁壘,就要形成矩陣式教學的新模式。比如在《古韻石塘AR明信片》這件作品的設計中教師就采用了矩陣視傳專業和數碼攝影專業的學生來完成各個設計創作環節,其中視傳專業的學生主要負責畫面的效果設計、版面的排版設計的內容,數碼專業的學生則完成視頻和照片的拍攝、后期的特效制作以及AR技術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專業的學生各自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互相學習和促進,這既使作品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是教學上的一次革新。
總而言之,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下,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AR/VR技術應用到藝術教學設計中,對提升我校學生設計作品的競爭力和我校的課堂教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對南粵古驛道文創大賽的教學實踐研究,我們發現要想實現AR/VR技術在教育中很好運用,除了需要教師自身必須掌握技術和設計教學模式外,也需要學校給予AR/VR這些新科技手段的技術支持以及相關資源平臺的提供。